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孟浩然的归隐诗词《岁暮归南山》赏析(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赏析)

孟浩然的归隐诗词《岁暮归南山》赏析(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赏析)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05    点击:  403 次


孟浩然的归隐诗词《岁暮归南山》赏析

网上有关“孟浩然的归隐诗词《岁暮归南山》赏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诗词鉴赏# 导语《岁暮归南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作。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下面就和 一起来了解下孟浩然的归隐诗词《岁暮归南山》,欢迎阅读!

 《岁暮归南山》

 唐?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赏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两句,是对首联“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的解释与说明,是说因为自己不才又多病,而不被重用不受朋友待见,所以才决定放弃仕途,选择归隐。其实,“不才明主弃”一句,包含的感情十分复杂。孟浩然生逢盛唐,早年有志用世,抱负非凡,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说自己“不才”,实是自谦语;其实,这个“不才”也有发牢骚的意味,抱怨自己有才却不被“明主”所识。所以,这个“明主”,其实未必英明;但作者求仕心切,以“明主”称之,表达了希望得到重用的愿望。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曲折。孟浩然早年辞亲远行,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游洞庭湖后,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干谒张说;应进士举不第后,孟浩然仍留在长安献赋以求赏识,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然而他的一番努力,似乎并没有为他进入仕途增加砝码,所以“多病故人疏”句,有抱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的意思,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十分委婉。此外,古代,“穷”、“病”相通,说“多病”即“途穷”;再者,说自己多病而疏远“故人”,使得“故人”没有机会推荐自己,才不被明主所识,这才是诗的主旨。

 关于这两句,有一个小故事。孟浩然和张说交谊甚笃,传说张说曾私邀其入内署,适逢玄宗至,孟浩然惊避床下。张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他出来见圣。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扩展阅读:孟浩然的诗风

 孟浩然的诗歌主要表达隐居闲适、羁旅愁思,诗风则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山水景物是南朝诗歌最重要的题材,经历长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到孟浩然,山水诗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这主要表现在: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爱水行,如他自己所说:“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经七里滩》)他的诗经常写到漫游于南国水乡所见的优美景色和由此引发的情趣,如《耶溪泛舟》)

 房日晰在《略谈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一文中指出:“纵观孟诗,其诗风之淡,大致有三:一为思想感情的淡,没有激切的情绪的流露;二为诗意表现的淡,没有浓烈的诗意的展示;三为语言色彩的淡,没有绚丽色彩的描绘。

扩展阅读:孟浩然的诗歌意境

 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以一种富于生机的恬静居多。但是他也能够以宏丽的文笔表现壮伟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庐山》。清人潘德舆以此诗和《早发渔浦潭》为例,说孟诗“精力浑健,俯视一切”(《养一斋诗话》),正道出了其意兴勃郁的重要特征。盛唐诗评家殷璠喜用“兴象”一词论诗,在评述孟浩然的两句诗时,也说“无论兴象,兼复故实”(见《河岳英灵集》)。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重“兴象”其实也是孟浩然诗普遍的特点。这通过几首不同的作品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得更清楚。《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宿建德江》这三首诗都写了江湖水景,但性格各异。第一首作于孟应聘入张九龄幕府时。他为自己的抱负能够有一试的机会而兴奋,曾写下“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之类诗句。正是这种昂奋的情绪,使他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气势磅礴的名句。第二、三首均作于落第后南游吴越之日,前者以风鸣江急的激越动荡之景写自己悲凉的内心骚动,后者则以野旷江清的静景写寂寞的游子情怀,它们的神采气韵是很不相同的。本之以“兴”,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绪感受而把两者统一起来,构筑起完整的意境,这是孟浩然写景诗的重要贡献。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赏析

岁暮归南山拼音如下:

běi què xiū shàng shū ,nán shān guī bì lú 。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bù cái míng zhǔ qì ,duō bìng gù rén shū 。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bái fà cuī nián lǎo ,qīng yáng bī suì chú 。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yǒng huái chóu bù mèi ,sōng yuè yè chuāng xū 。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岁暮归南山介绍:

《岁暮归南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作。

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首联两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两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两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富有韵味。

大约在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心情很苦闷,他曾“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满腹文章,又得到王维、张九龄为之延誉,已经颇有诗名。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岁暮归南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作。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起首二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三、四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五、六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最后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韵味无穷。

 《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解

 1、北阙:《汉书·高帝纪》注:“尚书奏事,渴见之徒,皆诣北阙。”

 2、青阳句:意谓新春将到,逼得旧年除去,青阳:指春天。

 3、虚:空寂。

 译文

 我已停止在宫廷北门请求谒见,

 归隐到南山中我那破旧的.草庐。

 因为我缺少才干方被明主遗弃,

 由于我穷途多病故友往来渐疏。

 时光流逝头上的白发催人衰老,

 岁月无情新春逼迫着旧岁消除。

 胸中常萦怀愁绪彻夜不能入寐,

 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

 赏析

 玄宗开元十六年(728)诗人到长安应试落第,心情很苦闷。他自恃文章好,又得到王维、张九龄的延誉,颇有声名,以为可以仁途畅达。不料落第,使他大为苦恼,只好归隐。《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王维曾邀孟浩然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命其出,并问其诗,浩然乃自诵所作,至“不才明主弃”句,玄宗日: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起首二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三、四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五、六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最后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



《岁暮归南山》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唐代〕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再在朝廷宫门前陈述已见,返归终南山我那破旧的茅屋。

没有才能才使君主弃我不用,又因多染病痛朋友也渐渐疏远。

白发渐渐增多催人慢慢老去,岁暮已至新春已经快要到来了。

心怀愁绪万千使人夜不能寐,松影月光映照窗户一片空寂。

注释

岁暮:年终。南山:唐人诗歌中常以南山代指隐居题。这里指作者家乡的岘山。一说指终南山。

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汉书·高帝纪》注:“尚书奏事,渴见之徒,皆诣北阙。”休上书:停止进奏章。

敝庐:称自己破落的家园。

不才:不成材,没有才能,作者自谦之词。明主:圣明的国君。

多病:一作“卧病”。故人:老朋友。疏:疏远。

老:一作“去”。

青阳:指春天。逼:催迫。岁除:年终。

永怀:悠悠的思怀。愁不寐:因忧愁而睡不着觉。寐:一作“寝”。

虚:空寂。一作“堂”。

赏析

  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首联两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两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两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富有韵味。

  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却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富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

  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创作背景

  约在公元728年(唐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着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着诗二百余首。

《岁暮归南山》译文及鉴赏

 《岁暮归南山》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古诗全文如下: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前言

 《岁暮归南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作。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首联两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两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两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富有韵味。

  注释

 ⑴岁暮:年终。南山:唐人诗歌中常以南山代指隐居题。这里指作者家乡的岘山。一说指终南山。

 ⑵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汉书·高帝纪》注:“尚书奏事,渴见之徒,皆诣北阙。”休上书:停止进奏章。

 ⑶敝庐:称自己破落的家园。

 ⑷不才:不成材,没有才能,作者自谦之词。明主:圣明的国君。

 ⑸多病:一作“卧病”。故人:老朋友。疏:疏远。

 ⑹老:一作“去”。

 ⑺青阳:指春天。逼:催迫。岁除:年终。

 ⑻永怀:悠悠的思怀。愁不寐:因忧愁而睡不着觉。寐:一作“寝”。

 ⑼虚:空寂。一作“堂”。

  翻译

 我已停止在宫廷北门请求谒见,归隐到南山中我那破旧的草庐。因为我缺少才干方被明主遗弃,由于我穷途多病故友往来渐疏。时光流逝头上的白发催人衰老,岁月无情新春逼迫着旧岁消除。胸中常萦怀愁绪彻夜不能入寐,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

  鉴赏

 约在公元728年(唐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心情很苦闷,他曾“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满腹文章,又得到王维、张九龄为之延誉,已经颇有诗名。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他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现在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令人读来自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孟浩然的诡异的诗

孟浩然的诡异的诗为:《岁暮归南山》。

约在公元728年(唐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在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下这首《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唐代·孟浩然《岁暮归南山》最恐怖的一句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此句是抒发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即国君,对皇帝是带有埋怨的意味的。

诗词赏析

据说,皇上闻之抚然曰:“朕未曾弃人,自是卿不求进,奈何反有此作!”因命放归南山,终身不仕。《岁暮归南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作。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

首联两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两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两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富有韵味。

百度百科—孟浩然

关于“孟浩然的归隐诗词《岁暮归南山》赏析”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3981.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