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语文:什么是纯诗?(梁宗岱-晚祷)

语文:什么是纯诗?(梁宗岱-晚祷)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15    点击:  439 次


语文:什么是纯诗?

网上有关“语文:什么是纯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梁宗岱:晚祷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何谓纯诗?梁宗岱说:“所谓纯诗,便是摒除一切客观的写景,叙事,说理以及感伤的情调,而纯粹凭借那构成它底形体的原素——音乐和色彩——产生一种符咒似的暗示力,以唤起我们感官与想象底感应,而超度我们底灵魂到一种神游物表达光明极乐的境域。”这纯诗所构成的是一个“绝对独立,绝对自由,比现世更纯粹,更不朽的宇宙;”我认为这种纯诗就是求“含蓄”“融洽”的诗歌意境。何谓含蓄?在有限中体味无限,“它暗示给我们的意义和兴味底丰富和隽永”。何谓融洽?情景交融、物我同一,“情与景,意与象底恍惚迷离,融成一片”惟其含蓄,诗方有韵味!惟其融洽,诗方能动人!惟其含蓄、融洽,诗方能独立、自由、纯粹、不朽。因为求“含蓄”“融洽”,梁宗岱的纯诗论超越自由诗学,由注重白话转而注重诗,对自由体诗的散文化和缺乏诗情进行反拨。因为求“含蓄”“融洽”,他的纯诗论超越格律诗学,实现从内容—形式二元论到内容—形式一体化,“元气浑全的生花”更胜格律诗这一“纸花”一筹。因为求“含蓄”“融洽”,他的纯诗论超越初期象征诗学,对象征进行深入探究,实现由杂碎的感想到精深系统理论的过渡。

在诗歌形式方面,梁宗岱提倡格律,注重音韵,主张通过完美的诗形营造诗歌含蓄融洽的境域。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上,梁宗岱提出“契合”说,主张通过契合,创作或欣赏诗歌含蓄融洽的意境。

梁宗岱:晚祷

情人节过去很久了,想起玫瑰。其实节日里我并未收到玫瑰,仅获几本书而已。翻书偶见莎翁十四行诗曰:对天生的尤物我们要求蕃盛,以便美的玫瑰永远不会枯死,但开透的花朵既要及时凋零,就应把记忆交给娇嫩的后嗣。这是梁宗岱的翻译,译文典雅,悠扬。确实玫瑰再美,也会枯萎,如情爱之一时。况养在瓶里的妖娆,芳华更促。如结婚时的鲜花,开未久瓶竟先碎,落红满地。所以情人节我几乎从不羡慕玫瑰之恋。

我念起的玫瑰是用来泡茶喝的。从前在老房住时,门口有一溜儿野玫瑰花带,每到春四月花便开了,桃的粉,红灿灿一片。不知何时喜上了喝花茶,便总趁花骨朵时摘下一篮,晾干,慢慢能喝到来年再春。后来花带被铁栅栏隔开,花骨朵便很难采摘了。又后来玫瑰被挖去,换了松树,便感觉世间再也无了春色。跟着人也都搬出老房,换了新居。也曾写文记过花茶之乐,曰《偷得浮生半盏茶》,此时想来,都已是浮生了。

断花茶多时,偶在超市见到玫瑰红糖,心形糖瓣,杂了点点花红进去,很是丽人,便买了一些来祛冬寒。其实向来是不吃糖的,便是喝花茶也只是吃那纯粹的花味,淡淡清清的甜,想这掺了糖的花,更腻才是。可吃进嘴里,才觉是酸涩。唐红,花红,融一起温暖过头了吧。不知不觉吃完了那些暖艳的酸涩,春天又要来了。于是作词曰:旋转裙风一梦圆,玫红落在心字间。却道暖去杯底寒。夜耿星疏不应恨,燕去莺来又晴天。秋千墙里笑频传。

其实玫瑰糕点是真的甜。酥白粉皮,糯红花馅,吃起来很是香软甜蜜。母亲也曾做过,只是模子印出的花纹,上火一蒸便都模糊不清了,看着不喜眼,可吃着口感十足,比超市卖的多了家常,亲切之味。母亲的手愈见粗糙,拈起馅来,不复往日灵活,玫瑰花样的戒指不知何年就下了手,再也没见她戴过。倒是我,还总盼白金换了黄金,黄金换了翡翠,不停地换戴,才觉是过日子呢。不想白里一点红,就足够了,红太满,无了白,都是变味。

吃中药时,忽见里头有一花苞,大玫瑰骨朵样,又似芍药,牡丹。杂在一堆黑草里很是惊艳,便奇怎药里还放花,可待熬过之后,一切都黑了。黑的药汁很苦,起初要闭着气一股往下咽,久了便如饮茶水,渐为习惯。说良药苦口,能除病根。这是君臣相佐,实实在在的调治,红不过引子而已。本草所记,似无一样可独自作药。是药必得配,是日子也必得酸甜苦辣。

整理茶柜,忽见多年前采下的玫瑰茶朵还有一些,已经很枯了,红里泛着大片黄。应是还能喝呢,不知又怎样的滋味。外头又有花木不断被挖去,换上新品。腐烂的果实已作干肥,鸟们也都在等新枝,嘤嘤叫着。继续看莎翁的诗,曰:那时候如果夏天尚未经提炼,让它凝成香露锁在玻璃瓶里,美和美的记忆都无人再提起,但提炼过的花,纵和冬天抗衡,只失掉颜色,却永远吐着清芳。

诗人关于诗歌格律与自由方面的论点

作者: 徐放鸣

我独自地站在篱边。

主呵,在这暮霭的茫昧中。

温软的影儿恬静地来去,

牧羊儿正开始他野蔷薇的幽梦。

我独自地站在这里,

悔恨而沉思着我狂热的从前,

痴妄地采撷世界的花朵。

我只含泪地期待着——

祈望有幽微的片红

给春暮阑珊的东风

不经意地吹到我的面前:

虔诚地,轻谧地

在黄昏星忏悔的温光中

完成我感恩的晚祷。

梁宗岱

这是一段情深意切的内心独白,也是对自身情感历程的剖析和忏悔。当诗人鼓足勇气将这由赤诚的心曲凝聚成的诗章呈献给心中的偶像时,他已经被某种圣洁的感情所净化和陶醉了。所以他能够在极为恬静和虔诚的心境中去“悔恨而沉思着我狂热的从前”,寻求灵魂的安宁和精神的解脱。同时,他又“含泪地期待着”被关注、被接受的幸福。可以说,这番发自肺腑的衷心祈祷不是对那虚妄的神灵主宰的求告,而是对诗人心中的情感偶像的倾诉。在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涌动着诗人深挚浓郁的情感大潮,令人读来为之动容。

细加品味可以发现,本诗的动人之处恰恰体现了作者的构思之妙。他有意选择了便于直抒胸臆、尽诉衷肠的祷告辞形式来行文,以便获得既作为内心独白又令他人深有所感的双重效果。这样,创作本诗便既可以渲泄自身业已饱和的情感,又可以寄托自己的深情以求倾诉给心中的偶像。显然,借助于宗教教规中的晚祷形式,诗人得以尽情地吐露衷曲了。在这衷曲中有着对以往的“狂热”、“痴妄”的忏悔,仿佛在反思自己过去用情不专、轻抛爱心的感情历程。除此之外,这衷曲中还寄托着诗人对心目中偶像的企盼——“含泪地期待着”来自偶像的诸般信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次深情的凝视、一句温馨的问候,抑或一次顽皮的娇嗔。诗人期待着这爱的信息能以“幽微的片红”作为载体,由“春暮阑珊的东风”不经意地传递过来。为此,他虔诚地伫立在“暮霭的茫昧中”,良久,良久,直至完成这“感恩的祈祷”。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诗人选择了易于直抒胸臆的祷告辞形式,但他的满怀情愫并不是直白明朗地倾诉的,而是借助于相当巧妙、相当隐晦的比喻、象征来传递的。为此,诗人渲染了相应的情绪氛围。从独立篱边的诗人到牧羊儿的“野蔷薇的幽梦”,再到“黄昏星忏悔的温光”,便笼罩着恬静、安谧的气氛。沉浸在如此情绪氛围之中,诗人方能冷静地反思以往,热切地把握当前。于是,诗人用“痴妄地采撷世界的花朵”来隐喻自己以往的用情不专,又用“幽微的片红”来象征心中的偶像对自己的青睐。如此具像化的描写把诗人的情感传达得非常委婉而生动,使人更易于感受到诗人情感的真挚性。这是本诗的另一个动人之处。至此,我们已经较为充分地领略到了作者在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上的独特性。正是这种独特性使得作者显露出自身艺术个性的风采。

才女沉樱:孕期得知丈夫和戏子登报结婚,决然离开,称永不相见,后来呢?

文学院)

内容提要: 梁宗岱主编的《大公报·文艺·诗特刊》(1935年11月-1937年7月)是1930年代平津文坛上一份重要的诗歌专刊。该刊有意提倡和试验“发见新音节和创造新格律”,反映了当时中国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与1920年代的“新格律诗”不同,他们意在打破中国新诗惟“自由体”独尊的局面,通过发起对诗歌“格律”和“音乐性”问题的讨论和创作实践,重树一种汉语现代诗的写作策略,发现、认识并运用现代汉语自身特有的音乐性,以期形成一种兼顾现代汉语语言特征、旧诗传统、西方“纯诗”理想三者统一的“新诗”观念 。

关键词: 《大公报·文艺·诗特刊》、梁宗岱、新诗格律

1935年11月8日,《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创刊 了一个新专刊——“诗特刊”。该刊拟每月两期, 由著名的诗歌理论家、翻译家梁宗岱担任主编。从 1935年11月直至1937年7月《大公报》(津版)因平 津沦陷停刊,“诗特刊”共出版24期,成为1930年 代中期平津文坛——乃至全国诗坛——上的一个 非常重要的诗歌专刊。在这个专刊上,集合了梁宗 岱、朱光潜、叶公超、罗念生、孙大雨、林徽因、卞之 琳、林庚、何其芳、陈敬容、孙毓棠、曹葆华、李广 田、陈梦家、南星、冯至、周煦良、戴望舒、辛笛、方 敬、李健吾、沈从文、赵萝蕤、路易士、苏金伞等等 一大批重要而活跃的诗人、诗歌批评家、理论家和 翻译家。其写作阵容可谓豪华庞大,讨论气氛也颇 为热烈壮观 。

“诗特刊”的成绩和贡献是多方面的。本文 的考察只围绕其中的一场关于新诗“音节”和“格 律”问题的讨论。虽然由于平津沦陷、报纸停刊、 人员迁移,这场讨论实际上并未完成,但是,这场 持续了近两年的理论探讨和创作实验,已经具有了 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在这场由编者有意发动和组 织的大讨论中,新诗的音节和格律问题被更为深 入具体地讨论和强调,并催生了一批相关的作品 。

在一定程度上说,这场讨论中所涉及的问题,已经 构成了对新诗观念的一次重大革新 。

一 在“诗特刊”的创刊号上,身为主编的梁宗岱 发表了一篇题为《新诗底十字路口》的“发刊辞” 。

在这篇文章中,他醒目地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新诗 “已经走到了一个分歧的路口”。他说: 我们似乎已经走到了一个分歧的路口。新诗底 造就和前途将先决于我们底选择和去就。一个是自 由诗的,和欧美近代的自由诗运动平行,或者干脆 就是这运动一个支流,就是说,西洋底悠长浩大的 诗史中一个支流底支流。这是一条快捷方式,但也 是一条无展望的绝径。可是,如果我们不甘心我们 的努力底对象是这么轻微,我们活动底可能性这么 有限,我们似乎可以,并且应该,上溯西洋近代诗史 底源流,和欧洲文艺复兴各国新诗运动——譬如, 意大利底但丁和法国底七星社——并列,为我们底 运动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一个可以有无穷的发展 和无尽的将来的目标。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婚姻几乎是一段必经之路,尤其是在建国以前的社会中,民国时期也是如此。当时思想正处在新旧交替,拥有封建思想之人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新时代的人则遵循自由恋爱。

但不管是哪一种,总归是要走向婚姻的归宿。然而,却并非每一对有爱的人都会在婚姻中得到幸福,毕竟婚姻的时间太长,可能出现的变故也的确是太多。沉樱,民国才女,两度婚姻都没能找到一个稳定幸福之人。

沉樱,原名陈瑛,出生在书香世家,其自小便喜欢文学,父亲更是一个具有新思想的人。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思想完全不同于封建女子的思想,而是一个新时代的女性。父亲也一直信奉男女平等,给沉樱的教育,一直是极好的。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沉樱自小就非常有主意,而她的第一次婚姻便是自己决定的。她的初婚对象是马彦祥,一个戏曲家。这一次婚姻,两人属于一见钟情,随后迅速进入情网。但最终两人还是离婚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了解不够。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像沉樱与马彦祥这样闪婚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够走到最后的却是寥寥无几。所以,沉樱与马彦祥的结局也还算正常。随后,沉樱便遇见了同样离婚的梁宗岱。或许因为两人都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对于情感也就更加谨慎了。

但是有时候,感情就像是洪水,一发不可收拾,梁宗岱与沉樱便是属于这种。梁宗岱在北大任教,同样也是有才华之人,与沉樱一样,两人都在翻译方面有建树。如此一来,共同的兴趣,相通的才华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慎重决定之下,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在结婚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也的确如恩爱夫妻,几乎从未红过脸,相敬如宾,让人非常羡慕。看起来,这段二婚与二婚的结合还是非常完美的。

但是,很多时候,老天爷常常喜欢开玩笑。就在他们的感情与婚姻都十分顺利之时,出现了另一个人,让他们的婚姻产生了变故。这个人便是甘少苏。梁宗岱与甘少苏的相识,完全是一种孽缘。

当时,梁宗岱的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而沉樱因为有事情无法脱身,也就让梁宗岱独自一人回了老家。但就在梁宗岱的奔丧期间,上演了一把英雄救美的戏码,而这个戏码的男主角就是梁宗岱。

当地有军阀要霸占甘少苏做小妾,梁宗岱虽然没有直接与军阀硬碰硬,但是却巧妙地救下了甘少苏。这甘少苏二话不说,立刻表示要以身相许。或许,一开始的梁宗岱纯粹是出于对甘少苏的同情,毕竟每个男子都有一个英雄梦。

但是发展到后来,梁宗岱与甘少苏却愈演愈烈,大有无法把控自己的方式。而后,他们便十分自然地走到了一起。后来,这件事情被沉樱知道了,按照正常的逻辑应当是原配妻子的大吵大闹,但事实却刚好相反。

沉樱相当冷静,似乎自己并不是这件事情中的主角。其实,要说梁宗岱与甘少苏的感情,大抵还是同情多过爱情的,只不过因为男人的英雄主义心理作祟,甘少苏让他感受到了满足感。

毕竟,如果单纯地从能力和才学,亦或者是家世、相貌来看,沉樱是没有一样比不上甘少苏的。

对于沉樱来说,丈夫不过是回家奔丧,短短几个月不见,他就已经在老家有了新人作陪,如此不靠谱,后半生又怎么可能依靠他。但就在准备离婚的时候,沉樱发现自己怀孕了。

都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从母亲的角度出发,自然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但沉樱却认为,有完整的家庭自然是好,但若是有一个时常会惹桃花的丈夫,倒不如不要这个家庭。

于是,在知道自己已经怀孕的情况之下,沉樱毫不妥协地怀着孩子离家出走。在她的思想观念中,一个会背叛自己的丈夫是她所无法接受的。而且,沉樱也不同于一般的封建女性,她不需要听从父母兄长意见,更无须担心别人的眼光,也完全有能力自我养活。

纵使是以后养一个孩子,以沉樱的实力,也是绰绰有余的。至于梁宗岱,尽管他是孩子的父亲,尽管他曾经是自己的最爱,此时的沉樱却认为,他不值得自己受委屈。何况,即便是离开了梁宗岱,沉樱依然可以生活得很好。

只不过,出于为孩子考虑,沉樱没有直接和梁宗岱离婚,终究也算是给了腹中孩子一个身份,一个名正言顺的父亲,尽管这个父亲一直不在身边。



语文中什么是单音节词,什么是双音节词,什么是单纯词?

综述:关于语文中什么是单音节词,什么是双音节词,什么是单纯词的解释如下。

单音节是“一个发音音节(声韵调)可以成为一个词汇的,称为单音节词”。如“你,我,他,牛,马,人,火,水,钱”等等。它们独立时能够成为具有词义的单音节词汇。双音节有两种。一种是由两个具有独立的单音节组成的双音节词汇。

一种是单纯的语素双音节词汇。像“印刷”,“印”是一个独立时具有独立词义的单音节,“刷”独立时也是一个具有独立词义的单音节。“印”和“刷”结合起来组成一个词组时,是一个具有另外意义的词汇。而纯双音节是组成词汇的两个音节(字)单独时都没有独立意义。只有两个音节组合时才有意义的词汇。如“蜘蛛,玻璃,榴莲,啰嗦,尴尬”等词汇。单独存在时,单音节(字)没有实际意义。这些是单纯双音节。

语文中辞是一种什么文体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故称楚辞。汉代常把辞与赋合称为辞赋。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

贡献:

《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极其深广的影响,几乎每个文学领域,各个不同的体裁的文学都不同程度存在它的身影。

郑振铎在《屈原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一文中给予《楚辞》极高的评价:“像水银泻地,像丽日当空,像春天之于花卉,像火炬之于黑暗的无星之夜,永远在启发着、激动着无数的后代的作家们。”

《楚辞》较早就流传海外,特别是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儒学—中华文化圈”。至1581年(万历九年),利玛窦来华,东方文明遂远播重洋,《楚辞》逐渐进入西方人的视野,1840年鸦片战争后,欧美世界开始广泛注意《楚辞》。

语文到底是什么?

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或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是语言文字。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扩展资料

语文一词来由: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国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故当时称为“国文”课。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中学仍设国文课。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母语课程通用名称。参考资料来源:

古诗文在语文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啊?

培养语感,而且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改善和提高语言表达的质量。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帮助学生树立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传扬优秀传统文化命脉和精神内涵。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代表,能够流传下来的更是先人们智慧的解决。古诗词大多文字简洁、篇幅短小,寥寥数语却意蕴丰富,充满无限的想象空间。孩子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提升文化底蕴和文字驾驭能力,看到美人佳景可以出口成章,而不是“哇噻”了事。另外,我国的琴棋书画是互为一体的,古诗词中蕴含着很多优美的意境,包含有言外之意,以古诗词为载体,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古诗词接触多了,孩子也会成为一个有修养、有灵性的人。

据调查,学生、家长、教师、校长四个群体对古诗文在育人、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高度的认同,认同度达95%以上。近些年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国学热”蓬勃兴起,各种形式的培训机如雨后春笋,受众遍及各个群体和阶层。

积累足够数量的古诗文,可以为日后的学习和涉猎打下基础。简单地认为增加古诗文篇目会加大学习负担、挫伤学习积极性的观点,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我们不要低估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不要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

古诗文教学,则当仁不让地承担着汲取和传扬优秀传统文化命脉和精神内涵的重大使命。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选编安排则作为前提和基础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可能决定着这种教育教学的效果。

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对于团结整个国家的人民具有着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对于培养一个民族的凝聚力起着重大的作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业已成为举国上下的美好愿景和宏伟目标。

关于“语文:什么是纯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836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