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王安石镇江西津渡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下一句)

王安石镇江西津渡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下一句)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12    点击:  120 次


王安石镇江西津渡诗句

网上有关“王安石镇江西津渡诗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下一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王安石镇江西津渡诗句如下: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创作背景

《泊船瓜洲》作于王安石晚期,但对具体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都有争议,具体主要有三种意见: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

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

二、整体赏析

《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首句通过写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第二句写诗人回望居住地钟山,产生依依不舍之情;第三句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最后以疑问语气结尾,再一次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的名家点评和作者简介:

1、名家点评

现代教育家程千帆《古诗今选》:“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的确很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对于植物的绿化作用,但还不如《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除却春风沙际绿”这个“绿”字。因为在那一句中,春风与绿究竟是两样东西,诗写由于春风,江南岸变绿了。

这和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用意略同。而这一句则以为并非春风能使草水呈现绿色,而是春风本身就是绿的,因此吹到之处,水边沙际,就无往而非一片绿色了。以春风为有色而且可染,是诗人功参造化处。

2、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庆历年间进士。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曾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旋召为翰林学士。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下一句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题解

《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从字面上看,该诗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名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明月何时照我还。全文: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赏析:这首诗作于1075年(熙宁八年)二月。当时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奉诏进京,舟次瓜洲。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沙,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1037年(景佑四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今南京紫金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把?数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数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作者介绍:王安石朝代:宋代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意思是: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出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泊船瓜洲》。

全诗如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如下:

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诗中首句通过写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第二句写诗人回望居住地钟山,产生依依不舍之情;第三句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最后以疑问语气结尾,再一次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

创作背景

《泊船瓜洲》作于王安石晚期,但对具体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都有争议,具体主要有三种意见:

1、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

2、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

3、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

作品赏析

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从时间上说,已是夜晚。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终将有日,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

诗歌开篇写景,既兼具比兴,更通过夸张将空间的近与时间的久构成了有力的反差,直逼出末尾“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情感迸发,大有银瓶乍破之势。

百度百科——泊船瓜洲



关于镇江西津度的诗句

如图,是镇江西津渡口的张祜塑像

张祜字承吉,邢台清河人,唐代着名诗人,有“海内名士”之誉,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他出生在清河张氏望族,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爱丹阳曲阿地(在今江苏镇江),隐居以终,卒于唐宣宗大中六年。

附其诗作《题金陵渡》

(说的正是西津渡口,不过如今不在江边了)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古风古韵西津渡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古渡口像一本愈发厚重的古籍,它扉页泛黄,小心翼翼翻开一页,里面满是岁月的饱经沧桑和历史的车轮前行的印迹。

现在留存的古渡口已然很稀罕,很难见了。然而,在镇江,在这个古称京口的长江咽喉之处,却几乎完整地保存着一个名叫“西津渡”的千年古渡。尽管其作为渡口的功能巳完全丧失,但西津渡青砖黛瓦古建筑,留驻着镇江的历史文脉,活生生向人们展示着昔日京口重镇曾经有过的繁华。

我在一个初夏的午后从句容九华山下来,走进了西津渡,踏着平坦的石梯沿坡而上,即见立于坡顶的雕花砖砌的券门,古朴而浑厚,上书“西津渡街”四字,字迹遒劲老道。穿过这道券门,展现眼前的便是经历了千年沧桑的“西津古道”了。

西津渡是镇江保留最完整的老街,原先是一个渡口,紧靠着长江,后来随着长江向北改道,这里距离江边已经很远了,失去了渡口的实际功能,只留下这一排排古老的渡口建筑和一个个古老的传说故事,不过商业繁荣一如古时。

西津渡古街共约千余米。它是一个开放的古街,既可以从东西两端任意造访,也可以从附近的任何一条巷道直插其中。我们选择了从东端进入古街。

未进古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有着欧洲古典色彩的拱券廊式建筑,青砖红砖叠砌而成的墙壁,勾以白色灯草缝,屋面却是钢质黑色的瓦楞,这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建立的英国领事馆。而现在,它已经改造成镇江博物馆。细细打量着这座历经沧桑巨变的建筑,近代史上那一幕幕令人感慨的往事便不由得在眼前飞。

转过博物馆大门,便是有着53级台阶的斜坡。据说这个斜坡还蕴藏着一个佛教故事:说是善财童子受文殊菩萨的教化去寻访圣贤,一路南下,先后求教了53位高知者,最后在观世音菩萨的点化下大彻大悟,成为观音的左胁侍。为纪念这位大智大德的高僧,便有了这个“五十三坡”。现在,游人们每上一级台阶,仿佛就是参拜一位圣贤,一步步走完,也就意味着被53位高人点化了一次。

走过五十三坡,便正式走进了西津渡古街。街道两边是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楼,那翘阁飞檐,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驳的柜台,那杉木的板门,无不向我们诉说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

透过雕花窗栏上那幽幽的朱红色,我仿佛又看到了那笙歌曼舞的年代。古街上四道券门石额上“同登觉路”、“共渡慈航”、“飞阁流丹”、“层峦耸翠”的题刻,还有沿街“长安里”、“吉瑞里”、“德安里”这一个个题额,都在无声地述说着那过去的繁华。

一个小山坡,下面是宽阔的长江路,离开长江路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条小小的河道,小河属于长江的支道,至于真正的长江主航道在哪里?还在很远的地方。看来时间真的能改变一切,站在看不见长江的古渡口,我们不得不感慨:长江去哪儿了?

现在的西津渡更像是一个文艺的仿古街区,跟其他的地方一样,也是有着一层商业的外衣。咖啡馆,餐馆,文艺小酒吧,应有尽有。但西津渡有着更多真实的古建筑和古文化积淀。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渡口的"一眼千年",隔着玻璃罩俯视:即见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的台阶叠压重合,历史的年轮竟浓宿于这"一眼千年”中 远古的风尘与我的思魂,随着这旷久古渡而跳跃千年。

虽然这条街上的仿古建筑是后来重建的,依然保留了古时的风貌,灰砖木门。一地的建筑风格也反映了当地的文化,镇江的老房子与苏州不同,与扬州、南京相似。

漫步于这条青石板铺就的弯曲小道,而道旁两边斑驳的青灰色砖墙绵亘着这条古街蜿蜒千米。我隐隐地仿佛看到历代人迹在这千年古墙上而时隐时显。

古道的青石板深深镌刻着车辙磨砺的岁月印记,耳边时时传来了千古岁月的喘息声幽幽蜿蜒的西津古道,静谧中诉说千年的繁华与孤独。

西津渡,街靠着渡,渡连着街,众多的历史遗存,遍布的岁月留痕,展示着镇江宽厚而深邃的历史阅历;城市的史脉与传承,在这具有1400年的西津渡负载与展现。

古街两旁明清式样的木结构房屋,隔三差五地开设着书画、装裱、古玩、赏石、根艺等艺术品商铺,以及供游人小憩的茶坊、酒肆,鳞次栉比;然而却是门第冷落,景况萧条而令我扼腕叹息。

从东到西走完千米长街,,一座过街佛塔,还有其旁的“观音洞”、“救生会”等历史遗迹,把一幅原生风貌的古渡长卷展现在游人面前,让人觉得西津渡这个地方,曾是个宗教与世俗、人文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地方

这座横亘在街中的藏传佛教风格的佛塔,名叫“昭关”佛塔,为西津渡的标志性文物,自元代流传下来巳逾八百余年,是全国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过街佛塔。

古旧式的西洋楼房,屋楣上依稀能看到镌刻“1890年”的字样,这是镇江旧时的英国驻镇江领事馆,现已改建为镇江博物馆,楼房虽简朴却气度不凡。岁月的留痕,无情地呈现出清末时期的历史创伤,令我感慨万千!

缓缓走过西津渡古街。西津渡街是古老的、历史的,但眼前的一切却又是年轻的、现代的。和煦的阳光下,古街上的居民悠闲自得地生活着。

信步走进一个“醋吧”,细细地品一口,里面却似乎有着古老的回卤豆腐干和麦芽糖的味道。而精致小巧的蒜山如盆景一般坐落在一方园圃中,那山巅的蒜亭还在高高地远眺着昨日的长江。

走到这个曾紧靠江边的“待渡亭”旁,无法抗拒的古风里,我感到自己仿佛也变成了歇脚的渡客:长江在脚下流淌,渡船正从对岸摇来,熙熙人流中只听车轮咕咕,匆匆脚步声里夹杂着小贩的叫卖。

一束阳光越过街后云台山上的亭阁,投射在青砖古墙上,把我拉出时空穿越,回到了现实中:这里是历史中的西津渡,这里也是现实中的西津渡。

西津渡诗词 李白

西津渡诗词 李白如下:

焦山望松寥山 唐李白 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安得五彩虹,架天作长桥。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

西津渡的景点介绍: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镇江古物保存最多、最集中的地方,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津渡有英国领事馆旧址,是座19世纪后半叶的拱券廊式建筑,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津古渡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

西津渡古街如今已注入了时代的内涵,赋予时代的活力。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古朴的生态,淳厚的民风,传统的商业,一切的一切都焕发出一种令人难以言喻的活力。西津渡古街正以它独有的魅力强烈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和考古工作者的目光。这就是令人回味无穷的西津渡。这就是蜚声中外的西津渡。

西津渡的历史

古时候,这里东面有象山为屏障,挡住汹涌的海潮,北面与古邗沟相对应,临江断矶绝壁,是岸线稳定的天然港湾。六朝时期,这里的渡江航线就已固定。规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时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从这里登岸的。

东晋隆安五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孙恩率领“战士十万,楼船千艘”,由海入江,直抵镇江,控制西津渡口,切断南北联系,以围攻晋都建业(今南京),后被刘裕率领的北府兵打败。

公元684年,唐高宗李治驾崩以后,皇后武则天临朝称帝,徐敬业、骆宾王等在扬州发动武装暴动,骆宾王写下了传诵千古的着名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一时天下震动。兵败后,徐敬业、骆宾王等渡江“奔润州,潜蒜山下”。宋代,这里是抗金前线,韩世忠曾驻兵蒜山抗御金兵南侵。千百年来,发生在这里的重要战事有数百次之多。

关于“王安石镇江西津渡诗句”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708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