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中国古代文学家十位简介(戴望舒是什么诗人的领袖-)

中国古代文学家十位简介(戴望舒是什么诗人的领袖-)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3-26    点击:  447 次


中国古代文学家十位简介

网上有关“中国古代文学家十位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戴望舒是什么诗人的领袖?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班固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洛阳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与其弟班超一同撰写《汉书》,后班超投笔从戎,班固继续撰写,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

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2、曹植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

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3、王勃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4、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5、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

6、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一说1036年12月19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7、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8、柳永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9、关汉卿

关汉卿(1234年以前-约1300年),原名不详,字汉卿,号已斋(又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另有籍贯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等说。

元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一枝花·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为“曲圣”。

10、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授权国史院编修,官至知制诰。

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潜心著述。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年六十八。

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

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百度百科——班固

百度百科——曹植

百度百科——王勃

百度百科——李白

百度百科——柳宗元

百度百科——苏轼

百度百科——欧阳修

百度百科——柳永

百度百科——关汉卿

百度百科——元好问

戴望舒是什么诗人的领袖?

北宋文坛领袖是欧阳修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欧阳修一生宦海浮沉,三遭贬谪,仕途不顺,他对人生命运和官场的艰险感悟较深,故能抒发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

人物评价:

欧阳修在传统文化的重重束缚下挣扎着表现自我。他淡视名利,无欲则刚,其目的也是为维护社会稳定,但他不是“守常”而是“图新”。

学术上对当时僵化风尚和陈旧价值观进行抵制和反拨。在当时随波逐流,人人自保的人文环境中,欧阳修身居高位,仍坚守大节,保持人格尊严,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对习惯势力和庸俗无聊的生存状态进行抵拒,对社会责任自觉地担当。

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吸取勇于担当的因子,来培育抵拒庸俗、无聊的抗体。这也是今天纪念欧阳修的重要意义所在。

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诗人都有谁?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的领袖。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潘正伟,笔名夕阳匆匆,籍贯云南祥云,70后,1995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大理市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网络作家分会理事,2008年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得稿费95元人民币,现居大理古城。

夕阳匆匆潘正伟作品众多,创作了当代中国最悠闲、最释怀的作品《南诏重游》,创作了当代中国藏头诗巅峰之作《王者之音》,创作了当代中国最悲愁的诗作《千秋余愁》;代表作品《永平霁虹桥怀古》与北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明代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并称为“古今惊涛骇浪四大名作”。“人生终极非名利,千年流芳唯正气”是诗人毕生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夕阳匆匆潘正伟创作了众多的作品,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善于把情融入事、融入境,以其丰富的感情、曲折的人生经历、百折不挠的心态、细腻的笔端,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文学世界。

夕阳匆匆潘正伟的作品,为中华文学的绚丽多姿增添了一朵灵动的浪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朵浪花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中必将大放光彩,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古以来,在文学领域里,一个诗人作家终其一生,能够为人们留下一两句独具匠心的话语,那便是一生荣幸了,便可成为千秋奇谈,便可流芳百世,而夕阳匆匆潘正伟别具一格创作了那么多清新怡人、横贯古今的宏伟诗篇,不能不说是当今的一个奇迹。

例如:

“有心留香香远去,无意争春春自来。”

“卑劣行径千夫指,浩然正气垂青史。”

“俗媚俯首事贵权,愧对祖辈羞为人。”

“今有几多洒脱者,能为正义把命舍?”

“生死眨眼一瞬间,碧血丹心献青天。”

“人生起落寻常事,花开花谢皆是春。”

等等名言警句,数不胜数,这些经典诗句应该可以算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艺术结晶了。

李白是唐朝名言佳句最多的诗人,流传至今的有46句,杜甫是唐朝名言佳句第二多的诗人,仅次于李白,流传至今的有34句,苏轼是宋朝名言佳句最多的诗人、词人,流传至今的有30句,在中国历史文坛上,李白、杜甫、苏轼创作流传下来的名言佳句数量依次位居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

夕阳匆匆潘正伟到目前为止,从已公开发表的名言佳句来看,有160句,而这160句名言佳句包含的作品,仅仅只是占夕阳匆匆潘正伟作品的三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夕阳匆匆潘正伟作品的三分之二左右中的精彩佳句还没有展示出来。而展示出来的三分之一约160句,已经超越李白、杜甫、苏轼三位大儒的名言佳句总和,由此,我们可以说:

到目前为止,在神州大地这片星空下,夕阳匆匆潘正伟是中国创作名言佳句最多的文人学者。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诗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的《早发白帝城》。意思是: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荡,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早发白帝城》

李白〔唐代〕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发:启程。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朝:早晨。

辞:告别。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还:归;返回。

猿:猿猴。

啼:鸣、叫。

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译文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荡,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经重庆。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诗即是作者回到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下江陵》。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赏析

唐代安史之乱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亨留讨安禄山,不久,李亨既位,史唐肃宗。玄宗又曾命令儿子永王李璘督兵平叛,永王李璘在江陵,召兵万人,自树一帜,肃宗怀疑他争夺帝位,已重兵相压,李璘兵败被杀。李白曾经参加过永王李璘的幕府,被加上“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当他行至巫山(今重庆境内)的时候,肃宗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出笼的鸟一样,立刻从白帝城东下,返回江陵(今湖北荆州)。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白帝下江陵”。

此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把诗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朝辞白帝彩云间”“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这首诗写的是从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内的行程情况,主要突出轻快,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轻快。李白以58岁的年龄,被流放夜郎,抛妻别子,走向长途,忽然遇赦,得以归家,心里自然十分高兴。在诗中李白没有直接抒情,但是读了他对行程的描写,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兴奋的情绪。

于植和于适一个人吗

不是。于植和于适是两个不同的人。他们的姓名虽然相似,也是两个独立的名字。于植是一位中国现代作家,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十年生死两茫茫》、《临安春雨后》等。而于适则是一位中国古代文学家,在唐朝时期活跃,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和散文作品,被誉为唐代诗派宗师。

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简介(最少6个)

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有《陶渊明集》。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声威煊赫一时。 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 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在诗歌、散文、辞赋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

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岁时中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他在哲学上,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对佛教妥协,有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有《河东先生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人,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从小聪明博学,兴趣广泛。26岁时,辞亲远游,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后经道士吴筠荐举,入长安供奉翰林。不到三年,李白因感朝政腐败,再度开始漫游生涯。晚年生活困顿飘泊,卒于当涂(今属安徽)。李白的诗(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雄健奔放,无所拘束,语言自然明快,达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他的思想既有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更有道家的自由放达情致,并杂以游侠意念。李白诗现存900多首,有《李太白集》。画面上,李白身着白衣,独自站在江边,眺望着逐渐消失的孤帆远影,超脱飘逸,似正在酝酿诗句。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唐代大诗人。早年漫游各地。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杜甫一生饱经忧患,历尽坎坷,晚年生活极为贫困。杜甫的诗大多反映下层人民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弊,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特色,后世称为“诗史”。其诗作在艺术上博采前人,融合众长,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今存杜甫诗1400余首,其中《春望》、《北征》、《丽人行》、“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最为脍炙人口。现有《杜工部集》。画面中杜甫衣着简朴,坐于太湖石上,正提笔沉吟。画面突出了对杜甫脸形和颜面皱纹及眼神的刻划。几条皱纹,埋藏着杜甫不幸的遭遇;沉郁的眼神,则流露着伤时感世的心情。

韩愈(768——842),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因其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曾任刑部侍郎、吏部侍郎。他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家道统自任。坚决反对佛、道二教,反对藩镇割据。在文学上,反对六朝骈俪的文风,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其文气势雄浑,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感情充沛。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诗独辟蹊径,颇具独创性。现有《昌黎先生集》。画面上的韩愈宽衣博带,拱手正立,显示出为人正直、庄重严肃的形象。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是唐代的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其诗文均为反映现实的力作。寓言讽刺小品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出现,是柳宗元的创新。其中的代表作如《三戒》等,文章短小简洁,意味深远,语言犀利,风格严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尤为突出,文笔秀丽清新,描写景物细致生动,极富诗情画意。其代表作如《永州八记》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现存有《柳河东集》。画面上反映的是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等人的革新运动,被贬南方,在溪边撰写诗文的形象。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着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欧阳修(1007-1072),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嘉佑五年(1060),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熙宁四年 (1071)六月, 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

欧阳修一生博览群书,以文章冠天下。他文史兼通,造诣很深,对宋代文风的改革颇有贡献,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编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并与宋祁等修《唐书》(《新唐书》)。 欧阳修书法亦着称于世,其书法受颜真卿影响较深,朱熹说:“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这位散文宗师还是一位金石收藏学的先驱开拓者,编辑和整理金石遗文上千卷,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其中金文跋二十余篇,其他绝大部分为石刻跋尾。这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着作。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松仁宗宝元元年(1038)进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年退居洛阳,花费15年时间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他是北宋着名的史学家,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全书共294四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于各种正史,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00余种,经过作者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有《司马文正公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12岁即能诗文, 一生着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放矢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是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着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诗文有《小仓山房集》的卷。诗论:《随园诗话》16卷,《补遗》10卷,《子不语》24卷及续篇10卷。尺牍、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中国古代文学家

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有《陶渊明集》。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声威煊赫一时。 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 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在诗歌、散文、辞赋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

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岁时中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他在哲学上,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对佛教妥协,有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有《河东先生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人,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从小聪明博学,兴趣广泛。26岁时,辞亲远游,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后经道士吴筠荐举,入长安供奉翰林。不到三年,李白因感朝政腐败,再度开始漫游生涯。晚年生活困顿飘泊,卒于当涂(今属安徽)。李白的诗(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雄健奔放,无所拘束,语言自然明快,达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他的思想既有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更有道家的自由放达情致,并杂以游侠意念。李白诗现存900多首,有《李太白集》。画面上,李白身着白衣,独自站在江边,眺望着逐渐消失的孤帆远影,超脱飘逸,似正在酝酿诗句。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唐代大诗人。早年漫游各地。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杜甫一生饱经忧患,历尽坎坷,晚年生活极为贫困。杜甫的诗大多反映下层人民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弊,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特色,后世称为“诗史”。其诗作在艺术上博采前人,融合众长,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今存杜甫诗1400余首,其中《春望》、《北征》、《丽人行》、“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最为脍炙人口。现有《杜工部集》。画面中杜甫衣着简朴,坐于太湖石上,正提笔沉吟。画面突出了对杜甫脸形和颜面皱纹及眼神的刻划。几条皱纹,埋藏着杜甫不幸的遭遇;沉郁的眼神,则流露着伤时感世的心情。

韩愈(768——842),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因其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曾任刑部侍郎、吏部侍郎。他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家道统自任。坚决反对佛、道二教,反对藩镇割据。在文学上,反对六朝骈俪的文风,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其文气势雄浑,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感情充沛。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诗独辟蹊径,颇具独创性。现有《昌黎先生集》。画面上的韩愈宽衣博带,拱手正立,显示出为人正直、庄重严肃的形象。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是唐代的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其诗文均为反映现实的力作。寓言讽刺小品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出现,是柳宗元的创新。其中的代表作如《三戒》等,文章短小简洁,意味深远,语言犀利,风格严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尤为突出,文笔秀丽清新,描写景物细致生动,极富诗情画意。其代表作如《永州八记》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现存有《柳河东集》。画面上反映的是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等人的革新运动,被贬南方,在溪边撰写诗文的形象。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着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欧阳修(1007-1072),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嘉佑五年(1060),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熙宁四年 (1071)六月, 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

欧阳修一生博览群书,以文章冠天下。他文史兼通,造诣很深,对宋代文风的改革颇有贡献,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编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并与宋祁等修《唐书》(《新唐书》)。 欧阳修书法亦着称于世,其书法受颜真卿影响较深,朱熹说:“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这位散文宗师还是一位金石收藏学的先驱开拓者,编辑和整理金石遗文上千卷,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其中金文跋二十余篇,其他绝大部分为石刻跋尾。这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着作。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松仁宗宝元元年(1038)进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年退居洛阳,花费15年时间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他是北宋着名的史学家,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全书共294四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于各种正史,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00余种,经过作者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有《司马文正公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12岁即能诗文, 一生着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放矢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是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着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诗文有《小仓山房集》的卷。诗论:《随园诗话》16卷,《补遗》10卷,《子不语》24卷及续篇10卷。尺牍、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五百年出圣贤的意思

五百年出圣贤的意思是指五百年才能出一个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

这句话泛指圣贤之人数量较少,出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原文是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膊也。”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

简介:

颜之推(531年~约597年),字介,生于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

颜之推年少时因不喜虚谈而自己研习《仪礼》《左传》,由于博览群书且为文辞情并茂而得到南朝梁湘东王萧绎赏识,十九岁便被任为国左常侍;后于侯景之乱中险遭杀害,得王则相救而幸免于难,乱平后奉命校书;在西魏攻陷江陵时被俘,遣送西魏,受李显庆赏识而得以到弘农掌管李远的书翰。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十位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81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