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十二首其一翻译(杂诗十二首其三 陶渊明赏析)
-
杂诗十二首其一翻译
网上有关“杂诗十二首其一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杂诗十二首其三 陶渊明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杂诗十二首其一翻译,本诗以比喻的形式讲人生,旨在告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时行乐。本文杂诗十二首其一翻译由大学高考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导读:
这首诗也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有着劝诫人们珍惜时间的现实意义。其原文如下
杂诗十二首?其一
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杂诗十二首其一翻译:
人生没有根蒂,就像路上的尘土一样漂泊。分散开来追逐着风儿飘转,这个身体已经不是原来的壮年身体。刚生下来就是兄弟,怎么一定是同胞兄弟才亲。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聚在一起与近邻共饮。壮年不会第二次到来,一天没有两次早晨。趁着盛年之时应当勉励自己,光阴流逝不会等待人。
杂诗十二首其一背景: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杂诗十二首其一字词解释:
①蒂(d?帝):蒂的异体字,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②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③落地:刚生下来。这句和下句是说,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意思是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
④斗:酒器。比邻:近邻。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⑤盛年:壮年。
⑥及时:趁盛年之时。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杂诗十二首其一主旨:
这首诗的本意是劝诫人们把握有限的时光,及时行乐,有劝诫之意。
杂诗十二首其一赏析:
?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感叹人生之无常。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陶渊明虽然?少无适俗韵?,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抱负,但他生值晋宋易代前后,政治黑暗,战乱频仍,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迫于生计,他几度出仕,几度退隐,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终于在四十一岁时辞职归田,不再出仕。如此世态,如此经历,使他对人生感到渺茫,不可把握。虽然在他的隐逸诗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旷达超然之志,平和冲淡之情,但在他的内心深处,蕴藏着的是一种理想破灭的失落,一种人生如幻的绝望。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承前而来,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这一层意思出自《论语》:?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也是陶渊明在战乱年代对和平、泛爱的一种理想渴求。?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年龄的增长常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处于政治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这在他的诗中表露得非常明确:?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杂诗》其五)但他毕竟没有完全放弃美好的人生理想,他转向官场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转向仕途荣利之外的村居生活去寻求精神上的欢乐,这种欢乐平淡冲和、明净淳朴。?斗酒聚比邻?正是这种陶渊明式的欢乐的写照,在陶渊明的诗中时有这种场景的描述,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这是陶渊明式的及时行乐,与?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古诗十九首》)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盛年不重来?四句常被人们引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在今天,一般读者若对此四句诗作此理解,也未尝不可。但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要及时行乐。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不易寻得,那么,对生活中偶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我们必须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了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地在生活中寻找着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人一线希望。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平常,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汉族,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田园诗派创始人。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大约生于365年。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卓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父名史不载,存疑。)
以上这篇杂诗十二首其一翻译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大学高考!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杂诗十二首其三 陶渊明赏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句诗出自魏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一》,意思是美好的青春岁月一旦过去便不会再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作品原文:
《杂诗十二首·其一》
陶渊明〔魏晋〕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白话译文:
人生在世就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好似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
生命随风飘转,人生历尽了艰难,人们都已不再是最初的样子了。
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又何必只是骨肉之亲呢?
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一起畅饮。
美好的青春岁月一旦过去便不会再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努力奋斗,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词句注释:
蒂(dì):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
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
落地:刚生下来。
斗:酒器。比邻:近邻。
盛年:壮年。
及时:趁盛年之时。
作品赏析:
“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感叹人生之无常。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陶渊明虽然“少无适俗韵”,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抱负,但他生值晋宋易代前后,政治黑暗,战乱频仍,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迫于生计,他几度出仕,几度退隐,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终于在四十一岁时辞职归田,不再出仕。如此世态,如此经历,使他对人生感到渺茫,不可把握。虽然他的隐逸诗文表现了他的旷达超然之志,平和冲淡之情,但在他的内心深处,蕴藏着的是一种理想破灭的失落,一种人生如幻的绝望。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承前而来,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这一层意思出自《论语》:“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也是陶渊明在战乱年代对和平、泛爱的一种理想渴求。“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年龄的增长常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处于政治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这在他的诗中表露得非常明确:“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杂诗》其五)但他毕竟没有完全放弃美好的人生理想,他转向官场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转向仕途荣利之外的村居生活去寻求精神上的欢乐,这种欢乐平淡冲和、明净淳朴。“斗酒聚比邻”正是这种陶渊明式的欢乐的写照,在陶渊明的诗中时有这种场景的描述,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二首》)“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这是陶渊明式的及时行乐,与“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古诗十九首》)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盛年不重来”四句常被人们引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在今天,一般读者若对此四句诗作此理解,也未尝不可。但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要及时行乐。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不易寻得,那么,对生活中偶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必须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了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此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地在生活中寻找着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人一线希望。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平常,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创作背景: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经八年。这是一组“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的翻译
其三
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昔为叁春蕖,今作秋莲房。
严霜结野草,枯悴未遽央。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
眷眷往昔时,
忆此断人肠。
这是陶渊明《杂诗》的第三首,全诗抒发了感慨衰老、眷恋往昔之情。诗的开头两句,以议论的形式,阐明了宇宙间的一个普遍法则。荣华是难以长期保住的,万物之盛衰一直在变化,是难以预测的。
关于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的问题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 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①沦:沈。阿:山岭。西阿:西山。 ②素月:白月。 ③万里辉:指月光。荡荡:广阔的样子。景:同影,指月轮。这两句是说万里光辉,高空清影。 ④房户:房门。这句和下句是说风吹入户,枕席生凉。 ⑤时易:季节变化。夕永:夜长。这两句是说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⑥无予和:没有人和我对答。和,去声。这句和下句是说想倾吐隐衷,却无人和我谈论,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⑦日月:光阴。骋:伸、展。这两句是说光阴弃人而去,我虽有志向,却得不到申展。 ⑧此:指有志不得申展这件事。终晓:彻夜,直到天明。这两句是说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2] 作品鉴赏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青的。《杂诗十二首》的第二首《杂诗·白日沦西阿》与第五首《杂诗·忆我少壮时》,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这两句意谓: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诗长不具引),风味不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此题第五首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少年罕人事》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结苍凉无尽。 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所以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渊明此诗深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根源即在于此。
杂诗十二首其五原文及翻译
1这首诗描写了日月更跌,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化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2表面上是写枕席冷,实际上写人的心冷。这里运用了移情的修辞手法。
原文: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陶渊明
翻译:回想我少年时期,没有快乐的事,心情也是欢快的。
胸怀壮志超四海,展翅高飞思远去。
随着年岁的衰老,这种少壮时的豪气已经逐渐消逝了。
遇到欢乐的事不再欢乐,常常心中有许多忧虑。
气力在渐渐减退,我身已感一日不如一日。
自然运转变化像《庄子》中的“壑舟”一样,即使想办法要留住它,也片刻留不住。
《庄子》
不知我未来还有多少时光,也不知何处是我的归宿。
古人珍惜每一寸光阴,想到自己一生虚度了大半岁月心中惊惧。
文言文杂诗
1 求文言文《杂诗(四)》的原文
你指的谁的?杂诗太多了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其二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其三 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
昔为叁春蕖,今作秋莲房。 严霜结野草,枯悴未遽央。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 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
其四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
孰若当世时,冰炭满怀抱。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其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其六 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
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 求我盛年欢,一毫无复意。
去去转欲速,此生岂再值。 倾家持作乐,竟此岁月驶。
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后置! 其七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
弱质与运颓,玄发早已白。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
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
其八 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
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
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 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
其九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掩泪汛东逝,顺流追时迁。
日没星与昴,势翳西山颠。萧条隔天涯,惆怅念常餐。
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关梁难亏替,绝音寄斯篇。
其十 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
沈阴拟薰麝,寒气激我怀。岁月有常御,我来淹已弥。
慷慨忆绸缪,此情久已离。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
庭宇翳馀木,倏忽日月亏。 其十一 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 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
离昆鸣清池,涉暑经秋霜。 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其十二 袅袅松标崖,婉娈柔童子。年始叁五间,乔柯何可倚。
养色含精气,粲然有心理。 曹植·杂诗七首 其一 高台多悲风。
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
江湖逈且深。 方舟安可极。
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
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
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
翩翩伤我心。 其二 转蓬离本根。
飘飖随长风。何意回飚举。
吹我入云中。 高高上无极。
天路安可穷。类此游客子。
捐躯远从戎。 毛褐不掩形。
薇藿常不充。去去莫复道。
沉忧令人老。 其三 西北有织妇。
绮缟何缤纷。明晨秉机杼。
日昃不成文。 太息终长夜。
悲啸入青云。妾身守空闺。
良人行从军。 自期三年归。
今已历九春。飞鸟遶树翔。
噭噭鸣索羣。 愿为南流景。
驰光见我君。 其四 南国有佳人。
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
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
谁为发皓齿。俛仰岁将暮。
荣曜难久恃。 其五 仆夫早严驾。
吾将远行游。远游欲何之。
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涂。
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
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
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
甘心赴国忧。 其六 飞观百余尺。
临牖御棂轩。远望周千里。
朝夕见平原。 烈士多悲心。
小人偷自闲。国雠亮不塞。
甘心思丧元。 拊剑西南望。
思欲赴太山。弦急悲声发。
聆我慷慨言。 其七 揽衣出中闺。
逍遥步两楹。闲房何寂寞。
绿草被阶庭。 空室自生风。
百鸟翩南征。春思安可忘。
忧戚与我幷。 佳人在远遁。
妾身单且茕。欢会难再遇。
芝兰不重荣。 人皆弃旧爱。
君岂若平生。寄松为女萝。
依水如浮萍。 赍身奉衿带。
朝夕不堕倾。倘终顾盻恩。
永副我中情。
2 《已亥杂诗》的古文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
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
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解说] “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3 《杂诗》译文《杂诗》
唐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注释:
⑴君:对对方的尊称,您。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⑵应知:知道,了解。
⑶来日:来的时候。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⑷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译文: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4 杂诗 王维 全文翻译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着花未。
注释
(1)着花未:开花没有。
译诗
你从故乡来,该知道故乡事,请告诉我,你来时我窗前的梅树是否已经开花。
赏析
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本诗信守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着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5 翻译杂诗12首 其二白日沦西阿①,素月出东岭②。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③。风来入房户④,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 不眠知夕永⑤。欲言无予和⑥,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⑦。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⑧。
注释
①沦:沈。阿:山岭。西阿:西山。 ②素月:白月。 ③万里辉:指月光。荡荡:广阔的样子。景:同影,指月轮。这两句是说万里光辉,高空清影。 ④房户:房门。这句和下句是说风吹入户,枕席生凉。 ⑤时易:季节变化。夕永:夜长。这两句是说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⑥无予和:没有人和我对答。和,去声。这句和下句是说想倾吐隐衷,却无人和我谈论,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⑦日月:光阴。骋:伸、展。这两句是说光阴弃人而去,我虽有志向,却得不到申展。 ⑧此:指有志不得申展这件事。终晓:彻夜,直到天明。这两句是说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赏析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青的。《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诗长不具引),风味不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本题第五首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第十六首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结苍凉无尽。
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所以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渊明此诗深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根源即在于此。
6 己亥杂诗的原文和翻译浩荡离愁白日斜(现在读xiá)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
1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2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3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4花:比喻国家。
5护:保护。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程和命运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要报效国家,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形容时间过得快的诗句名言
白驹过隙,日光荏苒。
一寸光阴一寸金。弹指一挥间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挥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日子象念珠一样,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周,串成月。年华一去不复返,事业放弃在难成。
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我们的后面。时间是脑力劳动者的资本。文学之知识乃是学问之门禁。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知识象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
时光易逝的经典诗句有哪些
1、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出自近现代王国维的《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
译文:在人世间最留不住的,是那在镜中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和离树飘零的落花。
2、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出自宋代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译文: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3、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出自宋代晏殊的《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译文:时光只知道催人老去,不理解人世间的多情,你看长亭送别时,伤心的泪水滴到衣衫上,连喝醉酒也不能使自己忘却烦恼。
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出自魏晋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一》
译文:美好的青春岁月一旦过去便不会再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出自唐代李白的《将进酒》
译文: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黑发到了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
形容时间过得快的诗句名言有哪些?
形容时间过得快的诗句名言如下:
1、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唐代李白《短歌行》
翻译:白天何其短暂,百年光阴很快就过去了。
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魏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
翻译:美好的青春岁月一旦过去便不会再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努力奋斗,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3、无聊成独卧,弹指韶光过。——清代纳兰性德《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
翻译:一个人孤枕而眠,更觉烦闷无聊。弹指间,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
4、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朱放《题竹林寺》
翻译:岁月蹉跎于人间,但烟霞美景却多多地停留在竹林寺附近,没有因为时过境迁而消散。
5、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明代钱福《明日歌》
翻译:明天又一个明天,明天何等的多。
关于“杂诗十二首其一翻译”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6011.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 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 松江上,念故人老矣,甘卧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