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李商隐《嫦娥》全文及赏析(古诗嫦娥李商隐)

李商隐《嫦娥》全文及赏析(古诗嫦娥李商隐)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10    点击:  214 次


李商隐《嫦娥》全文及赏析

网上有关“李商隐《嫦娥》全文及赏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诗嫦娥李商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常娥》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此诗咏叹常娥(即嫦娥)在月中的孤寂情景,抒发诗人自伤之情。前两句分别描写室内、室外的环境,渲染空寂清冷的气氛,表现主人公怀思的情绪;后两句是主人公在一宵痛苦的思忆之后产生的感想,表达了一种孤寂感。全诗情调感伤,意蕴丰富,奇思妙想,真实动人。

 《嫦娥》

 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解:

 1、深:暗。

 2、长河:银河。

 3、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4、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评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

 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

 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

 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李商隐《嫦娥》全文及赏析

古诗嫦娥李商隐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在云母屏风中悄然独坐,残烛的光影幽深。长长的银河已逐渐斜落,晨星也渐渐地隐没低沉。

嫦娥也许会悔恨当年偷吃了不死的灵药,如今空对着青天碧海,一夜复一夜煎熬着孤寂的心。

赏析:

此诗咏叹嫦娥在月中的孤寂情景,抒发诗人自伤之情。前两句分别描写室内、室外的环境,渲染空寂清冷的气氛,表现主人公怀思的情绪;后两句是主人公在一宵痛苦的思忆之后产生的感想,表达了一种孤寂感。全诗情调感伤,意蕴丰富,奇思妙想,真实动人。

嫦娥李商隐这首古诗不是讲嫦娥什么而是讲嫦娥

古诗《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白话译文:在云母屏风中悄然独坐,残烛的光影幽深。长长的银河已逐渐斜落,晨星也渐渐地隐没低沉。嫦娥也许会悔恨当年偷吃了不死的灵药,如今空对着青天碧海,一夜复一夜煎熬着孤寂的心。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整体赏析:

这首诗题为“嫦娥”,实际上抒写的是处境孤寂的主人公对于环境的感受和心灵独白,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

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

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

今天我在书里看到了李商隐的《嫦娥》这首诗,我一看题目,想,嫦娥,不是神话故事里奔月的仙女吗?李商隐为什么拿嫦娥做题目呢?是不是讲嫦娥是怎么上天的呢?还是……一系列的问题在我的脑海里蹦出,我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随着问题我就继续往下看,看着看着我就不明白了,什么叫做云母,我一查,是一种矿物,颜色透明,这里是说用来向之平缝的。这一句的意思是:写月宫里的环境。长河的意思是天河,这一句的意思是:天快亮时的景象。“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两句的意思是:嫦娥应当懊悔不该偷吃仙丹,如今冷冷清清住在月宫里,。对着无边无际的碧海般的青天,这颗心是日日夜夜都不能平静的。读完以后,我明白了,其实不是讲嫦娥是怎样上天的,是讲嫦娥在天上是怎样生活的。嫦娥在天上生活得不好,还不如留在人间,过着快快乐乐的生活。

这首诗教育了我,不要图目前的荣华富贵,占小便宜。古人云:占小便宜吃大亏。如果占小便宜占多了,关顾一时高兴的话,那将来肯定会吃上大亏的!切忌,切忌。



古诗《嫦娥》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古诗《嫦娥》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作品简介

《嫦娥》由李商隐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嫦娥》一诗,极有特色。撇开那种朦胧多义的思想内涵不论,他提出了‘朝廷究竟应追求什么?’的大问题。我们追求的真幸福是什么?我们追求的真爱是什么?我们为人处事能光顾自己,内心安吗,处境安全吗?子曰:“放利而行,斯为祸《易》”。

原文

《嫦娥》

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解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嫦娥,训诂为‘藏我’。人生于大气压之中,生于社会之中,处处是压力,压力‘由人不由己’,谁也无法回避压力。一个有灵志的儒家弟子,都时刻牢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仰不愧于天、俯无愧于地,何必藏焉?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深:暗。

4.长河:银河。

5.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6.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7.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8.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诗作创作背景

诗作创作背景,永远离不开作者本人的政治生活背景:作者终身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牛李党争是在宦官专权的日子里,唐朝朝廷的官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领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领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从唐宪宗时期(805年)开始,到唐宣宗时期(846年)才结束,闹了将近40年,历史上把这次朋党之争称为“牛李党争”。牛李党争的实质就是太监当权,本诗就是讽刺太监当权的黑暗、讽刺宪宗的皇权旁落。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嫦娥》即是“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类诗的典型。

评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现在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现在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公元813年~约公元858年)中国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子。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初学古文。受牛党令狐楚赏识,入其幕府,并从学骈文。开成二年(公元837年),以令狐绹之力中进士 。 次年入属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爱其才,以女妻之。因此受牛党排挤 ,辗转于各藩镇幕府,终身不得志。

李商隐诗现存约600首 。其中政治诗感慨讽谕 ,颇有深度和广度。直接触及时政的诗很多,尤其是《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从农村残破 、民不聊生的景象 ,追溯唐朝200年的治乱盛衰,风格接近杜诗。《 安定城楼 》和哭刘着诗4首则体现了其政治抱负和愤慨。其咏史诗托古讽今,成就很大 。这类诗往往讥刺前朝或本朝君王的荒唐误国,也有的则借咏史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这类诗多用律绝,截取历史上特定场景加以铺染,具有以小见大、词微意深的艺术效果 。名作如《隋宫二首》、《南朝》。他的抒情诗感情深挚细腻,感伤气息很浓,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李诗抒情,较少直抒胸臆,而特别致力于婉曲见意,其诗往往寄兴深微,余味无穷。但刻意求曲有时也带来晦涩难懂的弊病。他的咏物诗体物工切,摹写入微,能以典型特征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事物的内在神韵,寄寓作者的情怀。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创。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情思宛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相见时难别亦难”二首。也有的托喻友朋交往和身世感慨,如“待得郎来月已低”和“何处哀筝随急管”二首。还有一些诗寄兴难明。此外,有少数艳情篇什,轻薄浮艳。这些诗并非作于一时一地,亦无统一思想贯穿,多属于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或意绪复杂无法明言的情况,因而统名为“无题”。由于它们比较隐晦曲折,千百年来解说纷纭。李商隐诗歌的基本风格是情深词婉,能于秾丽中时带沉郁,流美中不失厚重,对后世的诗坛和词坛影响很深。其诗继承面较广。其七律成就最高,继承了杜甫精严顿挫的特点,又融合了齐梁诗的秾艳和六朝民歌的清丽,以及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 ;其词旨隐晦的作风受阮籍影响 ;一些长篇古风如《韩碑》接近韩愈的歌行;一些抒情写景小诗淡语天成,绰约多姿,不失盛唐绝句风味。李商隐是晚唐骈文的代表作家。其骈文属对工整 ,用事精切 ,疏密相间 ,气韵自然 。名作《奠相国令狐公文 》、《 重祭外舅司徒公文 》、《 上河东公启》,情真意切,委婉动人。但其骈文多官场应酬文字 ,内容较贫乏。其散文现存较少。此外,还有一些意在讽世的杂文体短赋。有《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和《樊南文集补编》。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近人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及岑仲勉专文《〈玉溪生年谱会笺 〉平质》。

中英对照翻译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TO THE MOON GODDESS

Li Shangyin

Now that a candle-shadow stands on the screen of carven marble

And the River of Heaven slants and the morning stars are low,

Are you sorry for having stolen the potion that has set you

Over purple seas and blue skies, to brood through the long nights

关于“李商隐《嫦娥》全文及赏析”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6017.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