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葬花、焚诗的故事(林黛玉葬花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林黛玉葬花、焚诗的故事
网上有关“林黛玉葬花、焚诗的故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林黛玉葬花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黛玉葬花:
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宝玉和黛玉在葬花的时候有一段对话,成为红楼梦中一场情人之间解除误会的绝唱。
黛玉焚诗:黛玉焚诗,有过几次。最后一次是在临死前。她感觉到知音已绝,诗稿何存,对人世彻底绝望,于是焚毁诗稿。其实她平时也焚过诗稿。那原因,多因对诗作质量不满意。
具有代表性的一次,是菊花诗夺魁之后再作螃蟹诗。《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大观园持螯赏菊,大家写诗。“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此后宝玉写了一首螃蟹诗,颇为自得,说:“我已吟成,谁还敢作呢?”不料黛玉却第一个表态:“这样的诗,一时要一百首也有。”于是一挥而就。宝玉正待喝彩,黛玉便一把撕了,命人烧去。
黛玉烧掉的这首诗,并非不堪一读。原稿是:“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从旧体诗的格律说,完全符合要求,不像有些人不懂装懂;从题目题材的选择说,确实写的是螃蟹,不像有些人离题万里。对旧体诗而言,这是两条起码的要求。现在许多人写的旧体诗,连这两条起码的要求都不懂,偏偏喜欢到处炫耀自己的大作。黛玉达到了基本要求,自己却不满意,命人焚去。这种对比,也非常有趣。
黛玉没有说明自己为什么不满意。不过,可以分析。黛玉这首诗,是因为不满意宝玉之作而特意写的。宝玉原作是:“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黛玉对此不满意,批评说:“这样的诗,一时要一百首也有。”意思说,缺少思考。一时写一百首,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写”上,当然没有时间去进行思考。有作者曾经连续多少天给一家报社每天发时评稿五六篇,编辑回应说:“非常佩服先生的神速,但是,请问先生是用什么时间进行思考呢?”时评界一时引为笑谈。没有思考的“诗”,会是什么呢?实际上,没有思考的“诗”,或为应景,或为应酬,或为应命。应景者,浮光掠影写点表象;应酬者,投桃报李写点感谢;应命者,歌功颂德写点口号。一句话,缺少思想内涵。宝玉这首螃蟹诗有什么思想内涵呢?看不出。充其量,可以名之曰应景诗。所以黛玉不满意。黛玉自己写的那首诗,原是为着讽刺宝玉做的应景诗,而故意模仿之作。所以,她写的和宝玉写的,虽然遣词造句各有不同,写螃蟹也算色香味俱全,但是在她自己看来,却属于“一时要一百首也有”的水平,只能命人烧去。黛玉不是“梨花体”或别的什么体“诗人”,永远也不会把“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这种不知所云的“诗”当回事。要她去“创作”什么“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之类,还不如杀了她。
可以印证的是,黛玉焚稿之际,宝钗也做过一首诗。宝钗诗中“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等句,让人眼前一亮。众人看罢,都说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对此,黛玉不持异议。等于说,她认同大家的看法。毕竟“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这一联寓意十分深刻。宝钗虽然写的也是持螯赏菊之景,却因此拓开视野,全诗意境便不再局限在眼前风光之内,而成为一首耐人寻味的讽刺诗。《诗人玉屑》卷六引东坡语:“诗者,不可言语求而得,必将观其意焉。故其讥刺是人也,不言其所为之恶,而言其爵位之尊,车服之美,而民疾之,已见其不堪也。”又引迂叟语曰:“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宝钗螃蟹诗所谓“小题目,原要寓大意”,可谓得此三昧。这样的诗,可遇而不可求,永远不可能“一时要一百首也有”的。
林黛玉葬花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在三月中旬的一天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 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又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 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 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林黛玉把花具都放下,和宝玉一起看完<会真记>.宝玉一面收书, 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
简述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有关情节
主要内容:
黛玉在其他姐妹嬉戏玩耍的时候,独自一人去桃树下,拿着袋子,将是下被风吹落的桃花一一捡起来装进袋子里,拿着锄头又在桃树旁边挖坑,将桃花埋起来。她站在桃树下,一陈风吹过,桃花纷飞。大观园内的宝玉见黛玉不见了,便来后院寻找黛玉,看到了那柔美的身姿站在桃花雨之下,不知为何有种伤心的感觉。
宝玉跑到黛玉身边帮她一起葬花,两人默默无语。(黛玉葬花,不是因为她喜爱桃花,而是对桃花的同情,因为她自己不也是如此,体弱多病,每天泡在药罐里,又无父无母,因祖母怜惜,才得之庇佑,自己唯有的就是这娇美的皮囊,可是美丽终会随时间逝去,就像这桃花一般凋零)。
扩展资料林黛玉本贯姑苏人氏,五岁时因父做官迁居扬州。母亲贾敏是贾母最小的女儿,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钦点出为巡盐御史。林家虽是富贵之家,却亦是书香门第。林黛玉曾有小一岁的幼弟,养到三岁死了。
所以父母对她爱如珍宝,见她聪明清秀,便请了贾雨村做家庭教师,教她读书习字,假充养子之意 。林黛玉六七岁,母亲一病而终。
她生得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是世界文学作品中最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5岁上学,6、7岁母亲早亡,10岁师从贾雨村启蒙。
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梅竹马,脂砚斋说“二玉近中远”“实远之至”。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为宝黛爱情注入了带有奇幻元素的罗曼蒂克色彩,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
林黛玉与薛宝钗在太虚幻境才女榜上并列第一,二人既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婚姻上的金木之争,又因同属正邪两赋的禀性而惺惺相惜 ?。林黛玉最后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程高本)
百度百科-林黛玉
宝玉大病初愈,漫步到潇湘馆,在碧纱窗下,听黛玉梦中念着《西厢记》戏词,顿时绽开满脸笑容。
宝玉用黛玉梦中所念的词句问她:“为何‘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二人说笑间,宝玉又拿《西厢记》中戏词打趣紫鹃是红娘,这回恼了黛玉,宝玉只好离去。
晚上,宝钗来看宝玉,丫头们嫌她搅了一场好睡正不满,恰好黛玉又来敲门,丫头们便不给开。过了一会儿,宝玉送宝钗出门,黛玉望见,妒火顿炽,暗自垂泪。
芒种节,花飞花谢,姐妹们去园中作饯花会。宝玉见各色落花落了一地,便把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哭得好不伤感。
黛玉只因丫头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又巧遇饯花之期,勾起伤春愁思,把些落英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这就是“黛玉葬花”的故事。
主要人物:
1、林黛玉
林黛玉,金陵十二钗之一。前世为三生石边的一株绛珠草,受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愿跟其下凡还尽眼泪。
今世为巡盐御史林如海与贾府千金贾敏的独生女林黛玉,少时其母因病辞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后又因其父林如海思虑过重也因病身亡,黛玉便一直居住在荣国府。
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和神瑛侍者的转世贾宝玉真心相爱,有共同的价值观、爱情观,但这一段爱情因悲剧性的家族命运而遭到扼杀。
2、贾宝玉
荣国府衔玉而诞的公子,前世真身为赤霞宫神瑛侍者,现世贾政与王夫人之次子。
他作为荣国府的嫡派子孙,出身不凡,聪明灵秀,阖府捧为掌上明珠,对他寄予厚望,他却走上了叛逆之路,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给那些读书做官的人起名“国贼禄蠹”。
他不喜欢“正经书”,却偏爱《牡丹亭》《西厢记》之类的“杂书”。他终日与家里的女孩们厮混,爱她们美丽纯洁,伤悼她们的薄命悲剧。
如何正确对待残疾人?
第一,在称呼上一定要做到尊重、亲切。年龄小些的,就称呼小王、小李等;年龄大些的,就根据本人的具体情况,可以称呼李师傅、张大伯、王大妈等;年龄和自己差不多的,就称呼赵同志、宋女士、刘大姐等。在称呼的口气、语调上要亲切、亲近。千万不能叫李瞎子、张跛子之
类,就是很熟悉的人,也最好不要这样称呼,即使开玩笑,在对他们的称呼上也要十分注意才好。
第二,和残疾人的相遇时目光很重要,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用正常的目光看待,千万不要一看见残疾人就显示出奇怪的样子或好奇的样子来;二是不能把目光停留在他们的残疾部位。如果事先不知道,一看见后就很快把目光移开去;如果事先知道的话,就根本不要看其残疾的部位。有的人见到陌生人以后,习惯于上下打量一番,这对健全人来说关系并不算大,但是绝对不能这样看待残疾人,因为他们就是由于身体的残疾而感到不如人,如果有人仔细上下打量,就等于给他们的伤口上撒一把盐,伤害了他们的心灵。
第三,和残疾人谈话,要特别注意回避与其生理缺陷有关的词语和内容。如果要谈及残疾人的事时,就多谈些残疾人的事业、奋斗精神,社会的助残活动,个人的助残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残疾人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发展前景等。一般情况下,就不要涉及残疾人的事情,就像和正常人交往一样,谈话内容可以广泛一些,根据谈话对象的爱好,天文、地理、历史、经济、政治、文化、新闻、趣事、国际、国内都可以,使其感到人们并没有把他们另眼看待。
第四,帮助残疾人时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在帮助他们之前,一定要征得他们的同意后再进行具体的帮助。例如,遇到了盲人正要横穿马路时,就应该恭恭敬敬地走到他旁边,说明自己的身份,然后再问“我领你过马路好不
好”?如查他同意了就帮助他穿过马路。因为残疾人很好强,他们不喜欢甚至反感别人对他们的怜悯,如果不征得他们的同意,一上去就帮忙,可能会被他拒绝,或者说些不好听的话,反而会使你陷入尴尬局面。
总之,对待残疾人与对待一般正常人是不同的,要更多一些理解、关心和耐心,一定要用正常的心态和平等的态度与他们交往。
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期是哪个朝代?
中国古代的版图是不断变化的,无论是汉唐还是明清。那么在中国古代的版图里,哪个朝代是最大的?
有的人说是汉代,尤其是武帝时期,对!汉代的疆域相对于秦朝是非常大的,经过汉武帝的开疆拓土,到武帝末期疆土超过前朝秦朝一倍之多,版图达到极盛,版图面积:约600多万平方公里。
汉武帝末年与昭宣之际,东北及西南边版图稍有减缩,至元帝初元三年弃珠崖即今海南岛,这之后就再也没有变动。
有的人说是唐代。唐朝版图最大时期为唐高宗龙朔年间,当时中亚的绿洲地带受唐朝支配,其最大范围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 国土面积达1237万平方公里,一说1076万平方公里。武周时漠北陷落于后突厥,安史之乱后西域被吐蕃攻占,到晚唐时缩水至汉地,但仍保有河套地区。
有的说是清代。清代的版图真的很大,甚至超过了巅峰时期的唐代。盛唐虽然在巅峰时期也将版图扩张至中亚以及整个蒙古高原,但唐代对于这些地区控制的时间并不长,特别对蒙古高原的统治也就仅仅维持了几十年。而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代在西域诸镇大多都被吐蕃攻陷了。所以唐代对于边疆的控制并不稳定,这一点远不及清代。帝国版图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比我们今天的960万平方公里多出大约多1/3。
实际上最大的朝代是元代。现代中国主流史学界都是认为元代的北部边界到达了北冰洋,涵盖了大半个西伯利亚。但实际上元代的对西伯利亚并没有实现控制,因为在那个年代西伯利亚对于元朝统治者没有任何意义。
其版图超过汉、唐盛世,形成为历代王朝中最大的疆域,国土面积有二千多万平方公里。所以中国历史上元朝版图最大,其次是清朝和唐朝。
关于“林黛玉葬花、焚诗的故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637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 数人世相逢,百年欢笑,能得几回又
- 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
-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