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张九龄望月怀远的全诗(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意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的全诗(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意思)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06    点击:  410 次


张九龄望月怀远的全诗

网上有关“张九龄望月怀远的全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张九龄《望月怀远》的全诗如下: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译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望月怀远》解析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望月怀人,是古诗词中习见的题材,但象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

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以朴实而自然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

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写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中寄托的深远。

句中一“生”字,极为生动,与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化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而来。诗人巧妙地把写景与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意思

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朝代:唐代

作者:张九龄

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

《张九龄望月怀远》注释、翻译、赏析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意思如下: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

张九龄(678年-740年),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西)人,中国唐玄宗开元时的宰相、诗人。

张九龄少聪慧能文,弱冠登进士第,为校书郎。后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开元十一年(723年),被任为中书舍人。

后张说罢相,张九龄受累外迁。开元十九年(731年),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以中书侍郎为相。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迁张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因张九龄触怒唐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

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其五言古诗在唐诗发展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张九龄的代表作有《感遇》12首、《杂诗》5首等,如《望月怀远》《旅宿淮阳亭口号》等,都是历来传诵的名作。亦有《曲江集》20卷传世。

张九龄在当时所开展的文学活动,对促进开元诗坛的繁荣起了积极作用。张九龄有胆识和远见,尽忠职守,敢于直谏,从不趋炎附势,敢于同恶势力进行斗争,对唐代的繁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九龄七岁知属文,有文名,张说称他“后出词人之冠”。有诗《感遇》12首,名列《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和陈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并论,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联,更是他高洁情操的写照。

另外,张九龄的五言律诗情致深婉,如:《望月怀远》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唱绝千古。可以说,他是张说之后又一个既有权位又受人钦慕的文坛宗匠。

张九龄《望月怀远》:我想掬一捧月光寄给远方的你

张九龄

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导读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代诗人,也是唐朝著名的宰相,后受奸相李林甫陷害,被贬为荆州长史。他的一些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挚,辞藻清丽。晚年诗风转向朴实遒劲,寄兴讽喻,与陈子昂相近,对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诗风有所贡献。后人评论唐诗的转变,常以陈、张并称。有《张曲江集》。

原诗

海上生明月 ① ,天涯共此时 ② 。

情人怨遥夜 ③ ,竟夕起相思 ④ 。

灭烛怜光满 ⑤ ,披衣觉露滋 ⑥ 。

不堪盈手赠 ⑦ ,还寝梦佳期 ⑧ 。

注释

①生:这里是升起的意思。②天涯共此时:两个远隔天涯彼此怀念的人,此时都在望月思人,所以说“共此时”。③情人:即望月怀念远方亲人的有情人,诗人自称。遥夜:长夜。④竟夕:整夜。⑤怜:爱。光满:皎洁的月色浩渺无边。⑥觉露滋:觉得露水沾满一身,衣襟上也被沾湿了。⑦不堪:不能。盈手:手里握满。此句是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诗句的化用。⑧佳期:指相见的日期。

译诗

一轮皎皎明月升起在茫茫的大海上,

此时此刻我们两人同时在天涯守望。

情人们都常常怨恨这月夜过于漫长,

只有彻夜不眠地把亲友们细细怀想。

吹灭蜡烛我多么怜爱这满屋的月光,

披衣徘徊又感到夜里露水格外凄寒。

我不能将美好的月色直接捧送给你,

只希望与你相见在甜甜美美的梦乡。

赏析

这首诗的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历来被吟诵最多的名句。前句写景,后句即景生情;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自然引起诗人的联想——远在天涯海角的朋友此时也在和我一样同享一轮明月。开篇就紧扣诗题,感情抒发自然,意境雄浑开阔。颔联直抒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情人”指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诗人思念着远方的朋友,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这一联是流水对,一气呵成,自然流畅。颈联承接上联具体描绘彻夜难眠的情景。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吹灭蜡烛,更加怜爱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下句写流连于庭园中,夜色已深,感到露水沾湿了披在身上的衣服。尾联进一步抒写对亲友的一片深情:我不能满满地掬一捧月光赠送给你,只希望在梦中与你重相聚。这两句写尽了相思之情,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通观全诗,作者使用的“生”、“共”、“怨”、“起”、“灭”、“披”、“觉”、“赠”、“还”、“梦”等一系列动词,个个和月相关,和相思有缘,集中表达一种难以排遣的相思之苦。境界优美,语言流畅,读来使人感到清新淡雅、委婉曲折,有很强的感染力。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时任宰相的张九龄遭到李林甫等人的诽谤排挤,最终在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被罢相,贬为荆州长史。张九龄到达荆州后,想念在长安的亲友,于是,在一个月夜,写下了《望月怀远》一诗,原文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苍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虽然天涯相隔,却共同欣赏着这轮明月。当时,诗人身在荆州,是不可能看到明月从海上升起的情景的,这是诗人看到明月之后的联想。诗人把明月置于一个辽阔的空间之中,既照应了题目中的“望月”,更表达出“千里共婵娟”之意。诗人在仰望这轮明月之时,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亲友们也在欣赏明月,以“对面落笔”的手法表达出诗人与亲友们虽相隔千里,却心意相通的深厚感情。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感丰富的人怨恨这漫长的月夜,从床上起来,整夜对着月亮思念亲友。在这一联中,诗人以“情人”指代自己,他本来就是一个情感丰富、内心敏感的人,外物很容易触动他的情感,眼前的这轮明月更是触动了他的思念之情。于是,诗人思念远方的亲友,以至于彻夜难眠,竟至于怨恨起月夜漫长。诗人不再遮掩内心的情感,以“怨”“相思”等字眼直接抒发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披上衣服,徘徊到室外,露水打湿了衣服。诗人失眠了,他熄灭室内的蜡烛,试图让自己进入梦乡,然而却发现这么做是徒劳的。当蜡烛熄灭之后,皎洁的月光便洒满了屋子。这月光是多么可爱啊,于是,诗人放弃了尝试入睡,披衣起来,踱步到室外,欣赏当空的明月,不知不觉间,露水竟打湿了衣服。这从侧面暗示出诗人在室外待的时间久,表现了他心中浓浓的思念之情。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没有办法捧起一把银色的月光赠给所思念的亲友,只希望我们能在梦中相见。望着这满院月光,诗人产生了一个新奇且美好的想法,他想捧起一把月光寄给远方的亲友,聊慰思念之情。可是,诗人明白,无论如何尝试,月光都是“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掬”,是没有办法捧起月光的。于是,诗人只好退而求其次,把相见的希望寄托在梦境之中。诗歌至此戛然而止,但诗人的情思却悠悠不尽。

月亮最能引动人们的思念之情,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在思念之余,令人庆幸的是,只有一轮月亮,无论相隔多远,所仰望的都是同一轮明月,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隔千里兮共明月”等,明月又成了相隔千里的人们互通音讯的媒介了。虽然不能真的掬一捧月光寄给远方的人,但想想两人共对一轮明月,心意相通,也是一件浪漫的事。



望月怀远原文及翻译

《望月怀远》原文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白话译文:海上面升起了一轮明月,你我天各一方共赏月亮。有情人怨恨漫漫的长夜,彻夜不眠将你苦苦思念。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披衣起露水沾挂湿衣衫。不能手捧美丽银光赠你,不如快入梦与你共欢聚。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

整体赏析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

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百度百科—望月怀远

《望月怀远》(张九龄)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望月怀远 张九龄 系列:唐诗三百首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解 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译文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赏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怀月望远的古诗全诗

《望月怀远》古诗全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诗意表达

《望月怀远》这首诗将望月的情感升华到了一个深情的层次。诗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描绘了一幅月光照耀在海面上的美丽画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在“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一句中达到了高潮,诗人对远方情人的思念之苦溢于言表。

2、怀远之思的深度描绘

在这首诗中,张九龄运用了丰富的描绘手法来表达怀远的情感。他通过“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这两句诗,巧妙地描绘了诗人因思念远方而无法入眠的情景。这种情感的描绘既细腻又真实,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诗人的深深思念。

3、团圆之梦的寄托

在诗的最后两句“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中,诗人表达了对于团圆、相聚的渴望和期待。虽然现实中诗人无法与远方的情人相聚,但他把这种期待寄托在了梦中。诗人的这种寄托,表现了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张九龄的诗学风格和望月的传统及地位

1、张九龄的诗学风格

张九龄的这首《望月怀远》展现了他独特的诗学风格。他擅长运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深情和含蓄,让读者在品味诗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的个人情感。这种风格使得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魅力,深受后人喜爱。

2、望月诗的传统

《望月怀远》是唐代望月诗中的佳作,而望月诗在中国古诗中有着悠久的传统。从秦汉时期开始,望月诗就已经出现,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峰。这类诗歌常常以月亮为象征,表达诗人对自然、对人生、对爱情的思考和感悟。

3、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常常被用作诗歌、小说的主题或象征,代表着美丽、纯洁、凄凉和思念。在《望月怀远》中,月亮作为主要的象征物,体现了诗人对远方情人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的情感。这种用法在中国文化中非常常见,也是月亮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张九龄望月怀远的全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4438.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