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使至塞上体裁是什么(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哪几句诗句)

使至塞上体裁是什么(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哪几句诗句)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3-30    点击:  163 次


使至塞上体裁是什么

网上有关“使至塞上体裁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哪几句诗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王维的《使至塞上》的诗歌体裁是:五言律诗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哪几句诗句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扩展资料

一、古诗原文

《使至塞上》

作者: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白话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百度百科-使至塞上 (唐诗人王维创作诗歌)

王维 · 使至塞上

分类: 教育/学业/考试 >> 学习帮助

解析: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文注释]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单车:形容轻骑简从。

问边:慰问边士。

属国:秦汉时官名典属国的简称,诗中指作者本人。当时作者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得胜将士。

居延:城名,属凉州张掖郡,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指已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

征蓬:被风卷起远飞的蓬草,自喻。

长河:指黄河。

萧关:古关名,是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衢。在今宁夏 *** 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

都护:边疆的统帅正率兵虎据燕然,镇守着祖国的西北边陲。

燕然: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的确抓住了王维的艺术特色,可算是不易之论。

[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层次结构]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名句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写作特色]

这首诗叙事直白平实,语言简单朴素,内容明晰易懂。作者奉使出征,独当重任,以征蓬、归雁自比,点出春行之时令,寓悲凉之情于壮美之色中,大漠奇观,非“孤”、“圆”不能形容,劲拔而苍茫,温暖而感伤,写景壮观,气势流畅,无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亦细味其趣,以为再无“孤”、“圆”更有情有理的两字。可见其对仗之工,用字之确。

王维《使至塞上》唐诗欣赏

王维 · 使至塞上 本文分类:古代诗 发布时间:2014/2/18 

使至塞上

单车②欲问边,属国过居延③。

征蓬④出汉塞,归雁入胡天⑤。

大漠⑥孤烟直,长河⑦落日圆。

萧关⑧逢候吏,都护⑨在燕然。

——唐·王维⑩

注释

①使:出使。寒上:边塞。

②单车:这里表示行装简便,随从少。问边:到边塞察看、慰问。

③这句是“过居延属国的倒装。属国,汉朝时已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为属国。居延:属国名,古县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额济纳旗。

④征蓬:随风远飞的蓬草。汉塞:边塞。

⑤胡天:北方的边境外的天空。

⑥大漠:大沙漠。孤烟:指狼烟,即边塞用作报警的信号。据史书载:“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所以诗中称“孤烟直”。

⑦长河:黄河。

⑧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冋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是古代从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塞。候骑:担任侦察、巡逻任务的骑兵。

⑨都护:官员,意即总监。燕然:古山名,就是现在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古代也用来指代北部边塞。

⑩王维(公元701-761年),字摩诘(jié),唐代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承,后世人称其为“王右丞”,他崇信佛教,被人尊称为“诗佛”。

解读翻译

轻车简从到边塞去慰问,

路过我们的属国居延国。

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飞出了边塞,

又像展翅的大雁飞到了边境外的天空。

狼烟在广阔的沙漠中直直地冲向高空,

壮阔的黄河映照着圆圆的夕阳。

到了萧关,遇见担任侦察任务的骑兵,

(他们票报说)都护在前线。

赏析

公元737年,唐玄宗命王维出使边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实际上是把他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诗人去边塞的途中。“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去边疆慰问。既是“单车”,当然就装备简单,两个字暗含了作者人生的失意。接着作者将自己比作蓬草和大雁,进一步渲染了自己的渺小和环境的苍凉。不过作者很快就被边塞的奇特风光吸引住了,看那烽火台上的狼烟直直地冲向高空,血红的夕阳把蜿蜒的黄河都染红了,此情此景,似乎把我们带入了神奇的梦幻,这壮美的场景也让作者忘记了个人的惆怅。最后作者终于到达目的地,却得知长官们都上了前线。在环境恶劣的边塞,狼烟四起,那些守卫的将土们却不畏困难,勇敢地冲出阵地,诗句表达了对他们的赞叹。

本诗描绘了边塞壮美的风光,抒发了作者自己的失意之情,赞扬了边疆将士不怕艰苦的爱国精神。另外,“大漠孤烟直,艮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两个字,看似平淡无奇,却逼真地描画出了边塞独有的壮美景观,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赞叹。

作业题

想象一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一幅怎样的场景?你喜欢吗?

扩展阅读

王维智擒瓜贼

王维小时候机智聪明,爱憎分明。有一天,同村陈老伯地里的西瓜被偷了。王维气愤地说陈老伯,走,我陪你到集市去捉那偷瓜城。”他临走时,摘了一大把瓜蒂,揣在怀里。

走了没多远,他们就看见一个人一边大叫:“西瓜便宜啦,快来买啊!”一边贼溜溜地东张西望。陈老伯一眼就认出这些西瓜都是自己种的,就大叫:“捉贼呀!”许多人围上来看热闹。卖瓜人恶狠狠地推开陈老伯你凭什么说这瓜是你的?”王维急忙拿出怀里的一堆瓜蒂,说:“这就是凭证。”他请大家帮忙用瓜蒂去对西瓜的底部,果然很多西瓜和瓜蒂对上了号。

李白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甫 · 春望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作者简介

王维(公元700-761)字摩诘,盛唐大诗人、大画家兼音乐家。其诗体物精微,状写传神,清新脱俗,独成一家。他和李欣、高适、岑参以及王昌龄一起合称“王李高岑”,是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和孟浩然合称“王孟”,又是田园诗的代表人物。至于“禅诗”,他更是古今独步。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字句浅释

解题: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出塞“宣慰”,并察访军情,其实是将他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是他在去边塞的途中写的。 使:出使,以使节的身份去某个地方。问:慰问。边:边塞、边关。属国:秦汉时的官名,这里代指使臣,即王维自指。居延: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当时的西北边塞。征蓬:远行的篷草。篷草随风飘荡,古诗中多比喻漂泊的游子。汉塞:汉代就设置起来的关塞。烟:即烽烟,又叫狼烟,烧狼粪产生的烟柱,是传递军情的信号。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候骑(计):侦察骑兵。都护:唐代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这里指河西节度使。燕(烟)然:山名,就是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但这里是用来代指最前线,不是实指。

全诗串讲

作为使臣到塞上去

王维

一辆车慰问部队要去边关,身为使臣走过边远的居延。

篷草远去飘出汉时的要塞,大雁回归飞入胡国的高天。

浩大沙漠上一股狼烟笔直,悠长黄河边只见落日 *** 。

在萧关我碰到骑兵的侦察,才知河西节度使在最前线。

言外之意

皇上亲自委派,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去塞外“宣慰”部队,却“单车”而往。一个“单”字,便隐示了作者此行并无真正重要的理由。“征篷”“归雁”两句纯属写景,却恰恰饱含著作者难言的情愫:自己象一棵篷草飘出京城,一直出了汉地的边塞,象征着自己从政治中心以及温暖的家中被挤出来了;大雁虽然也朝着同一方向,飞入了胡地的天空,但大雁是“归”,是回家,与自己的“出”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心中是何滋味,自不难想象。“大漠”“长河”两句也是纯粹的写景句,但形像壮观、内涵丰满而微妙。“孤烟直”不是因为没有风,而是因为狼粪烧出的烟质凝重,就是有风也不容易吹歪。同时这里指明了,战事并未完全结束(有狼烟的地方就是报警,而且末句也是一个佐证),由此产生出大漠争战的边塞气氛来。然而作者将蜿曲悠长的黄河上那轮落日写“圆”了,一方面是周围没有山林遮掩,落日自圆,但这样貌似多余的一个“圆”字却给人特别的感觉和余味,或许正是作者心中强烈的希望此次出使和大战后的小规模战斗都能有个圆满的结局吧。这次出使塞外的经历,很可能为后来作者看淡仕途、最终归隐修禅埋下了一根伏线。

但除此而外,作者此行还有一个收获:“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自此就成为唐诗中千古传诵的名句,直到近代的诗评家们还赞之为“千古壮观”。



王维《使至塞上》新赏

王维《使至塞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中学语文教材选录,大学中文教材再次选录。对这首诗的解读和欣赏,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例如,中学语文教学偏重诗歌艺术手法分析,对其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尤为关注,认为是情景交融,通过对大漠风光的描写,体现出诗人落寞孤寂的心境,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又如有人从制度角度来解读,认为此诗是了解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重要史料。但事实上,要深度解析此诗,全面了解其中的情、境、事、理,还必须进一步深究。陈寅恪先生曾提出“以诗证史”“诗史互证”的文学研究方法。他强调,中国古诗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时间、地点、人事。本文即以陈先生提出的三要素作为基本纲领来解析此诗。

先说时间。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一般认为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夏,基本无异议。史载张九龄受周子谅事件影响,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左迁荆州都督府长史。王维至河西也与此事有关。故其离开长安的时间,当在本年四月。诗中“归雁入胡天”,是说天气转暖,大雁由南而北,也表明写作时间在夏初。

再说地点。诗歌中的地,包括写作地点和作品中所记的地名。《使至塞上》到底是写于何处,暂且不论。先看诗中所涉及的地名。该诗中的地名有“居延”“汉塞”“胡天”“大漠”“长河”“萧关”“燕然”,其中“胡天”“大漠”均为泛指,“长河”为黄河则是常识。这些都无需赘述。“属国过居延”句中的“居延”,是汉代的“属国”,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汉代张掖郡有居延县,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王维从长安至河西,不可能经过居延故城。此处无非是说,他所经之处曾是汉代属国居延国之境。汉塞,是指汉长城。《汉书·霍去病传》记载,霍去病破匈奴后,将其降者置于边地五郡故塞之外,也就是秦汉长城之外。长城是汉、胡的边界。诗中的汉塞,当指从新泉军至凉州的一段汉长城,是王维西行凉州的必经之地。新泉军属河西节度使所辖八军之一,位置在黄河乌兰渡口的西北岸,与东岸乌兰县相对。从新泉军至凉州应有驿道,当是王维必经之路。燕然是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汉代窦宪大破匈奴后,曾登此山刻石记功。班固曾撰《燕然山铭》,此石刻今已被发现。后世多以此典故来表达建功立业之愿望。王维到河西,显然不会经过此地,诗中的“都护在燕然”无非是借古事来说今情。

诗中最重要的一个地名是“萧关”。唐代萧关有两处,一是汉萧关,在原州治所平高县(今宁夏固原)东南30里。汉萧关在唐时已废弃,唐朝另设萧关新城,亦即唐萧关。萧关新城位于原州治所(今宁夏固原)以北180里,在蔚如川(今清水河)东岸,由此关可达灵州(今宁夏吴忠市)。诗中说“萧关逢侯骑”,那么,王维经过的萧关,是唐萧关还是汉萧关呢?这个问题,涉及王维到河西的路线。根据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所考,唐代长安至凉州的主要路线有两条,一条是经由岐、陇、秦、渭、兰五州到达凉州,里程约2000里。另一条经由邠、泾、原、会四州到达凉州,路程约1800里。由于第二条线路在第一条的北边,故称第一条为南道,第二条为北道。汉萧关在北路原州城东南30里处。从诗歌来看,王维所走的路线当为北道。因为诗中所写的萧关、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事物都不在南道。诗人所取之北道,亦即从长安城出发,向西北行进,经邠州、泾州后到达原州。在原州由西北方向出,经石门关、河池到达会州治所会宁县(今甘肃靖远县),出会宁关,再沿黄河东岸北行,至乌兰渡口过河。此段为黄河河曲,河水西流。乌兰渡口常有渡船五十艘渡行人,是河曲最重要的渡口。乌兰渡口对面即新泉军。由此西行,经今腾格里沙漠南端至凉州(今甘肃武威)。王维取北道至凉州,所经之萧关为汉萧关,而非唐萧关。

在弄清楚王维至河西节度使的路线之后,再来看《使至塞上》的写作地点。很明显,诗歌不会作于萧关,因为汉萧关,亦即原州城东南30里处,距离会州(今甘肃靖远县,在黄河东岸)尚有390里,不可能见到大漠孤烟和长河落日的景象。有人说,此诗当作于居延塞,诗人登居延塞眺望,所见的长河不是黄河,而是今额济纳河(古称弱水),所见大漠则是浩瀚无际的巴丹吉林沙漠。按:弱水位于凉州西北数百里外,发源于祁连山,在甘州古城汇入张掖河。所以,这个说法是不可靠的。凉州古城濒临马城河,流入腾格里沙漠中的休屠泽和白亭海。这条河流在凉州城的西北方向,但亦非诗人必经之地。因此,诗歌的写作地点应是凉州。更进一步说,此诗是诗人到达凉州后的回忆之作。诗人的回忆由近至远,从“属国居延”的“汉塞”开始,到“大漠”,再到“长河”,最后是“萧关”。因此,“大漠孤烟”与“长河落日”并非同时所见之景,而是两种不同的时空景象。大漠孤烟,是诗人渡过黄河进入凉州境之后所见。长河落日,则是诗人在此前沿黄河东岸行进途中所见之景。之所以选择此四处来写,是因为这些地名和景象,既有历史感又有现实感。“汉塞”和“萧关”,属汉代之事,具有深厚的历史沧桑感。“大漠”和“长河”,既有雄浑气象,又具有路途景象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诗中的回忆与作者进入凉州的方向刚好相反。诗人从原州,亦即汉萧关所在地,西行至会州,再沿黄河东岸行进180里,到乌兰渡口,过河后到新泉军,沿汉长城(也就是诗中的“汉塞”),经腾格里沙漠南端至凉州。由此可以说《使至塞上》是王维至河西的纪行诗。

诗中涉及的人事较为复杂。王维到河西之前,在朝廷任右拾遗。王维因得到宰相张九龄识拔,开元二十三年(735)离开隐居的嵩山至东都洛阳任职。开元二十五年(737),监察御史周子谅上告新任宰相牛仙客无才,被流配瀼州至蓝田而死。张九龄因曾举荐周子谅,受此牵连而左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王维亦曾得到张九龄赏识举荐,同样也受此事牵连而不得不离开京城。这里面,实际上涉及到党争问题。牛仙客、崔希逸、李林甫等人为一党,张九龄等人为另一党。牛仙客本为河西节度使,开元二十四年(736)秋改任朔方行军大总管。同年十一月张九龄罢相,牛仙客入朝担任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牛仙客离任后,接任者正是崔希逸。唐朝官员离任,往往需要举人自代。崔希逸接任河西节度使,应得到牛仙客的举荐。因此,王维被迫到河西,很有点借刀杀人的意思。不过,崔希逸本人尚属儒雅。他到河西之后,曾与吐蕃订立和平共处、互不侵犯之盟。《旧唐书·吐蕃传》记载,崔希逸“发使与乞力徐杀白狗为盟,各去守备”。而且,后来王维还直接参与到崔希逸的家事当中。王维曾为崔希逸第十五女出家而作《赞佛文》,又为崔希逸夫人李氏父亲亡后作《西方变画赞》。开元二十六年(738)五月,崔希逸离开河西时,王维与他一同离开。这些事情表明,王维出使河西的过程非常复杂,但崔希逸对他是颇为赏识的。

诗中涉及的另外一件事是崔希逸破吐蕃事。有学者认为王维此诗与崔希逸破吐蕃事无关。主要证据是《全唐文》收录的樊衡所撰《河西破蕃贼露布》,认为破吐蕃之战事发生于王维到河西之后,故与王维到河西的起因是无关的。也就是说,王维并非奉朝廷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到河西督查的。但经考证,此露布所载战事,发生于天宝元年(742),在开元二十五年(737)之后。根据两《唐书》玄宗本纪及《资治通鉴》所载,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崔希逸与吐蕃大战,取得全面胜利,斩获首级二千余。开元二十六年(738)五月,崔希逸离开河西转任河南尹,为失信于吐蕃而常抑郁痛苦,不久去世。王维此诗显然与此事有关,共有两处:其一是尾联“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汉窦宪大破匈奴,于燕然山勒碑记功。王维用此典,是称颂崔希逸同窦宪一样,大破吐蕃建功立业。这一联很直接也很好理解。其二是颈联中的首句“大漠孤烟直”。初看此句,不过是写景而已。但细读之下则发现并非如此简单。杜佑《通典》卷一五二记载:“每晨及夜平安,举火一;闻警,固举二火;见烟尘,举三火;见贼,烧柴笼;如每晨及夜,平安火不来,即烽子为贼所捉。”也就是说,孤烟不仅仅是所见之景,在这里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军事信号,孤烟即报平安。有诗为证,如杜甫《夕烽》“夕烽来不近,每日报平安”(《全唐诗》卷二二五);刘禹锡《令狐相公自太原屡示新诗,因以酬寄》“万里胡天无警急,一笼烽火报平安”(《全唐诗》卷三六);刘言史《赋蕃子牧马》“碛净山高见极边,孤烽引上一条烟”(《全唐诗》卷四六八)。故此句的真实含义是藉平安火来委婉地歌颂守边将士。王维此诗赞颂崔希逸是很明显的。

但王维到河西,是否以监察御史身份前去监督军事呢?有学者根据《使至塞上》中的“使”字,以及《出塞作》中的自注“时为御史,监察塞上作”,认为王维是奉朝廷之命监察河西节度使。但事实上,王维是在崔希逸幕中担任节度判官。唐代以监察御史分使诸军以督查,是常有之事,也是监察御史的职责所在。但奉使监察而被留置幕中担任幕职的,却既无先例,亦无后例。王维在河西所作《双黄鹄歌送别》和《凉州赛神》二诗自注“时为节度判官,在凉州作”,明确说他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中担任节度判官。据《通典》卷三二“职官十四”所载,节度大使所置僚佐,长史、司马等是官名,副大使、副使、判官乃为使职。节度判官二人,分判仓、兵、骑、胄四曹事。又《通典》卷一九“职官一”说判官等“皆是诏除,而非正命”。“非正命”,意思是指判官非官名,而是使职。这就是《文苑英华》所载《使至塞上》首句“衔命辞天阙”的来源,即是说担任河西节度使判官是朝廷“诏除”的意思。王维诏除河西节度使判官,所带宪衔为“监察御史”。这个宪衔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由于节度判官是使职,无品级,宪衔即其所享俸禄的依据。《旧唐书》卷四三说“镇军司马、判官俸禄,同京官”,则王维在河西的俸禄,与其他在京城担任监察御史者是一样的。第二,宪衔还能起到官职迁转的作用。《旧唐书》卷十三《德宗纪》载贞元九年(793)十二月,制:“今后使府判官、副使、行军已下,使罢后,如是检校、试五品以上官,不合集于吏部选,任准罢使郎官、御史例,冬季奏闻。”这就说明,幕职所带宪衔和京衔,与职务迁转密切相关。王维离开河西后,转任殿中侍御史,当与此前所带“监察御史”的宪衔有一定关系。第三,军中带宪衔者,还有一个特殊作用,就是可以参与地方案件的审理。《旧唐书》卷十八下载宣宗大中四年(850)八月,刑部侍郎、御史中丞魏謩奏:“诸道州府百姓诣台诉事,多差御史推劾,臣恐烦劳州县……今诸道观察使幕中判官,少不下五六人,请于其中带宪衔者委令推劾。”意思是说,带“监察御史”宪衔的使府判官,有资格和权力参办地方案件。所以,王维《使至塞上》之“使”,并非奉朝廷使命去勘核崔希逸破吐蕃之事,而是由朝廷诏授,至河西节度使担任判官,并按当时制度授予“监察御史”的宪衔。

若进一步推究,此诗尚能引起以下一些思考。

其一,王维的返程路线。王维至河西走的是北道,那么,他在开元二十六年(738)离开河西返回京城时走的是哪一条道呢?前文已述,北道要比南道少200里。但是南道相对来讲更平坦易行,所经之地亦较繁华,驿站也较多。从王维作于本年的诗歌来看,他同崔希逸一同返京所走的应是南道,也就是从凉州出发,经兰、渭、秦、陇、岐五州而至京城。此线最难行之处是陇坻,其关隘有三,即在陇、秦二州相邻处的大震关、安戎关和安夷关。这些关隘是重要军事据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也是边塞诗描写的对象。王维返程途中所作诗歌,如《陇西行》《陇头吟》《老将行》等,应是采用古题乐府“赋题”的方法,叙述路途中的所思所感。其中不乏回忆之作,如《陇西行》:“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而《陇头吟》中的“关西老将”和《老将行》中的“老将”,极可能表达的是对崔希逸的同情。因为崔希逸大破吐蕃之后,按理应是建立了莫大功勋,但实际上第二年他从河西节度使调至河南尹,与诗中所写“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及“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正好相应。当然,这些感叹的含义是丰富的,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自己的哀叹,甚或是对张九龄罢相左迁荆州的伤感。

其二,王维至河西引致的创作变化。王维至河西以后的创作,现存作品不多。其中诗歌仅《使至塞上》《出塞作》《凉州郊外游望》《凉州赛神》《双黄鹄歌送别》《从军行》《陇西行》《陇头吟》几首。但是,这些诗歌与他之前任职右拾遗及隐居嵩山时所写有很大不同。这些诗作于边塞,既有与军情密切相关的作品,也有描写边地风俗人情之作。可以说,河西之行改变了王维的诗歌风格。这是就其个人而言的。如果就整个唐诗史来看,张九龄荆州之贬,不仅是唐代政治的分水岭,而且也是诗歌史的分水岭。王维走河西,是因曾得张九龄识拔。张九龄贬荆州,此前得其赏擢的很多青年才俊也同时被贬。例如,王维之外还有王昌龄等人。所以,可以说王维河西之行带来的诗风变化,只是张九龄荆州之贬事件引致诗歌变化的一个个案。实际上,张九龄、王昌龄、王维等人的诗风都受此影响而发生改变。

其三,王维诗歌的“盛唐正宗”地位问题。此问题钱志熙先生已作出深入的阐述。钱先生通过比较王维与同时代李、杜、高、岑等人的诗歌,认为王诗是盛唐正宗。其特点是王维自己所说的“弥工建安体”与“盛得江左风”。钱先生特别指出王诗上溯魏晋的一个最大的表现是化骈俪为散行,所举的例子就包括王维河西之行所作的一些诗歌。从体裁上来讲,《使至塞上》是一首工整的五言律诗。但正如前文所分析的,此诗实际上是一首纪行诗,以移步换景的方式叙事。从这个角度来讲,《使至塞上》也是王维“弥工建安体”的一首典型作品。

最后说一下王维的战争观念问题。唐玄宗在开元末“穷兵黩武”,特别是崔希逸破吐蕃,属于毁坏盟誓、背信弃义的行为。王维去河西之前,不可能不知此事。但他在《使至塞上》中表露出来的对守边将士的称颂,是否表明他认同此次军事行动呢?答案应是否定的。实际上,王维内心极其复杂,之所以称颂边将是因为他毕竟要在此幕中任职。从他之前学佛及嵩山隐居等行为,可以推测他是赞同和平守边策略的。这个想法,也体现在他再三同情崔希逸的诗歌中。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于“使至塞上体裁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127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