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诗经:蜉蝣(蜉蝣文言文注释)

诗经:蜉蝣(蜉蝣文言文注释)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15    点击:  198 次


诗经:蜉蝣

网上有关“诗经:蜉蝣”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蜉蝣文言文注释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诗经: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

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注释

 1、蜉蝣:一种寿命极短的虫,其羽翼极薄并有光泽。

2、楚楚:鲜明的样子。

3、采采:华丽的样子。

4、掘:穿,挖。阅:穴,洞。

5、说:止息,歇息。

  译文

 蜉蝣羽翼薄又亮,像你衣服真漂亮。

我的心中多忧伤,我的归宿在何方?

 蜉蝣羽翼薄又亮,像你衣服真华丽。

我的心中多忧伤,我将安息在何方?

 蜉蝣初生穿穴出,像你麻衣自如雪。

我的心中多忧伤,我将歇息在何方?

  赏析

 看蜉蝣而叹人生,绝非无病呻吟。倘若人们自以为蜉蝣生命短暂(不过一天时间,朝生暮死、而沾沾自喜,加以嘲笑,这种心态无异于五十步笑百步,实际上也是在嘲笑自己。

 人生何其短暂:弹指一挥间,转眼就是百年。谁能抗拒死亡的到来?

 咱们的祖先,大多只看到眼前的实际利益。要么立功立德立言以求千秋万世不朽,要么纵情声色犬马及时行乐,要么求仙访道以图长生不老。大概,弗洛伊德所说的“死亡本能”在咱们祖先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我们不妨把这叫做“向生而死”:它看重现世,只顾今朝,哪管身后。这同蜉蝣营营苟苟的一生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与此相反的态度是“向死而生”:既然死亡是不可超越的绝对界限,那么死后人的归宿在哪里?由此思索短暂的一生怎么度过,对死后有什么影响?人生的一切根本问题,在这种思索之中都要被一一检视和审查。

 这是基于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深刻反省。我们从《蜉蝣》中读到了这种反省,在庸庸碌碌的叹息中听到了空谷音似的反响。

蜉蝣文言文注释

《诗经.曹风.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简释

1.蜉蝣:一种寿命极短的虫,其羽翼极薄并有光泽,生命一天,朝生暮死

2.楚楚:鲜明的样子。

3.采采:华丽的样子。

最初读《诗三百》这首《曹风.蜉蝣》之时,年龄尚小,只觉得蜉蝣这种昆虫好美,看,衣裳楚楚,衣服采采,还麻衣胜雪,美好的词儿都给了这小小的蜉蝣啦。不过这诗有四句“心之忧矣”,大抵这诗的基调也是不快乐的了,那时觉得人生美好又漫长,每天有冰淇淋,有糖果,有小伙伴一起玩,哪里还会“忧”什么呢?

1.

以后也读了很多遍《蜉蝣》,都是读过就过去,当歌唱,日子明媚着,哪里还会去伤春悲秋,感慨抒怀呢。

直至前不久,去看了BBC地球影业出品的《地球:神奇的一天》里,成龙满怀深情的旁白:“蜉蝣会在河底沉睡三年,蛰伏很久后孵化。在夕阳时分,那条河上同时有500万只蜉蝣一起孵化。一旦孵化,马上就开始一场盛大的求偶舞会,交配、产卵、死去,生命只有一天。中国有句古话,‘浮生一日,蜉蝣一世’,这是经典传统的东方哲学思想,我们感受到一生的短暂”。那一刻,觉得不是在看BBC片子,仿佛在聆听中国古老先哲智慧话语的纪录片,成龙的声音在此处也极富韵味。

彼时,想起的就是这首《曹风.蜉蝣》,受了些触动,勾起了些人和事,竟有些热泪盈眶了,因着小小的昆虫。

再去了解蜉蝣,原来俗称“一夜老”,西方称为“五月之蝇”。蜉蝣本是一种渺小的昆虫,生长于水泽地带。幼虫在水中孵化后,继续在水中生活一年到三年,待成熟阶段,爬到水面的草上,蜕壳变为成虫蜉蝣,这是第一次蜕壳,接着再蜕第二次壳,才能振翅高飞,寻找配偶,在空中飞舞着交尾产卵,完成其物种的延续后结束生命,这一切都在3个小时左右完成,之后疲倦的停下来死亡。这几个小时的生命中,蜉蝣忙忙碌碌,因其口腔不发达,完全不饮不食。

所以说,蜉蝣的一生,一般都是朝生暮死。蜉蝣又是一种那么漂亮的小虫。它身体柔弱,却有着一对相对其身体而言,显得很大、完全是透明,薄如蝉翼的翅膀,可谓白衣胜雪,身体尾部还有两条长长的尾须,飘舞在空中时,愈显得它小小的身姿飘逸轻盈。蜉蝣在日落时分成群飞舞,繁殖盛时,死后纷纷坠落地面,似落英,似黄花。这小东西的死,给人一种死而静美,乃至惊心动魄之感。

2.

这样倏忽而来,倏忽而去的生命,想必也是先民为之感叹的原因之一。草,木,虫,鱼在远古先民的意识里也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人的生命也如露水,虫儿般短暂即逝。虫儿不思不想,人呢,脆弱的心灵,免不了触景伤怀,感物悲心。 我们羡慕着古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虫,它们在古人眼里都是那么的美,美好的歌儿来唱诵,美好的词儿而来赞叹。光彩琉璃的今日,多久了,我们没有闻闻自然的花香,听听虫儿的鸣叫。看到一滴露水,和晨起的白霜,是否也会而怦然心动了呢。

《诗三百》中,曹风只有四首诗,《蜉蝣》是其中的一首。曹,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的分封地,后为宋所灭。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以为是讽刺曹昭公的奢侈,后人有赞同也有不赞同的,以蜉蝣来讽刺国君的奢侈,或许有点不妥。不过从曹国的特定背景来看,一则其地多湖泊,适宜于蜉蝣生存,一则其国力单薄,处于大国的威逼之下,这里的士大夫也许因此对人生更多忧惧和伤感,所以借蜉蝣而感叹前途渺茫,人生短促。

《本草纲目》里,李时珍说:或曰,蜉水虫也,状似蚕蛾,朝生暮死。对于任何生命来说,这朝生暮死都是残忍的的词语吧。如此,对人生,对生命,对时光的思索和追问,千百年来就是一个永不寂灭的话题了。

三国魏曹孟德的《短歌行》脍炙人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至今很多人在特别的际遇里,都会想起这首诗,借以抒怀,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同样,三国魏的阮籍《咏怀诗》之七十一,写木槿花、蟋蟀、蟪蛄、蜉蝣这一系列短寿的生物,它们在世间各自的声与色,最后也感叹说: “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

3.

蜉蝣展翅飞舞,衣裳华丽真鲜明。心里好生烦忧,哪里才是我的归宿?

蜉蝣振翅飞舞,华美鲜明好衣裳。心里好生烦忧,哪里才是我的归宿?

蜉蝣破土而出,洁白如雪似麻衣。心里好生烦忧,哪里才是我的归宿?

相比较于蜉蝣的朝生暮死,人生百年,在造物主面前也不过是蜉蝣一世。 蜉蝣这独特的生命特征,也走进了苏东坡那首名作《前赤壁赋》,这篇文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贬谪黄州期间,文中写到“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东坡感慨着人在浩渺宇宙间茫然不知所之的感受,也可看出他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

生与死,是人的宿命。但“死亡对真正的诗歌而言从来不是生命的绝唱。”《蜉蝣》这朴素的民歌,引发了后世的哲思,当属庄子所说 :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

后世历代文人骚客,也莫不是承接了庄子的衣钵,给出诗意的回答,我想还是是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吧。“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只有将自己融入这广大浩渺的自然中,随顺这生命的河流,便可获得永生。

浮生一时,蜉蝣一世。 莫不是万物生灵给我们的启示。

文|七徽? 无戒21天写作训练营? 第14天

往期《诗经》目录

诗经 |荇菜,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经 |卷耳,思念是一种病,不见你不痊愈

诗经 |芣苡,岁月静好的田园牧歌

诗经|木槿,仅荣一瞬,原来你是这样温柔的坚持

蜉蝣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1. 国风·曹风·蜉蝣的注释译文

注释

⑴蜉蝣之羽:以蜉蝣之羽形容衣服薄而有光泽。蜉蝣:一种昆虫,寿命只有几个小时到一周左右。

⑵楚楚:鲜明貌。一说整齐干净。

⑶於(音wū乌):通“乌”,何,哪里。

⑷采采:光洁鲜艳状。

⑸掘阅(音xué穴):挖穴而出。阅:通“穴”。

⑹麻衣:古代诸侯、大夫等统治阶级日常衣服,用白麻皮缝制。

⑺说:(音睡):住,居住。

译文

蜉蝣的羽啊,像穿着衣裳鲜明楚楚。心里的忧伤啊,不知哪里是我的归处?

蜉蝣的羽啊,像穿着衣衫修饰华丽。心里的忧伤啊,不知哪里是我的归息?

蜉蝣多么光泽啊,像穿着礼服洁白如雪。心里的忧伤啊,不知哪里是我的归结?

2. 《诗经 ·曹风·蜉蝣》解释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

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题解]

哀叹人生短促,有如

的蜉蝣。

[注释]

1、蜉蝣(浮游fú yóu):虫名。

2、楚楚:《毛传》:“楚楚,鲜明貌。”

《风诗类钞》:“蜉蝣之羽,衣裳楚楚,犹言楚楚的衣服,有如蜉蝣之羽。”

3、於我归处:《郑笺》:“君当于何

乎?”

4、采采:犹“楚楚”,鲜明貌。

5、阅:洞穴。《正义》:“蜉蝣之虫,初掘地而出,皆鲜说(悦)也。”

6、说(税shuì):休息。《集传》:“说,舍息也。”

[参考译文]

蜉蝣翅膀薄又轻,衣裳华丽真鲜明。我的心里多忧愁,可怜

!

蜉蝣展翅翩翩舞,华丽鲜明好衣服。我的心里多忧愁,可怜何处是归宿。

蜉蝣穿洞向外飞,双膀洁白似

我的心里多忧戚,我的归宿在哪里?解释: 蜉蝣的幼虫经过羽化,就会有光泽明亮的衣裳。

我的心中忧愁伤心啊!有了美丽就是我归去时。

蜉蝣有双美丽的翅膀,就像光泽鲜亮的新衣服。

我的心中忧愁悲伤啊!有了美丽就是我的归宿。

蜉蝣经历水中的羽化,就像雪白的丧服一大片。

我的心中忧愁悲伤啊!有了丧服是最后的归宿。

评注:

曹,国名。周武王灭商纣王,建立周朝之时,分封自己的兄弟振铎于曹地,其地在今山东省定陶西南一带,也有认为是今之曹州之地。在公元前487年,因为当时战争不断,楚国经常攻伐宋国和其他国家,所以有些国家根据自己的地势,军事力量等等,各自组成联盟,曹国曾与宋国和晋国结盟,在宋景公三十年时,曹国背弃了宋国和晋国,于是宋国伐曹国,晋国坐视不救,宋国终于灭了曹国,并兼并了曹国的土地。正如《春秋左传》所言:“八年春,宋公伐曹,将还,褚师子肥殿。曹人诟之,不行,师待之。公闻之,怒,命反之,遂灭曹,执曹伯阳及司城强以归,杀之。”这里的八年,是指鲁哀公八年春天的事情。共有诗文四篇。

蜉蝣:昆虫的一种。若生活在水中,可生存一年到五,六年;化育为后成虫有极薄而有光泽的翅膀两对,尾部有丝状物二或三条。成虫在水面飞行,只有数小时至一周左右的生存期。

这首诗歌,借用生命短暂的蜉蝣来象征一种生命短暂的事物。那么这首诗象征比喻什么呢?笔者以为还是在象征比喻那生命短暂的只凭美色迷惑周幽王而惑乱国政亡西周的褒姒。据《东周列国志》记载;褒姒是周厉王之时的宫女偶感小元鼋之印迹而怀孕,直到周宣王末年之时,才生下来的一个女子,其母怀孕时间长达十四余年,周宣王之妻姜后认为不吉利,就命令婢女将其丢弃在水沟边,后被褒地之人拣回,养活到十四岁,而成长为一个眉清目秀,唇红齿白,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的美人,后被褒地之人买来进献给周幽王,这才有了周幽王的 *** 。褒姒进宫是周幽王四年之时,周幽王与褒姒死亡是周幽王十一年之时,也就是褒姒进宫后一共才有六年多的时间,褒姒也就只有二十岁左右就死亡了。

这首诗用蜉蝣在水中育化长达五六年象征褒姒在其母腹中孕育长达四十余年;用蜉蝣化育为成虫后生命的短暂,象征褒姒成年后短暂的生命。也就说因为蜉蝣自从有了美丽的外衣之后,就成了生命短暂的生物;褒姒是被人从水沟边拣回的,就如从小生活在水中的蜉蝣的幼虫,幼虫孵化之后,就是它生命的最后期限,这和褒姒的身世极为相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周易》的文学表现手段“象”,应用到了极致,用浮游比喻有美丽的外表而生命短暂的褒姒,这真是形象极了。所以这是曹人对周幽王亡西周之原因的讽刺,也是对迷惑周幽王的褒姒短暂生命历程的讽刺。

3. 《诗经 ·曹风·蜉蝣》解释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

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题解]

哀叹人生短促,有如

的蜉蝣。

[注释]

1、蜉蝣(浮游fú yóu):虫名。

2、楚楚:《毛传》:“楚楚,鲜明貌。”

《风诗类钞》:“蜉蝣之羽,衣裳楚楚,犹言楚楚的衣服,有如蜉蝣之羽。”

3、於我归处:《郑笺》:“君当于何

乎?”

4、采采:犹“楚楚”,鲜明貌。

5、阅:洞穴。《正义》:“蜉蝣之虫,初掘地而出,皆鲜说(悦)也。”

6、说(税shuì):休息。《集传》:“说,舍息也。”

[参考译文]

蜉蝣翅膀薄又轻,衣裳华丽真鲜明。我的心里多忧愁,可怜

!

蜉蝣展翅翩翩舞,华丽鲜明好衣服。我的心里多忧愁,可怜何处是归宿。

蜉蝣穿洞向外飞,双膀洁白似

我的心里多忧戚,我的归宿在哪里?解释: 蜉蝣的幼虫经过羽化,就会有光泽明亮的衣裳。

我的心中忧愁伤心啊!有了美丽就是我归去时。

蜉蝣有双美丽的翅膀,就像光泽鲜亮的新衣服。

我的心中忧愁悲伤啊!有了美丽就是我的归宿。

蜉蝣经历水中的羽化,就像雪白的丧服一大片。

我的心中忧愁悲伤啊!有了丧服是最后的归宿。

评注:

曹,国名。周武王灭商纣王,建立周朝之时,分封自己的兄弟振铎于曹地,其地在今山东省定陶西南一带,也有认为是今之曹州之地。在公元前487年,因为当时战争不断,楚国经常攻伐宋国和其他国家,所以有些国家根据自己的地势,军事力量等等,各自组成联盟,曹国曾与宋国和晋国结盟,在宋景公三十年时,曹国背弃了宋国和晋国,于是宋国伐曹国,晋国坐视不救,宋国终于灭了曹国,并兼并了曹国的土地。正如《春秋左传》所言:“八年春,宋公伐曹,将还,褚师子肥殿。曹人诟之,不行,师待之。公闻之,怒,命反之,遂灭曹,执曹伯阳及司城强以归,杀之。”这里的八年,是指鲁哀公八年春天的事情。共有诗文四篇。

蜉蝣:昆虫的一种。若生活在水中,可生存一年到五,六年;化育为后成虫有极薄而有光泽的翅膀两对,尾部有丝状物二或三条。成虫在水面飞行,只有数小时至一周左右的生存期。

这首诗歌,借用生命短暂的蜉蝣来象征一种生命短暂的事物。那么这首诗象征比喻什么呢?笔者以为还是在象征比喻那生命短暂的只凭美色迷惑周幽王而惑乱国政亡西周的褒姒。据《东周列国志》记载;褒姒是周厉王之时的宫女偶感小元鼋之印迹而怀孕,直到周宣王末年之时,才生下来的一个女子,其母怀孕时间长达十四余年,周宣王之妻姜后认为不吉利,就命令婢女将其丢弃在水沟边,后被褒地之人拣回,养活到十四岁,而成长为一个眉清目秀,唇红齿白,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的美人,后被褒地之人买来进献给周幽王,这才有了周幽王的 *** 。褒姒进宫是周幽王四年之时,周幽王与褒姒死亡是周幽王十一年之时,也就是褒姒进宫后一共才有六年多的时间,褒姒也就只有二十岁左右就死亡了。

这首诗用蜉蝣在水中育化长达五六年象征褒姒在其母腹中孕育长达四十余年;用蜉蝣化育为成虫后生命的短暂,象征褒姒成年后短暂的生命。也就说因为蜉蝣自从有了美丽的外衣之后,就成了生命短暂的生物;褒姒是被人从水沟边拣回的,就如从小生活在水中的蜉蝣的幼虫,幼虫孵化之后,就是它生命的最后期限,这和褒姒的身世极为相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周易》的文学表现手段“象”,应用到了极致,用浮游比喻有美丽的外表而生命短暂的褒姒,这真是形象极了。所以这是曹人对周幽王亡西周之原因的讽刺,也是对迷惑周幽王的褒姒短暂生命历程的讽刺。

4. 诗经·曹风·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题解]

哀叹人生短促,有如朝生暮死的蜉蝣。

[注释]

1、蜉蝣(浮游fú yóu):虫名。

2、楚楚:《毛传》:“楚楚,鲜明貌。” 闻一多《风诗类钞》:“蜉蝣之羽,衣裳楚楚,犹言楚楚的衣服,有如蜉蝣之羽。”

3、於我归处:《郑笺》:“君当于何依归乎?”

4、采采:犹“楚楚”,鲜明貌。

5、阅:洞穴。《正义》:“蜉蝣之虫,初掘地而出,皆鲜说(悦)也。”

6、说(税shuì):休息。《集传》:“说,舍息也。”

[参考译文]

蜉蝣翅膀薄又轻,衣裳华丽真鲜明。我的心里多忧愁,可怜何处是归程!

蜉蝣展翅翩翩舞,华丽鲜明好衣服。我的心里多忧愁,可怜何处是归宿。

蜉蝣穿洞向外飞,双膀洁白似麻衣。我的心里多忧戚,我的归宿在哪里?

5. 关于蜉蝣的诗句

1.《蜉蝣》 朝代:先秦|作者:诗经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

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2.《无题》 朝代:明代|作者:唐寅 人生在世数蜉蝣,转眼乌头换白头。

百岁光阴能有几,一张假钞没来由。 当年孔圣今何在,昔日萧曹尽已休。

遇饮酒时须饮酒,青山偏会笑人愁。 3.《即事三首》 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 日月随天旋,疾迟与天谋。

寒暑自有常,不顾万物求。 蜉蝣蔽朝夕,蟪蛄疑春秋。

眇眇上古历,回环今几周。 4.《渔父词》 朝代:宋代|作者:蒲寿宬 白首渔郎不解愁。

长歌箕踞亦风流。 江上事,寄蜉蝣。

灵均那更恨悠悠。 5.《东山彭泽》 朝代:宋代|作者:邓林 气灵风鹤屐折齿,壁后寘人汗如洗。

樵渔杂沓坐林间。 蜉蝣尘埃不可攀,石头扰扰柴桑闲。

6. 《诗经.曹风.《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题解]哀叹人生短促,有如朝生暮死的蜉蝣.[注释]1、蜉蝣(浮游fú yóu):虫名.2、楚楚:《毛传》:“楚楚,鲜明貌.” 闻一多《风诗类钞》:“蜉蝣之羽,衣裳楚楚,犹言楚楚的衣服,有如蜉蝣之羽.”3、於我归处:《郑笺》:“君当于何依归乎?”4、采采:犹“楚楚”,鲜明貌.5、阅:洞穴.《正义》:“蜉蝣之虫,初掘地而出,皆鲜说(悦)也.”6、说(税shuì):休息.《集传》:“说,舍息也.”[参考译文]蜉蝣翅膀薄又轻,衣裳华丽真鲜明.我的心里多忧愁,可怜何处是归程!蜉蝣展翅翩翩舞,华丽鲜明好衣服.我的心里多忧愁,可怜何处是归宿.蜉蝣穿洞向外飞,双膀洁白似麻衣.我的心里多忧戚,我的归宿在哪里?。

7. 海屋添筹+文言文翻译

原文:《东坡志林·三老语》

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吾年不可记,但忆少年时与盘古有旧。”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来吾筹已满十间屋。”一人曰:“吾所食蟠桃,弃其核于昆仑山下,今已与昆仑齐矣。”以余观之,三子者与蜉蝣朝菌何以异哉?

译文:曾经有三位老人相遇,有人问他们的年龄。一人说:“我的年龄已记不清了,只是记得少年时候和(开天辟地的)盘谷有交情。”又一人说:“当海水变成桑田时,我就放一个筹码来记录一次,到现在我的筹码已经满十间屋子了。”另一人说:“我吃的蟠桃,都把桃核扔在昆仑山下,现在已经和昆仑山一样高了。”让我看,这三人和(生命短暂的)蜉蝣、(朝生暮死的)菌类生物有什么差别?

佚名《蜉蝣》原文及翻译赏析

蜉蝣

[作者] 佚名 ? [朝代] 先秦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

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标签: 诗经 咏物 其他

《蜉蝣》译文

蜉蝣的羽啊,像穿着衣裳鲜明楚楚。心里的忧伤啊,不知哪里是我的归处?

蜉蝣的羽啊,像穿着衣衫修饰华丽。心里的忧伤啊,不知哪里是我的归息?

蜉蝣多么光泽啊,像穿着礼服洁白如雪。心里的忧伤啊,不知哪里是我的归结?

《蜉蝣》注释

⑴蜉蝣之羽:以蜉蝣之羽形容衣服薄而有光泽。蜉蝣:一种昆虫,寿命只有几个小时到一周左右。

⑵楚楚:鲜明貌。一说整齐干净。

⑶于(音wū乌):通“乌”,何,哪里。

⑷采采:光洁鲜艳状。

⑸掘阅(音xué穴):挖穴而出。阅:通“穴”。

⑹麻衣:古代诸侯、大夫等统治阶级日常衣服,用白麻皮缝制。

⑺说:(音睡):住,居住。

《蜉蝣》赏析

二千多年前,敏感的人借这朝生暮死的小虫写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须面临的消亡的困惑。

说起来,是“人生百年”——或者往少说,通常也有几十年。但相比于人对生命的贪恋程度,这远远是不够的。而且,人作为自觉的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就意识到死的阴影,于是人生短暂之感愈益强烈。当然,活着是美好的,而且人与其他一切生物不同,他们懂得以人的方式来装饰自己,懂得追求美的姿态。然而放在死亡的阴影下来看,短暂生命的装饰与姿态,实也是最大的无奈与最大的哀伤。于是,蜉蝣的朝生暮死的生命过程,它的弱小、美丽,以及它对自己鲜明的羽翼、鲜洁的容貌的炫耀,被诗人提取出来描画成人的上述生存状态的象征。

这诗的内容简单,结构更是单纯,却有很强的表现力。变化不多的诗句经过三个层次的反复以后给人的感染是浓重的:蜉蝣翅膀的小小美丽经这样处理,便有了一种不真实的艳光,那小虫的一生竟带上了铺张的华丽;但因这种描写之间相隔着对人生忧伤的深深感喟,所以对美的赞叹描画始终伴随着对消亡的无奈,那种昙花一现、浮生如梦的感觉就分外强烈。

这诗的情调自然是有点消沉的。但人一旦追问自己:“你是谁?你往哪里去?”深入骨髓的忧伤根本上是无法避免的。特别是在缺乏强有力的宗教的古代中国,由于不能对生死的问题给出令人心安的解答,人心格外容易被忧伤笼罩。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对死的忧伤、困惑、追问,归根结蒂是表现著对生的眷恋,这也是人心中最自然的要求阮籍《咏怀诗》之七十一,写木槿花、蟋蟀、蟪蛄、蜉蝣这一系列短寿的生物在世间各自发出声音和光色,感叹说:“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但这也就是世界的基本面目。

《毛诗序》解说此诗,以为是讽刺曹昭公的奢侈,后人有赞同也有不赞同的。以蜉蝣来讽刺国君的奢侈,实在有点比拟不伦的感觉。不过从诗的内容来看,它所传达的是贵族阶层的情绪,应无疑问。从曹国的特定背景来看,一则其地多湖泊,适宜于蜉蝣生存,一则其国力单薄,处于大国的威逼之下,这里的士大夫也许因此对人生更多忧惧和伤感吧。

蜉蝣原文: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蜉蝣翻译及注释

翻译 微弱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漂亮的外衣色彩鲜明夺目。叹其生苦短我心溢满忧伤,我将如何安排人生的归宿?细小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尽情展示着它华美的衣服。叹其生短促我心涌满忧郁,我人生的归宿将栖落何处?柔嫩的蜉蝣刚刚破土而出,轻轻舞动雪白的麻纹衣服。叹其生命短暂我忧郁满怀,到哪里寻找我人生的归宿?

注释 1蜉(fu)蝣(you):一种昆虫,寿命只有几个小时到一周左右。2蜉蝣之羽:以蜉蝣之羽形容衣服薄而有光泽。3楚楚:鲜明貌。一说整齐干净。4于(wū):通「乌」,何,哪里。5采采:光洁鲜艳状。6掘阅(xue):挖穴而出。阅:通「穴」。7麻衣:古代诸侯、大夫等统治阶级日常衣服,用白麻皮缝制。8说(shui):通「税」,止息,住,居住。

蜉蝣鉴赏

 蜉蝣是一种渺小的昆虫,生长于水泽地带。幼虫期稍长,个别种类有活到二三年的。但化为成虫,即不饮不食,在空中飞舞交配,完成其物种的延续后便结束生命,一般都是朝生暮死。蜉蝣又是漂亮的小虫。它身体软弱,有一对相对其身体而言显得很大、完全是透明的翅膀,还有两条长长的尾须,飘舞在空中时,那姿态是纤巧而动人的。而且,蜉蝣喜欢在日落时分成群飞舞,繁殖盛时,死后坠落地面,能积成一厚层。因而,这小东西的死,会引人瞩目,乃至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二千多年前,敏感的诗人借这朝生暮死的小虫写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须面临的消亡的困惑。

 说起来,是「人生百年」——或者往少说,通常也有几十年。但相比于人对生命的贪恋程度,这远远是不够的。而且,人作为自觉的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就意识到死的阴影,于是人生短暂之感愈益强烈。当然,活着是美好的,而且人与其他一切生物不同,他们懂得以人的方式来装饰自己,懂得追求美的姿态。然而放在死亡的阴影下来看,短暂生命的装饰与姿态,实也是最大的无奈与最大的哀伤。于是,蜉蝣的朝生暮死的生命过程,它的弱小、美丽,以及它对自己鲜明的羽翼、鲜洁的容貌的炫耀,被诗人提取出来描画成人的上述生存状态的象征。

 此诗开篇即以「蜉蝣之羽」为比,这个小生命的翅膀,像一件华美的衣裳那样艳丽多彩。但这种美丽来之不易,且只有一天的美丽,宛如昙花一现。诗人见此情景生发感慨。一种珍惜生命、把握现在的紧迫感油然而生。第二章意思大致相同。第三章,描述蜉蝣的初生,刚刚破土而出的时候,麻衣如雪,那薄如麻丝的翅羽好像初雪一样洁白柔嫩。但它很快就飞翔起来,尽情挥舞生命的光采。相比之下,人当然要学习蜉蝣精神,生之光华,死之绚烂。

 这诗的内容简单,结构更是单纯,却有很强的表现力。变化不多的诗句经过三个层次的反复以后给人的感染是浓重的:蜉蝣翅膀的小小美丽经这样处理,便有了一种不真实的艳光,那小虫的一生竟带上了铺张的华丽;但因这种描写之间相隔着对人生忧伤的深深感喟,所以对美的赞叹描画始终伴随着对消亡的无奈,那种昙花一现、浮生如梦的感觉就分外强烈。

 这诗的情调自然是有点消沉的。但人一旦追问自己:「你是谁?你往哪里去?」深入骨髓的忧伤根本上是无法避免的。特别是在缺乏强有力的宗教的古代中国,由于不能对生死的问题给出令人心安的解答,人心格外容易被忧伤笼罩。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对死的忧伤、困惑、追问,归根结蒂是表现著对生的眷恋,这也是人心中最自然的要求。阮籍《咏怀诗》之七十一,写木槿花、蟋蟀、蟪蛄、蜉蝣这一系列短寿的生物在世间各自发出声音和光色,感叹说:「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但这也就是世界的基本面目。

蜉蝣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以为是讽刺曹昭公的奢侈,后人有赞同也有不赞同的。以蜉蝣来讽刺国君的奢侈,实在有点比拟不伦的感觉。不过从诗的内容来看,它所传达的是贵族阶层的情绪,应无疑问。从曹国的特定背景来看,一则其地多湖泊,适宜于蜉蝣生存,一则其国力单薄,处于大国的威逼之下,这里的士大夫也许因此对人生更多忧惧和伤感。 诗词作品: 蜉蝣 诗词作者: 先秦 佚名 诗词归类: 诗经、咏物



有人知道诗经中的“蜉蝣”诗的解释吗?

蜉 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楚楚衣服。

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

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注释:

没落士大夫的哀叹。

蜉蝣之羽:以蜉蝣之羽形容衣服薄而有光泽。楚楚:鲜明貌。

于(音乌):何。我:一说通何。掘阅(音穴):穿穴。阅通穴。

说:(音睡):止息。

赏析

这是曹人讽刺其统治者骄奢*逸的诗。《诗序》说:“蜉蝣,刺奢也。”诗中写了曹国统治者只知奢侈享乐,不修政事,已是亡在旦夕,却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诗人对此感到失望,发出了深深的慨叹,并担忧自己将无所归宿。

诗以朝生暮死的蜉蝣喻统治者,以蜉蝣的翅膀喻统治者的美服,以蜉蝣的掘穴喻统治者兴建宫室。具体而生动,讽刺意味深长。

蜉蝣的史料记载

“蜉蝣”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国风·曹》中的《蜉蝣》诗(可能作于曹昭公在位的公元前661—公元前651年间)。其诗云:

(序)《蜉蝣》,刺奢也。昭公国小而迫,无法自守。好奢而任小人,将无所归依焉。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诗中最难解的是最后一句。根据邹树文(1956)的考证,“掘阅”是双声叠韵,同“阅”,即容貌,并且与上两句中的“之羽”、“之翼”对应。而蓝菊荪(1982)和陈子展(1983)都将此解释为“改变容貌”,多出一个动词,似乎没有邹树文的解释好。他们两人对诗中最后一个字“说”的解释为“歇”。

从诗序和诗文内容来看,诗人是借漂亮而短命的蜉蝣来讽刺时事,表达朝不保暮的忧心。可见诗中的“蜉蝣”即是现今昆虫纲Ephemeroptera目的昆虫,故将本目译为“蜉蝣目”是对的(邹树文,1956,1981)。

由于历代对《诗经》的解释层出不穷,故古代许多人对蜉蝣都有过记述和考证,但可惜绝无具体描述形态的。

《尔雅》可能始创于西周(公元前1027始)。自其创始,直到西汉,历时在千年以上,其间不断有所增补。其在“说虫”部说:“蜉蝣渠略”。

荀况(公元前三世纪人)《荀子·大略篇》:“不饮不食者,蜉蝣也。”

毛亨(公元前二世纪人)《毛传》:“蜉蝣,渠略也。朝生暮死,犹有羽翼以自修饰。楚楚,鲜明貌。采采,众多也。掘阅,容阅也。如雪,言鲜洁。”

西汉戴德(约公元前93—49)《夏小正》:“五月蜉蝣有殷。殷,众也。蜉蝣殷之时也。蜉蝣者,渠略也,朝生而暮死,有何也,有见也。”

三国魏国阮籍(公元三世纪初)《咏怀》:“蜉蝣玩三朝,采采修羽翼。”

晋朝郭义恭(公元三世纪人)《广志》:“蜉蝣可烧啖,美于蝉。蜉蝣在水中翕然生,覆水上,寻死,随流而去。”

晋朝傅咸(公元239—294)《蜉蝣赋》:“读诗至蜉蝣,感其虽朝生暮死,而能修其羽翼,可以有兴,遂赋之。有生之薄,是曰蜉蝣。育微微之陋质,羌采采而自修。不识晦朔,无意春秋。取足一日,尚又何求?戏渟淹而委余,何必江湖而是游。”

唐张九龄《感怀》:“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宋苏轼《前赤壁赋》(公元1082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宋罗愿(公元1174)《尔雅翼·释虫》:“蜉蝣朝生而暮死。盖蜉蝣者速死之物,故以刺曹公之好奢,言虽衣服楚楚,安能久也。淮南子曰,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蝉饮而不食,三十日而蜕。蜉蝣不食不饮,三日而死。又曰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尽其乐。盖以旦暮为期,远不过三日尔。蜉蝣出有时,故王褒颂圣主得贤臣颂云,蟋蟀俟秋吟,蜉蝣出以阴,言知时也。又许叔重注《淮南子》言,朝菌者,朝生暮死之虫也。生水上,状似蚕蛾,一名孳母,海南谓之虫邪。则亦蜉蝣之类。按今水上有虫,羽甚整,白露节后即群浮水上,随水而去,以千百计。宛陵人谓之白露虫。” 明刘昌:《县笥琐探恃才傲物》:“汤家公子喜夸诩,好似蜉蝣撼大树。”

另外,清陈梦雷等在《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公元1726年)和日本人冈元凤(公元1784)在《毛诗品物图考》中还绘出了蜉蝣图。

由上可知,历代古人对蜉蝣外观和生活习性的观察是很细微的,清楚指明蜉蝣是一种生活期极短的昆虫,生活在水中,死后随水漂流。蜉蝣外表漂亮但很柔弱。可见古人的观察是符合实际的。

但同时,一部分古人可能因讲不同方言的缘故,而将“蜉蝣”错误地解释为一类甲虫或蛾子,故朱弘复、高金声(1950)仍认为蜉蝣可能是一种金龟子。如:

三国吴人陆玑(公元三世纪初)《毛诗草木虫鱼疏》:“蜉蝣,方土语也。通谓之渠略。似甲虫,有角。大如指,长三四寸。甲下有翅能飞。夏月阴雨时地中出。今人烧炙之,美如蝉也。”

晋郭璞(公元四世纪初)《尔雅注》:“(蜉蝣)似虫吉虫羌,身狭而长,有角,黄黑色。聚生粪土中,朝生暮死。猪好啖之”。《游仙诗》:“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他在《尔雅音图》中还绘出了蜉蝣图。

孔颖达(公元642年)《毛诗正义》:“郭璞曰(蜉蝣)似虫吉虫羌,身狭而长,有角,黄黑色。聚生粪土中,朝生暮死。猪好啖之。陆玑疏云,蜉蝣,方土语也。通谓之渠略。似甲虫,有角。大如指,长三四寸。甲下有翅能飞。夏月阴雨时地中出。今人烧炙之,美如蝉也。樊光谓之粪中蝎虫,随阴雨时为之朝生暮死。”

北宋陆佃《土卑雅·释虫》(公元1125年其子作序):“(蜉蝣)虫似天牛能飞。烧而啖之,美如蝉也。翕然生。覆水上,寻死,随流。”

南宋戴侗(公元1241—1276)《六书故》:“按诗称蜉蝣羽翼以兴,衣服之采采粲粲,甲虫虽有羽毛,咏物者不应舍甲而言羽。荀子言蜉蝣不饮不食,渠略攻食粪土,亦非不饮不食者也。蜉蝣盖羽虫,疑即夜蛾。夜蛾粉翅,如蝶而小,四月阴雨时多生麦田中,夜则飞扑灯火。不饮食类蚕蛾,故其不能久,近似所谓朝生暮死者。盖以其不饮食而但翻飞,故谓之蜉蝣也邪。”

明李时珍(公元1518—1593)《本草纲目·虫羌虫良 条·附录蜉蝣》(公元1587):“蜉蝣一名渠略。似虫吉虫羌而小,身狭而长,有角,黄黑色,甲下有翅能飞。夏月雨后丛生粪土中,朝生暮死。猪好啖之。人取炙食,云美如蝉也。盖虫羌螂、蜉蝣、腹虫育、天牛,皆蛴螬、蠹、蝎所化此。亦虫羌虫良 之一种,不可不知也。或曰蜉蝣水虫也,状似蚕蛾。朝生暮死。”

明王土斤、王恩义父子(公元1609年)《三才图会》:“(蜉蝣)形似天牛而小,有角,长三四寸,黄黑色,早下有翅能飞。烧而啖之,美如蝉也。翕然生。覆水上,寻死,随流。梁宋之间曰渠略。丛生粪土中,朝生暮死。有浮游之义,故曰蜉蝣也。”

蜉蝣是中国文人骚客心仪的对象。《诗经·曹风》就歌唱过:「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把蜉蝣羽翼同妇女衣裙联系起来了,像轻云舒卷,如嫩柳拂水。《淮南子》进一步说:「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蝉饮而不食,三十日而蜕;蜉蝣不食不饮,三日而死」,更作了科学上的比较描述。到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加了神来的一笔:「蜉,水虫也,……朝生暮死」,一句话抓住了蜉蝣的生态特征。西洋人也早就发现了蜉蝣夭寿,它的昆虫学学名叫做ephemeron,是希腊哲人亚理士多德给起的,意思直截了当就是「短促」。

在五月天阿信的词中,“大时代你我都是蜉蝣”其意,在短暂而有限的生命中,绽放人生的光彩。

关于蜉蝣的爱情诗句

1 有关蜉蝣的诗句

“蜉蝣”的古诗文名句:

《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蜉蝣之翼,楚楚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淮南子·说林训》:“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

苏轼《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于一粟。

楚成《和尹景秀〈过黄州步东坡韵感怀〉三首》其一:沧海蜉蝣非是梦,月宫仙府岂无郎。东风十里黄州路,愿向先生借智囊。

曼景《我似蜉蝣》:际遇无缘亦有缘,蜉蝣憾树限幽囹。长江赴海魂飞雨,峰岫留云魄入冰。

《蜉蝣》歌词(词:齐秦/黄大军曲:黄大军):

在风中

就这样停止不动

让笑声

丢入苍茫一片

当太阳停留在

模糊的地平线

是否现在开始

走出旧日的隐痛

在雨中

让自己

我并不愿

执着在你来去之间

为何无法看透

躲在命运里的作弄

究竟我应该属于哪个

感情世界里的蜉蝣

除了你还有什么

2 关于蜉蝣的爱情的歌词

蜉蝣

在风中就这样停止不动

让笑声丢入苍茫一片

当太阳停留在模糊的地平线

是否现在开始走出旧日的隐痛

在雨中就这样停止不动

让自己丢入苍茫一片

我并不愿执着在你来去之间

为何无法看透躲在命运里的作弄

究竟我应该属于哪个

感情世界里的蜉蝣

除了你还有什么

在风中就这样停止不动

让笑声丢入苍茫一片

当太阳停留在模糊的地平线

是否现在开始走出旧日的隐痛

究竟我应该属于哪个

感情世界里的蜉蝣

除了你还有什么

究竟我应该属于哪个

感情世界里的蜉蝣

除了你还有什么

在风中就这样停止不动

让笑声丢入苍茫一片

当太阳停留在模糊的地平线

是否现在开始走出旧日的隐痛

3 席慕容《蜉蝣的情诗》赏析

你总是给我一个类似背后的拥抱,从我的右手换到左手边。

第一次

-为什么走左边啊?

-离你的心脏更近啊。

第二次

-为什么走左边啊?

-习惯。

第三次

-为什么走左边啊?

-你左半边脸比较好看。

-是吗?

-嗯。可是这么巧我也左半边脸比较好看诶。

-那没有关系,你正好可以走我左边。因为我比较能接受你不好的那一面呢。

你能够毫无知觉走我的右边,仅限过马路时右边的车流量更大的时候。

4 诗经·曹风·蜉蝣 抒发了什么感情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题解]

抒发哀叹人生短促,有如朝生暮死的蜉蝣的感慨。

[注释]

1、蜉蝣(浮游fú yóu):虫名

2、楚楚:《毛传》:“楚楚,鲜明貌” 闻一多《风诗类钞》:“蜉蝣之羽,衣裳楚楚,犹言楚楚的衣服,有如蜉蝣之羽”

3、于我归处:《郑笺》:“君当于何依归乎?”

4、采采:犹“楚楚”,鲜明貌

5、阅:洞穴《正义》:“蜉蝣之虫,初掘地而出,皆鲜说(悦)也”

6、说(税shuì):休息《集传》:“说,舍息也”

[参考译文]

蜉蝣翅膀薄又轻,衣裳华丽真鲜明我的心里多忧愁,可怜何处是归程!

蜉蝣展翅翩翩舞,华丽鲜明好衣服我的心里多忧愁,可怜何处是归宿

蜉蝣穿洞向外飞,双膀洁白似麻衣我的心里多忧戚,我的归宿在哪里?

《蜉蝣》全诗的拼音是什么?

《蜉蝣》(先秦)佚名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fú yóu zhī yǔ,yī cháng chǔ chǔ。xīn zhī yōu yōu, yú wǒ guī chù。)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fú yóu zhī yì,cǎi cǎi yī fu。xīn zhī yōu yōu, yú wǒ guī xī。)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fú yóu júe yùe, má yī rú xǔe。xīn zhī yōu yōu, yú wǒ guī shuō。)

注释

⑴蜉(fú)蝣(yóu):一种昆虫,寿命只有几个小时到一周左右。

⑵蜉蝣之羽:以蜉蝣之羽形容衣服薄而有光泽。

⑶楚楚:鲜明貌。一说整齐干净。

⑷于(wū):通“乌”,何,哪里。

⑸采采:光洁鲜艳状。

⑹掘阅(xué):挖穴而出。阅:通“穴”。

⑺麻衣:古代诸侯、大夫等统治阶级日常衣服,用白麻皮缝制。

⑻说(shuì):通“税”,止息,住,居住。

译文:

微弱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漂亮的外衣色彩鲜明夺目。叹其生苦短我心溢满忧伤,我将如何安排人生的归宿?

细小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尽情展示着它华美的衣服。叹其生短促我心涌满忧郁,我人生的归宿将栖落何处?

柔嫩的蜉蝣刚刚破土而出,轻轻舞动雪白的麻纹衣服。叹其生命短暂我忧郁满怀,到哪里寻找我人生的归宿?

关于“诗经:蜉蝣”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833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