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补之文学观念
-
晁补之生活在北宋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几帝期间,正值北宋王朝由盛渐衰之际,社会的各种矛盾、朝内新旧党争,日益尖锐、激烈。王安石的变法受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加上自身的弱点,最后失败。北宋王朝在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以及朝政的危机中,越陷越深。昏庸的宋帝及统治集团已无力、也不可能改变和摆脱这一衰败局面。在当时黑暗腐败的社会里,尽管晁补之有济世之志,但不能施展,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他在任职期间,虽颇有政绩,但不被重用;相反,却一次次受排斥、被贬官。
晁补之联系他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的身世,愤怨抑郁的心情凝聚于笔端,抒之于词章之中。他这种情感,从其创作的许多诗词作品中都程度不同的流露出来。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他于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贬监信州酒税时写的《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引自《晁氏琴趣外篇》卷二):
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余霞散绮,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船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猿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
这首词写他目睹夕阳江水、烟波暗淡、一片客船的苍茫景象,心中产生出万千思绪,不禁发出帝乡归路在何处的感慨。“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联系自己被贬职的境遇,以“断魂素月”、猿鸟哀啼,烘托他的凄苦心境。“烛暗不成眠,听津鼓”,表现出他沦落天涯、长夜不眠的悲苦。
晁补之一生嗜学不倦,文章名重一时。《宋史》本传云:“补之才气飘逸,嗜学不知倦,文章温润典缛,其凌丽奇卓出于天成。尤精《楚辞》,论集屈、宋以来赋咏为《变离骚》等三书。安南用兵,著《罪言》一篇,大意欲择仁厚勇略吏为五管郡守,及修海上诸郡武备,议者以为通达世务。”晁补之散文流畅,其政论、论史之作,比较注重“事功”,并对空泛、迂腐、不切实际的议论,有所嘲讽。他除善文外,亦工诗词书画。其所作诗文凡70卷,名《鸡肋集》,另有收录晁补之词作的《晁氏琴趣外篇》6卷,此两种著作辑本,今均传于世。
-
晁补之
晁补之(1053-1110)北宋词人。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少即能文,为苏轼所赞赏。神宗元丰二年(1079)举进士,任澧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哲宗元佑初,任太学正,后迁秘书省正字、校书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召还为著作佐郎。绍圣间,被新党排挤出知齐州,因修《神宗实录》失实,贬毫州通判,又贬监处、信二州酒税。徽宗即位(1101),召回为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子编修。崇宁四年(1105),被蔡京列入「元佑奸党」309人之内,出知河中府,徙知湖州、密州,再贬主管鸿庆宫。回到老家筑「归来园」以居。徽宗大观四年(1110),出党籍,起知达州,改知泗州,卒于官舍。与张耒、秦观、黄庭坚合称「苏门四学士」。诗文俱皆,工书画,尤工于词,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著有《鸡肋集》七十卷,词集六卷,名《晁氏琴趣外篇》。王灼《碧鸡漫志》谓补之词「学东坡,韵制得七八」。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wenzhang/9199.html
晁补之的诗词
- 《满江红(次韵吊汶阳李诚之待制)》
- 《临江仙(绿暗汀州三月暮)》
- 《满庭芳(赴信日舟中别次膺十二钗)》
- 《西平乐(广陵送王资政正仲赴阙)》
- 《夜合花(和李浩季良牡丹)》
- 《惜分飞(山水光中清无暑)》
- 《紫玉箫(过尧民金部四叔位见韩相家姬轻盈所留题)》
- 《醉落魄(用韵和李季良泊山口)》
- 《盐角儿·亳社观梅》
- 《御街行(待命护国院,不得入国门。寄内)》
- 更多晁补之的诗词>>>
热门名句
-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