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诗人“翁卷”简介(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人“翁卷”简介(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15    点击:  137 次


诗人“翁卷”简介

网上有关“诗人“翁卷”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翁卷, 南宋人。今浙江省乐清市淡溪镇埭头村人,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生卒年不详。布衣终身。在"永嘉四灵"中年事最高。

批评"四灵"说:"永嘉诗人极力驰骤,才望见、之藩而已"(《瓜圃集序》),而对翁卷却另有评价,他在《赠翁卷》中说:"非止擅唐风,尤于选体工。有时千载事,只在一联中。"今存翁卷集中只有极少数古体诗,如《思远客》、《送刘几道》、《山中采药》、《酬友人》等,酷肖《文选》中的汉魏五言诗,但缺乏个人特色。更多的还是近体诗。七绝中有几首颇为灵秀,如《野望》:"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火,忽于水底见青山。"《乡村四月》一首更为人所熟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颇有清新淡远的意趣。

著有《西岩集》1卷,有《南宋群贤小集》本;《苇碧轩集》,有《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二集互有出入。

文学成就

翁卷以其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宝贵的一席,也给后人留下一份难得的精神文化遗产,也为他自己在那个多事之秋的南宋获得了一丝丝生存的精神慰藉。

年代背景

翁卷生活的时代,正是风靡一世的江西诗派已渐趋末流之时。江西诗派那种以资书以为诗、拼凑故典和生硬拗捩的作风,正是温州翁卷等四位诗人所深为不满的。翁卷他们从晚家入手,刻意求新,走贾岛、姚合的苦吟之路,下功夫因狭出奇。这大约是翁卷等人及后来的江湖派在唐以后,自感才力薄弱而又欲有所建树的诗人的共同想法,也是翁卷等 四灵的诗歌在当时诗坛被推重的一个原因。翁卷的诗多采取白描的手法,诗风显得较为平易,简约中有一份清淡的韵味,贵精不求多,得意不恋事正是他的创作准则和目标。翁卷生活在社会下层,熟悉民情风俗,因此他写出的一些反映和关注现实的诗作,同情民生疾苦,揭露社会不合理现象,自然十分真切。他的《东阳路旁蚕妇》诗,虽短短七言,却把蚕妇的辛苦生活和她所承受的经济压力写得入木三分: 两鬓樵风一面尘,采桑桑上露沾身。相逢却道空辛苦,抽得丝来还别人。

可以联想起的《卖炭翁》来,蚕妇和卖炭翁都是古代社会真正的`劳动人民,几千年封建社会,能为劳动人民而歌的诗人毕竟不多。

他的山水诗,既继承了晚唐细腻精致的风格,又蕴含有宋诗理性化特点,如《野望》: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又如《山雨》:

一夜满林霜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诗作情感

翁卷写诗,有很大程度作为其自己陶冶性情的工具,他的很多作品主要是抒发个人的感受。《苇碧轩诗集》大部分为流连光景、吟咏田园生活、抒写羁旅情思以及应酬唱和之作。乐清是海边之地,宋代开始,围塘筑田是农耕的主要事务。塘田不能种植谷物之前,苇草是最常见的植物,它并不高贵,是布衣族,只要有点土,就能随意生长。诗人每天清晨一打开门窗,映入眼帘的便是苇芦丛丛,依栏凭轩,谁说这不是人生美丽的光景?我想,也许《苇碧轩集》就是这样得名而来的。有人说永嘉四灵的诗作社会意义不大,宫廷内外,朝廷上下,早已被北宋酿成的积弱积贫的苦酒所麻醉,缺乏深广的内容和时代风云,但翁卷所处的时代, 秦时明月汉时关也只是志士们苦吟的梦境,这一时期诗人能在战乱后短暂的苟活中,吟唱出这个早已腐朽的朝代一缕缕生存气息,是难能可贵的。这固然是诗人生活经历、思想情志和处世态度所致,同时也是社会环境使然。当光宗、宁宗朝,宋、金在军事上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边事稍息,统治集团更加苟安于现状,再也无锐志恢复中原。士大夫沉湎诗酒,歌舞升平,像那样的金戈铁马、慷慨激昂的战斗篇章在诗坛上几乎销声匿迹。这种萎靡的社会风气下,怎能产生雄劲刚健的诗词?

不过,翁卷对世事并没有忘怀。他在宋、金对峙的江淮战区做过幕僚,熟悉宋金用兵的情况,对宋小朝廷偏安江左,抱残守缺,不图恢复大业深感失望:兴兵又罢兵,策士耻。闲见秋风起,犹生万里情。这首诗他写出了在罢兵的妥协政策下,不能建立功业、报国无门的无奈。

翁卷等永嘉四灵专攻五律。其诗多咏景物,写野逸之趣,追求一种平淡简远的情调。注重字句的锤炼和对偶声韵。如:轻烟分近郭,积雪盖遥山。(《冬日登富览亭》)。一阶春草生,几片落花轻。(《春日》)梅花分地落,井气隔帘生(《晓对》)等等都是真切浑朴的秀句,为人传诵。翁卷写的山水田园诗,只有寥寥数笔,却有传神之功。翁卷有很多诗歌,可以绘成画轴的,如同中国传统的山水之画,不仅有写意,而且有留白之妙。

人物评论

南宋一位诗人充满了对翁卷的仰慕之意。这位诗人是台州黄岩的,他喜欢翁卷的诗,但一直无缘见面。有一天,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竟然在湖南与翁卷陌路相逢。他写的《湘中遇翁灵舒》:

天台山与雁荡邻,只隔中间一片云。一片云边不相识,三千里外却逢君。把相见恨晚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翁卷的一生,为了诗歌,为了生存游走四方,在温州、江西、福建、湖南及江淮等地都有他追寻的足迹。

刘克庄批评四灵说:永嘉诗人极力驰骤,才望见贾岛、姚合之藩而已(《瓜圃集序》),而对翁卷却另有评价,他在《赠翁卷》中说:非止擅唐风,尤于选体工。有时千载事,只在一联中。今存翁卷集中只有极少数古体诗,如《思远客》、《送刘几道》、《山中采药》、《酬友人》等,酷肖《文选》中的汉魏五言诗,但缺乏个人特色。更多的还是近体诗。七绝中有几首颇为灵秀,如《野望》: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火,忽于水底见青山。《乡村四月》一首更为人所熟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颇有清新淡远的意趣。

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

神农采药石最佳时间:四季皆可

位于景区大南沟内3km处,这里7座山峰一字排开,如同七仙女下凡,在峰顶有一巨石,状如头戴斗笠,背负药筐的采药老翁,又似九天之外飞来之石,耸立峰顶。相传,炎帝神农氏在山中采药,济世救民,误食了断肠草而死,死后仍不忘民间疾苦,从而化为巨石屹立秦岭山中,后人称此石为神农采药石。

松下问童子全诗翻译

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1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

 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鉴赏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师苦吟诗人。一般认不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师“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师。中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中首小诗师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师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中首诗师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中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师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诗师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中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师行踪。在中里又把“采药在何处”中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师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然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师问题。

 在中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师,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师手法,精简不二十字。中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中首诗师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师妙处。诗贵善于抒情。中首诗师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中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希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中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不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然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而诗师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中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师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中青与白,中松与云,它师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师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师浮想。从造型师递变,色调师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师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不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师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不一个封建社会师知识分子,离开繁华师都市,跑到中超尘绝俗师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师。

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2

  诗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代:贾岛

  译文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

 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3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孙革访羊尊师诗译文及注释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

 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注释

 ①寻:寻访。

 ②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③不遇:没有见到。

 ④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⑤言:回答,说。

 ⑥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⑦处:地方。

  寻隐者不遇/孙革访羊尊师诗赏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赅,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魏晋以还尤其如此。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

 第二答,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

 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

 这时,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蓦然跃进读者的想象中。

 围绕这几句答话,实际有两种表现结构在交织演进。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它由虚而实(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实而虚(云深不知处),虚虚实实,宛若云中游龙,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恍惚迷离之感,充分呈现了隐者的风神。一是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它由惆怅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世谓贾岛的诗过分陷于字句的“推敲”,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此诗却刚好相反,在谋篇构思方面煞费苦心,无佳句而有佳篇。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韵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注解:

 1·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2·不遇:没有见到。3· 言:回答说。

 4·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评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名句赏析——“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走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二问三问,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想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捉摸无从,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5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6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翻译

 寻仙问道,没成想却来到了蓬莱仙岛,这里到处香气弥漫,松花自落。

 仙人到底去了哪里呢?怎么到至今还不回来,这满地的白云幸好没人打扫。

  注释

 隐者:隐士,脱离尘世回归自然的人,这里指所谓的仙人。

 真:即仙人,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

 蓬莱:又称“蓬壶”。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

 松花:松树的花。

 老:衰老,引申为花的衰老,即下落的意思。

 采芝:摘采芝草。古以芝草为神草,服之长生,故常以“采芝”指求仙或隐居,此处代指作者所要寻找的仙人。

 遍:一作“满”。

  赏析

 唐诗中寻访隐者不遇为题材的小诗有好几首。而似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最为后人激赏。魏野这首七绝的意境很像贾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题中的“隐者”为谁,人们已不得而知,魏野本人即是宋初有名的隐士,他与不少隐逸者有交往,这里反映的就是诗人生活的这一方面,写的是隐者相寻,终未得遇。与贾岛诗相比,诗题虽同,内中含义却昭然有别。贾岛诗中,隐者在“云深不知处”,但毕竟“只在此山中”,还是有目标可见的,而此诗中的隐者,行迹更加漂泊不定,难以捉摸。

 “寻真误入蓬莱岛”,首句点出寻访的地点,这位隐士看来是个道士,诗人称之为得道成仙的“真人”,足见敬仰之情。“误”二字,既说明诗人是不知不觉中来到此地的,也表现了他对此幽寂之景的惊异之情、“香风不动松花老”具休写所见之景。香风不动,松花自落,隐者居处之清幽可见。

 第三句“采芝何处未归来”为一转折。贾岛诗中虽略去问句,却还有一回答的童子出现,魏野则将发问的对象也略去了。他自问自答道:满地白云,杳无行迹,隐者想必采灵芝去了。灵芝,历来被认为是长生不老之药,长在深山峭壁,来取不易,隐者这一去,何时归来就难么肯定了。诗人虽未能见到隐者,内心却向往之,他伫立于此,极目远眺,隐隐透出惘然若失的感情,诗篇已终,余音未了。

 在宋初诗人中,魏野的风格是近于唐人的。《宋史》本传云:“野为诗精苦,有唐人风格,多警策句”。写访隐者不遇的诗,除贾岛一首外,唐人如高骈“落花流水认天台,半醉闲吟独自来。惆怅仙翁何处去,满庭红杏碧挑开”,李商隐“城廓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雪满衣”,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等等,在唐诗中都属上乘之作。“意味闲雅”(蔡正孙语)是这些诗总的风格。魏野一生没有出仕,居处是“清泉环绕,旁对云山,景趣幽绝”(《宋史》本传),真宗遣使召之,他“闭户逾垣而遁”(《宋诗纪事》卷一),是个真隐士,他写的《寻隐者不遇》诗,于“闲雅”之外,就更有隐逸之风。前人称他诗风“平朴而常不事虚语”(《玉壶野史》),这首诗纯用白描手法,青松郁郁,白云悠悠,构成鲜明的艺术形象。将香风引入诗句,更使整个画面增辉。而这些都显示了隐者的高洁,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

松下问童子出自唐代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翻译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子规声里雨如烟的意思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出处:《乡村四月》: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文解释:山陵、原野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繁忙的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农活儿,村里没有一个闲人。他们刚刚完成了种桑养蚕,又去插秧了。

赏析:这首诗全篇语言朴实生动,风格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作者简介

翁卷南宋诗人,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为浙江省温州乐清市柳市镇,方斗岩村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为“永嘉四灵”,其中翁卷最年长。由于一生仅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未果,所以一生都为布衣。他的山水诗,既继承了晚唐细腻精致的风格,又蕴含有宋诗理性化特点。

如:《野望》的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翁卷的诗多采取白描的手法,诗风显得较为平易,简约中有一份清淡的韵味。

百度百科—《乡村四月》

思维导图读诗词《乡村四月》 宋 翁卷

写在前面的话

做为一名妈妈,希望能够以更直观、好玩的方式,带孩子走进诗词的世界。

导图大体原则上是自己根据理解后搜罗背景资料、等信息做为参考,偶有参考临摹,绘制而成。

导图思路

中心图

小图标

山、鸟、人、田:与诗句对应

诗词大意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详细注释

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蚕桑:种桑养蚕。插田:插秧。

作者简介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南宋诗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生卒年不详,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屡考进士不中,布衣文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 。他的诗大多讲究技巧,有清新淡远的意味,讲究锤炼字句,写景善白描,时有佳句,为人传诵,着有《四岩集》、《苇碧轩集》。

描写乡村四月的诗句有哪些?谁写的?

《乡村四月》

宋代: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lǜ biàn shān yuán bái mǎn chuān ,zǐ guī shēng lǐ yǔ rú yān 。]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xiāng cūn sì yuè xián rén shǎo ,cái le cán sāng yòu chā tián 。]

作者简介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南宋诗人,工诗,为“永嘉四灵”之一。曾领乡荐《四库提要》作“尝登淳佑癸卯乡荐”,《乐清县志》承此,而近人以为是淳熙癸卯,相差一个甲子。衡诸翁卷生平,前者过早,后者过尽,疑都不确),生平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有《四岩集》、清光绪《乐清县志》。1999年,翁卷纪念馆落成,位于埭头村的村口,是一座传统民居风格的木结构建筑物。

译文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注释

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蚕桑:种桑养蚕。插田:插秧。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初夏的季节,一家人可以去一个远离尘嚣的小山村,体验美好而又浪漫的乡村生活,呼吸最纯净的空气,接受最迷人的光照,然后在田埂上观察农作物的生长,闻着野花香,追逐蝴蝶忙。

诗人们也热爱美好的乡村生活,唐代大诗人王维就曾经过着半官半隐的田园生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多么惬意和甜蜜的生活。诗人孟浩然更是寄情于山水和田园,“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估计我们有这样的境界,也乐得潇洒在山水之间。

乡村的主题说不完,道不尽,诗人们也是常写常新,意境无穷,其乐也无穷。下面介绍的这些关于乡村生活的古诗词,朗朗上口,都是脍炙人口的好诗词,希望喜欢。

1、悯农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归园田居 陶渊明 魏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秋到农家》胡秉言

秋染山梁柿子彤,疏篱菊艳枣羞红。

稻菽玉米堆庭院,鸡狗欢鸣乐太平。

4、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 李白 唐

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

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

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

5、乡村四月 翁卷 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6、江上渔者 范仲淹 宋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7、农家 颜仁郁 唐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8、竹枝词 刘禹锡 唐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9、渔家 郑板桥 清

卖得鲜鱼二百钱,米粮炊饭放归船。

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10、樵夫 萧德藻 宋

一担乾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11、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2、牧竖 唐 崔道融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

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乡村四月古诗

《乡村四月》全诗及翻译如下: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释义: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蚕桑:种桑养蚕。插田:插秧。

作者简介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南宋诗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生卒年不详,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屡考进士不中,布衣文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 。他的诗大多讲究技巧,有清新淡远的意味,讲究锤炼字句,写景善白描,时有佳句,为人传诵,着有《四岩集》、《苇碧轩集》。

《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百度百科—乡村四月

关于“诗人“翁卷”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8194.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