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_灵枢官针译文
-
查阅典籍:《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原文
针刺之紧要,以用针最为关键。九针的使用,各有它适应的范围,长的,短的,大的,小的,各有应用之法。如果用不得法,病就不能治好。病邪浅的如果刺深了,会损伤内部好肉,引起皮肤化脓;病邪深的如果刺浅了,不但不能排除病邪,反而会酿成大的疮疡;小病用大针,气泻过甚,病情必定加重;重病用小针,邪气得不到疏泻,以后也要坏事。因此,针刺要适当运用,误用大针会伤正气,误用小针则病邪不去。上面已经讲了针刺的过错,再说一说它的正确使用方法。
病在皮肤浅表而无固定的地方,可以用镵针治疗;如果患部皮肤苍白,就不能够用镵针了。病在肌肉或肌腱之间,应用员针来治疗。病在经络,久而形成痼痹的,应用锋针来治疗。病在经脉,气不足当用补法的。应用针压按井、荥、分输各穴。患较重脓疮的,应该用铍针排脓治疗。对急性发作的痹症,可以用员利针治疗。患痹病而疼痛不止的,可用毫针治疗。病已深入身体内部的,可以用长针治疗。患水肿而关节间气滞不通的,可以用大针治疗。病在五脏痼留不愈的,可以用锋针治疗,在井、荥等腧穴用泻法,在取穴时,要根据四季的变化而分别使用。
针刺有九种方法,以适应九种不同的病变。第一种叫做腧刺。腧刺,是针刺十二经在四肢的井、荥、输、经、合各穴及背部的脏腑腧穴。第二种叫做远道刺。远道刺,是病在身体上部,针刺足三阳经下肢的腧穴。第三种叫做经刺。经刺,就是针刺深部大经在体表所能触到的硬结或压痛。第四种叫做络刺。络刺,就是刺皮下浅处的小静脉。第五种叫做分刺。分刺,就是针刺肌肉和肌肉凹陷间隙处。第六种叫做大泻刺。大泻刺,就是针刺痈疡。第七种叫做毛刺。毛刺,就是针刺皮肤表层的痹症。第八种叫做巨刺。巨刺,就是左面有病针刺右边的穴位,右边有病针刺左面的穴位。第九种叫做焠刺。焠刺,就是用烧热的火针来治疗痹症。
针刺有十二节,以适应十二经的不同疾病。第一种叫做偶刺。偶刺,是用手对着胸部和背部,正当痛之所在,一针刺前胸,一针刺后背,以此治疗心痹,刺时针尖要向两旁斜刺,以免损伤内脏。第二种叫做报刺。报刺,是刺疼痛无固定部位而上下游走的疾病,垂直刺入,不立即拔针,而用左手随着病痛所在,按其痛处,然后拔出针,再如法刺之。第三种叫做恢刺。恢刺,是直刺在筋的旁边,用提插的方法,或向前或向后,舒缓筋急之象,可以治疗筋痹之病。第四种叫做齐刺。齐刺,是在病处的正中直刺一针,左右两旁各刺一针,可以治疗寒痹邪小而长期不愈的疾病。第五种叫做阳刺。阳刺,是在病所正中刺一针,在周围刺四针,都用浅刺,可以治疗寒气比较广泛的疾病。第六种叫做直刺。直刺,是用手捏起皮肤,将针沿皮直入,可以治疗寒气较浅的疾病。第七种叫做输刺。输刺,是直入直出,发针快而刺入较浅,可以治疗气盛热重的疾病。第八种叫做短刺。短刺,是治疗骨痹病的一种刺法,慢慢进针,并稍微摇动针体再深入,直达骨的附近,然后上下提插以摩其骨。第九种叫做浮刺。浮刺,是从旁斜刺浮浅的肌表,可以治疗肌肉挛急而属于寒性的疾病。第十种叫做阴刺。阴刺,是两股内侧左右都刺,可以治疗寒厥病,必须取足内踝后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第十一种叫做傍刺。傍刺,是直刺傍刺各一针,可以治疗长久不愈的痹症。第十二种叫做赞刺。赞刺,是直入直出,速发针而浅刺,使之出血,这种刺法可以治疗痈肿。
脉在深部而不现于外的,针刺时要轻微地刺入,并且留针时间要长些,这是为了引导孔穴里的脉气。经脉在浅部,不要急刺,应先按绝其穴中之脉,避开血管,才可进针,勿使精气外泄,而只是除去邪气而已。所谓“三刺”则谷气出的刺法,是先从浅处刺透皮肤,以渲泄卫分的邪气;再刺是渲泄营分的邪气,稍微刺深一点,透过皮肤,接近肌肉,而不在分肉之间;最后到达分肉之间,谷气就会泻出。所以《刺法》上说:开始浅刺,可以驱逐卫分的邪气而使正气畅通;接着深刺,以渲散阴分的邪气;最后刺到极深,即可得见谷气。这就是一刺之中有三刺的方法。因此,用针的人,如不明白不同年份气之所加的道理,以及血气盛衰虚实所引起的疾病情况,就不能称为一个好的医生。
刺法有五种,用以适应与五脏有关的病变。第一种叫做半刺。半刺,是浅刺而出针很快的一种方法,不损伤肌肉,就象拔去一根毛发一样,可以疏泄皮肤表层的邪气。这种刺法和肺相应。第二种刺法叫做豹文刺。豹文刺是一种多刺的方法,刺点象豹的斑纹一样,在患部的左右前后针刺,以刺中络脉为标准,可以消散经络中的积血。这种刺法与心脏相应。第三种刺法叫做关刺。关刺是直针刺入四肢的关节部分,可以治疗筋痹,刺时千万不可出血。这种刺法与肝脏相应。它又叫渊刺,或叫岂刺。第四种刺法叫做合谷刺。合谷刺是正刺一针,左右斜刺二针,象鸡足一样,刺在分肉之间,可以治疗肌痹病。这种刺法与脾脏相应。第五种刺法叫做输刺。输刺是直入直出,深刺至骨的附近,可以治疗骨痹病。这种刺法与肾脏相应。
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失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移。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
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病在分肉间,取以圆针于病所。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鍉针,于井荥分俞。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病在中者,取以长针。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俞,取以四时。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曰俞刺,俞刺者,刺诸经荥俞脏俞也;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六曰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搏大者也。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七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十一曰傍针刺,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曰赞刺,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
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制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下谷气。此之谓也。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
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取皮气,此肺之应也。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三曰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脾之应也。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wenzhang/3325.html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
- 「搜神记」
热门名句
-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
-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 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
-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 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
- 从来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