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王昌龄塞上曲翻译(古诗塞上曲四句诗)

王昌龄塞上曲翻译(古诗塞上曲四句诗)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12    点击:  470 次


王昌龄塞上曲翻译

网上有关“王昌龄塞上曲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诗塞上曲四句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找了好久 也只有这个了、、

塞上曲①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②。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③。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④。

注释

注释

[注释]

①塞上曲:唐代的《塞上曲)、《塞下曲》,由汉乐府中《入塞曲》、《出塞曲》演化而来,内容多写边塞战争。

②萧关:关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③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湖北、山西以及陕西一部分。尘沙:幽并二州外接沙漠。

④游侠儿:自恃勇武、讲义气而轻视生命的人。矜(jīn):骄傲自夸。紫骝:泛指骏马。这两句说应以报国为志,不要学某些游侠儿,只夸自己的骏马。

赏析

赏析

[赏析]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都写得意气昂扬。初秋时分,知了在桑林里鸣叫,萧关道上苇叶已经枯萎,征人来往频繁。收获季节,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常在此举兵掠夺,塞上形势紧张。但居住在幽州、并州的健儿,为了保卫国家,在沙尘、战斗中度过了一生,国家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得安全的。无疑,诗人对他们是满怀敬意的。一句“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说出了征战健儿的辛苦。全诗极写塞上的秋寒萧瑟,游侠健儿的英勇爱国,慷慨动人,也对有些游侠儿骄矜放纵的一面,给予了批判。

古诗塞上曲四句诗

塞上曲原文:

惯习干戈事鞍马,初从少小在边城。身微久属千夫长,家远多亲五郡兵。懒说疆场曾大获,且悲年鬓老长征。塞鸿过尽残阳里,楼上凄凄暮角声。 诗词作品: 塞上曲 诗词作者: 唐代 耿湋

李白《塞上曲》原文阅读|赏析

古诗《塞上曲》原诗摘录如下:

《塞上曲》

年代:唐朝

作者:戴叔伦

塞上曲

(一)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二)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作者简介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 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花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看上去,这是一首征人出塞的歌,表达了戍边士卒休兵息战的愿望。但是它并不是一般的厌于兵事的牢骚,而是通过对历史上御戎安边的思考,从根本上抒发了诗人欲使“海县清一,寰区大定” 的治国安邦的宏伟抱负。

李白生活的时代号称盛唐。文人们吟咏边事,多以建功立业,报效家国为己任,所歌多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的慷慨赴死之辞。然而作为怀抱 “海县清一”大志的李白,于此诗中却一反常态,显露出他极为冷静的一面。他把眼光投向历史的深处,显出不同流俗的见解:

“大汉元中策,匈奴犯渭桥。”北方匈奴为害中原,自周、秦以来,未曾间断。如何御戎安边,这一直是历朝都很棘手的问题。这两句本应该倒过来说,是有 “匈奴犯渭桥”这一事实,才有大汉如何筹策拒之。而诗人偏偏反过来说,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效果,是因 “大汉无中策”,才导致了“匈奴犯渭桥”。这不只是一个语序颠倒的问题,它包含了一个深刻的思想。在历史上秦始皇耗尽民力,穷竭国库来修筑长城以御匈奴,却并没有挡住北方铁蹄的南侵。至汉武,选将练兵,深入远戍,先后有卫青、李广、霍去病等屡击匈奴,驰骋阴山、大漠,但匈奴并没有因此而被制服,虽战功赫赫,换来的却是兵祸连年。对此,《汉书》 已作了结论:“至汉武选将练兵……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中国疲耗,匈奴亦创艾,而天下称武,是为下策。”故诗篇开首说: “大汉无中策。”“无中策” 者,下策之谓也。正是由于出此下策,匈奴才逼进渭桥。渭桥,指渭水便桥,又称西渭桥,在咸阳市西,代指中原或京畿。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北方突厥颉利可汗进逼便桥之北,太宗李世民驰六骑独与颉利隔津而语,责以负约,太宗以其超人的胆略令颉利惊惧请和,引兵而退。故而清人王琦说此诗是“追美太宗武功之盛”。盖难以坐实也。因为下文不是颂扬而是批评这种“武功” 的。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传言唐时颉利设牙直于五原 (今属内蒙古)之北,故以五原泛指北方匈奴。匈奴散居蒙古高原大沙漠南北,其西拥有祁连山、燕支山。《西河旧事》载:“祁连、燕支二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东西二百余里,南北百里。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暖夏凉,宜畜牧。”匈奴拥有如此肥美之地,秋草不衰,该是何等骄恣难制。汉武时主父偃曾上书说:“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天性固然。”此天性也包含地利,何能以称武制服! 这两句进一步说明好胜战穷武事来对付匈奴,实属下策。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阴山在唐时北塞外突厥界。汉武时出师征伐,斥夺此地,攘之于漠北。卫青凡七击匈奴,仅武帝元朔五年(前123)三个月内,就两次出军定襄 (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元狩四年 (前119),霍去病向匈奴出兵,封狼居胥山(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北),并登临大漠之北的瀚海。这频繁地深入匈奴,穷兵黩武,除了显示汉家武威外,得到了什么呢? 汉军士马死者十余万,兵甲水陆运输费用紧张。这里尽管没有直接写出好胜战给中原带来的疲耗,但下文通过叙写匈奴的创艾,足以说明这一点。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花色。”汉武元狩二年 (前121),霍去病率万骑出兵,过燕支山千余里,复深入二千余里至祁连山。此二山冬温夏凉,水草肥美,又产红蓝可作胭脂。匈奴失此二山,曾有歌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这中间四句更深一层的揭示出好战崇武既不利于中国之民休养生息,也给相邻之邦的生存构成直接威胁。靠深入匈奴来制夷御边又怎能不是下策? 王琦以为“命将” 二句是指唐太宗贞观四年(630),李靖破突厥于阴山 (今内蒙古包头市北)并擒颉利可汗之事,以美太宗武功。问题是经李靖此战,北边之患随之告罄,堪称上策,与全诗题旨不合。

最后四句,诗人便直接端出题旨以收束全篇:“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既然深入远戍出击匈奴为下策,怎样才算上策呢?那就是掉转身来,渡河返回汉家的界域,令中外清静无事,大漠之南北泯息战波,这不正是“海县清一,寰区大定”吗? 当然,这只是诗人的理想,历史与现实都是血与火构成的,并不如理想那么美好,但理想本身是无可非议的。

这是戍卒出塞的歌,但并不是对边塞生活的写实;这是一首咏史诗,但并不专咏一人一事,而是泛咏历史,借此表达诗人的理想抱负而已。沈德潜说:“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此千古绝唱,后唯明远、太白能之。”李白的确如此。既然要吟咏自己之情性,所以史料截取则由我驱遣。李白此诗的高明在于开篇便高屋建瓴地对汉武提出批评,气势磅礴,接下去纵横捭阖,不拘时空,不泥于具体史实,或汉或唐,或虚或实,由我剪裁,随意而出,最终是为了托出诗人的宏大抱负。另外,咏史诗最难的是形象直观。此诗虽通篇言理,却极其注意选取那些最能体现历史的形象材料,并以戍卒的口吻出之,使纵跨千年的历史如同一场具体的战争环境,一方是匈奴进犯,一方是中原征讨,写得声色兼具,动人心魄,使得诗人理想的表达极富感染力。



塞上曲·秋风夜渡河古诗赏析

作品介绍

《塞上曲·秋风夜渡河》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0卷第3首。

原文

塞上曲·秋风夜渡河

作者:唐·王昌龄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注释

①诗题《乐府诗集》、《王昌龄诗集》的明刊本和铜活字本均作《塞下曲》。

②鞴马:指战马装备好以待不虞。鞴,全诗原作鞲,据《乐府诗集》等校改。

③翻:反而。

让人热血沸腾的诗词有哪些

1、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宋代:岳飞《满江红·写怀》

译文:我要从头再来,收复旧日河山,朝拜故都京阙。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代:文天祥《过零丁洋》

译文: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3、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代:戴叔伦《塞上曲》

译文: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代:王昌龄《从军行》

译文: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代:王昌龄《出塞》

译文: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塞上曲原文_翻译及赏析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唐代·王昌龄《塞上曲》 塞上曲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着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着,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王昌龄

楚王云梦泽,汉帝长杨宫。岂若因农暇,阅武出轘嵩。三驱陈锐卒,七萃列材雄。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雕戈夏服箭,羽骑绿沉弓。怖兽潜幽壑,惊禽散翠空。长烟晦落景,灌木振严风。所为除民瘼,非是悦林丛。——唐代·李世民《出猎》

出猎

楚王云梦泽,汉帝长杨宫。岂若因农暇,阅武出轘嵩。

三驱陈锐卒,七萃列材雄。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

雕戈夏服箭,羽骑绿沉弓。怖兽潜幽壑,惊禽散翠空。

长烟晦落景,灌木振严风。所为除民瘼,非是悦林丛。九日正乘秋,三杯兴已周。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长房萸早熟,彭泽菊初收。何藉龙沙上,方得恣淹留。——唐代·李显《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

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

九日正乘秋,三杯兴已周。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

长房萸早熟,彭泽菊初收。何藉龙沙上,方得恣淹留。葭律肇启隆冬,苹藻攸陈飨祭。黄钟既陈玉烛,红粒方殷稔岁。——唐代·佚名《武后明堂乐章。羽音》

武后明堂乐章。羽音

葭律肇启隆冬,苹藻攸陈飨祭。

黄钟既陈玉烛,红粒方殷稔岁。

关于“王昌龄塞上曲翻译”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7087.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