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十五从军征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汉乐府·十五从军征》注释与赏析)

十五从军征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汉乐府·十五从军征》注释与赏析)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03    点击:  377 次


十五从军征原文翻译及赏析

网上有关“十五从军征原文翻译及赏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诗《汉乐府·十五从军征》注释与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原文

《十五从军征》

佚名〔两汉〕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遥看一作:遥望)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东向看一作:东向望)

2、译文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哪些人健在?”

“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现在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3、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古诗《汉乐府·十五从军征》注释与赏析

《十五从军征》

——两汉:佚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他说)“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鉴赏:《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当时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没有马革裹尸,却也垂垂而暮。

创作背景: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①入,雉②从梁上飞。

中庭③生旅谷④,井上生旅葵⑤。

舂⑥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⑦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注释

①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②雉:野鸡。

③中庭:屋前的院子。

④旅谷: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

⑤旅葵:野葵。

⑥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⑦贻:送,赠送。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所见所思,语言质朴,感情充沛,其意深刻,读来令人感愤,催人泪下。

整首诗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而老乡的回答却如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在这动乱的岁月,亲人们竟无一幸存。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

回到家里,满眼破败荒凉的景象,又一次强烈地冲击着这个饱经风霜的老人的神经。原本朝思暮想的家,暖暖的炉火,甘醇的美酒,融融的亲情,在这一刻都被这冰冷的现实所取代。即使做好了“饭”,又有谁来分享?

诗的最后,当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也许还能看到久违的邻居或乡亲。可是他什么也没看到。本来在战场上随时会牺牲的士兵,反而成了全家唯一的幸存者。他再也不能自己,浑浊的泪水奔涌而出,将全诗推向 *** 。

作品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爱好和平,反对战争,让老兵的故事永远尘封在历史的沙漠里吧。



十五从军征译文

原文:

十五从军征

作者:佚名,朝代:汉。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翻译:

一个十五岁的男孩去打仗,直到八十岁才回来。他遇到一个乡下的邻居,就问他:“我家里还有谁?”你的地方现在是松树柏树丛中的坟墓。在我家门前,我看见那只野兔从窝里进进出出,那只野鸡在我家屋脊上飞过。

院子里种着野生小米,井边种着野生向日葵。用去壳的野生谷物来烹饪,挑选向日葵叶子做汤。汤和饭准备好了,但我不知道谁给它吃。出了门朝东望去,旧的眼泪自由地洒在了衣服上。

赏析:

这首诗突出了“十五年从军,八十年初返乡”的老兵形象。它还侧重于“家庭”的形象。与此同时,一笔一画的“乡亲”形象也十分生动。

饱经风吹雨打、郁郁不乐的老人,无所畏惧、豪言壮语的村民,枯草古柏的家园,荒冢的荒芜,共同构成了一个真实感人、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画面,典型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现实的一面。

特别是英雄和他的家人彼此,出发了,艺术和艺术的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谁打仗,整个六十五年,是唯一的幸存者,所爱的人谁没有服兵役,坟墓松柏是郁郁葱葱,希望能看到他们生活在贫困的生活痛苦以及每次可能牺牲步兵;

作品描述了主人公在为国家奋战65年后无家可归的不幸经历和痛苦感受。比起那些只能进入沉默、黑暗、寒冷的坟墓的亲戚们,他也是一个“幸运的人”。

十五从军行 / 十五从军征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十五从军行 / 十五从军征

[作者] 佚名 [朝代] 两汉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标签: 民歌 乐府 战争 诗 其他 场景

《十五从军行 / 十五从军征》译文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十五从军行 / 十五从军征》注释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他说)“从远处望去,你家就在那个松柏环绕着的坟墓中。”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十五从军行 / 十五从军征》相关内容

创作背景作者:佚名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

关于“十五从军征原文翻译及赏析”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301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