黄帝内经_灵枢病狂译文
-
查阅典籍:《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灵枢病狂」原文
眼角向外凹陷于脸面上的,称为锐眦;眼内角靠近鼻梁的,称为内眦。向上为外眦,向下为内眦。癫病刚开始表露的时候,患者先是闷闷不乐,头部沉重且疼痛,眼光发直,全眼通红。当进一步加重发作时,就会心烦不安。诊断时可观察病人面部情况,治疗取手太阳经、手阳明经和手太阴经的穴位,等到病人面部血色转为正常后止针。
癫病开始发作的时候,病人口中发出啼呼,气喘心悸,对此应从手阳明、手太阳两经诊候取穴治疗,采用缪刺法,即身体左侧僵硬的,针刺右侧,身体右侧僵硬的,针刺左侧,待病人面部血色转为正常后止针。
癫病开始发作的时候,病人先是身体反张而僵,因而脊背疼痛,对此应从足太阳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和手太阳经诊候取穴治疗,待到病人面部血色转为正常后止针。治疗癫病的医生,应常和病人住在一起,观察决定应取什么经穴治疗。病发作时,见病人有病的经脉就放血,将放出的血装在葫芦里,待到病人再发病时,葫芦里的血就会有响动。如果没有响动,可以灸穷骨二十壮。穷骨,就是骶骨。
癫病深入骨的病人,腮、齿部的腧穴、分肉之间都胀满,而且骨肉分离,出汗、烦闷,呕吐多涎沫,气下泄,这是不治之症。癫病深入筋的病人,身体蜷局,严重拘挛,脉大,治疗应刺项后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穴。如果病人已呕吐许多涎沫,气下泄,就是不治之症。癫病已深入血脉的病人,发病时会突然仆倒,四肢的脉都胀而纵缓。如果脉满,都可以刺之出血;如果脉不满,可以取挟行于颈项两旁的足太阳经的腧穴用灸法治疗,并可以灸带脉与腰相距三寸的穴位,也可以灸分肉之间和四肢的腧穴。如果病人呕吐出许多涎沫,气下泄,就是不治之症。患癫病的人,如果发病时象患狂病一样,就会无法救治而死。
狂病在开始显露时,病人先是独自伤悲,健忘,易发怒,常生恐惧,这是由于忧愁和饥饿所致。治疗这种程度的病先取手太阴、手阳明两经的穴位,待病人面部血色转为正常后止针,然后取足太阴、足阳明两经的穴位针治。狂病开始发作时,病人少睡,不知饥饿,自认为高尚、贤良,自以为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自觉得很尊贵,爱骂人,日夜不休。治疗这种程度的病取手阳明经、手太阳经、手太阴经和舌下少阴经的穴位,观察这些穴位,凡血脉盛,都可取用;如果血脉不盛,就放弃不用。
病人说疯活,惊恐,多笑,好唱歌,胡乱行动不止,这是由于受了大惊恐所致。治疗这种病应取手阳明、手太阳、手太阴经的穴位。得狂病的人,如果幻视幻听,好呼叫,这是由于神少气衰而导致的。治疗这种狂病应取手太阳、手太阴、手阳明、足太阴经和头部、两腮部的穴位。
得狂病的人,如果贪吃,时常自觉见到鬼神,爱暗笑却不在人前表露,这是由于受了大惊喜而导致的。治疗这种狂病应先取足太阴、足太阳、足阳明经的穴位,后取手太阴、手太阳、手阳明经的穴位。
狂病初发时,还未出现以上症状的,治疗先取曲泉穴左右动脉针刺之,若血脉盛的就放血,不久便可痊愈。如果还未治愈,就用上述的方法取穴治疗,并灸骶骨二十壮。
外感风邪而厥气内逆的风逆病,症状为突然间四肢疼痛,时而大汗淋漓,时而寒冷得唏嘘不止,饿了则心中烦乱,饱了则多动不安。治疗可取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这表里二经,以及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如果感觉肌肉寒凉的,取上述各经的荥穴;如果感觉骨里寒凉的,取上述各经的井穴。
厥逆病的症状是两脚突然发冷,胸部象要裂开,肠子痛得好象用刀在刮磨,心烦而不能进食,脉来的大小皆呈涩像。如果病人身体温暖,就取足少阴经的穴位治疗;如果病人身体寒凉,就取足阳明经的穴位治疗,身体寒凉的用补法,身体温暖的用泻法。厥逆病的症状若是腹部胀满,肠鸣,胸满,呼吸不畅,治疗应取胸下部两胁间的穴位,就是病人咳嗽时有起动而应手之处,也可取用背腧穴,用手按压感觉舒快之处,就是背腧穴所在。
内闭而小便不通,应刺足少阴、足太阳经的穴位和骶骨上的长强穴,用长针。如果气逆,可取足太阴、足阳明两经的穴位,厥逆严重的取足少阴、足阳明两经动脉的穴位。
气衰的病人,身体大汗淋漓,说话上气不接下气,骨节酸痛,身体沉重,懈怠无力而不能动。治疗可用补法补足少阴肾经的穴位。如果病人气短,呼吸短促而不连续,一活动就象没气了似的,治疗可用补法补足少阴经的穴位,用针刺泻去少阴经的淤血。
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而止。
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而止。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而止。
治癫疾始作,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骨也。
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筋癫疾者,身倦挛急,脉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癫疾者,疾发如狂者,死不治。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阴、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阴、阳明。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视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释之也。
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两顑。
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阴、太阳、阳明,后取手太阴、太阳、阳明。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有顷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二十壮。
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取手太阴表里、足少阴、阳明之经。肉清取荥、骨清取井、经也。
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苦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暖取足少阴,清取足阳明,清则补之,温则泻之。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输,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抵上以长针。气逆,则取其太阴、阳明、厥阴,甚取少阴、阳明,动者之经也。
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阴。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阴,去血络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wenzhang/3396.html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
- 「搜神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