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五柳先生传翻译(环堵的诗句环堵的诗句是什么)

五柳先生传翻译(环堵的诗句环堵的诗句是什么)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3-29    点击:  405 次


五柳先生传翻译

网上有关“五柳先生传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环堵的诗句环堵的诗句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五柳先生传原文及翻译

五柳先生传

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翻译: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为他的住宅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贫穷常常不能得到满足。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五柳先生传的翻译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注释

⒈何许何处,哪里。许:处所。⒉不详不知道。详;详细地知道⒊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于是,就。以,把。以为,以之为。以,介词,用。为,作为。焉,语气助词,无义。⒋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⒌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⒍嗜喜爱。⒎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⒏或有时。⒐造往,到。10.辄尽就喝个尽兴。辄,就。11.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12.曾不吝情去留意思是五柳先生的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13.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空寂的样子。14.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的洞和补丁。15.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空,经常是空的。16.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晏:安然自若如:的样子17.颇副词,很。18.忘怀不放在心上。19.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20.赞传记后面的评论性文字。今义称赞、赞美。21.黔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2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2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辈,同类。24.衔觞赋诗一边喝酒一边作诗。觞,酒杯。衔:含着25.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26.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醇厚朴实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房子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喜欢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五柳先生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蔽风和太阳;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喝水用的瓢里常常是空空如也,但他依然安然自若。经常以写文章来自娱自乐,能够表露出自己的志向。不把自己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感到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或葛天氏的时候的百姓吧?

点评

这篇传的写法很特别。正式给人立传,总要说这个人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地方人。但陶渊明笔下的主人公,既不知其名姓,也不知其来历,这就使人觉得高深莫测,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富于传奇色彩。因为他的宅边有五棵柳树,大家都叫他“五柳先生”,于是他也便把这作为自己的雅号。本文赞语,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话来赞扬五柳先生,说“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意谓大概这两句话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类人吧,也就是说五柳先生是黔娄一类人物。两句话非常精炼地概括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使古今两个人物相映生辉。下面“衔觞赋诗”几句,用记述与抒情再补一笔,人物的精神面貌更加突出,像是在画面上真的活动起来。虽然贫困,并不妨碍他心境的悠闲,饮酒赋诗,自有不可多得的乐趣。这几句也和前面“传”的部分相呼应。赞语以“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结束,说五柳先生虽生活在后世,但他的精神却徜徉于上古帝王无怀氏、葛天氏的淳朴时代,则其为人行事之超然绝俗也就不足为怪了。两句话用或然语气表示肯定,尤为妙绝,使全篇神韵飘然而远。

《五柳先生传》原文及逐句翻译

《五柳先生传》翻译

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字号。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闲适沉静,很少说话,不贪图荣华富贵。他喜欢读书,只求领会书的大概意思,而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他特别喜欢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席请他喝。一喝酒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挡狂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平时难以吃饱,可是他却总是一副安然自若的样子。常以写文章自娱自乐,文章稍微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得失都不放在心上,用这样的方式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报定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这是上古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远古葛天氏统治下的百姓?

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一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人,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先以威禁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失火,迁至栗里,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主要内容:

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

总结“不”的作用:

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

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概括第一、二段的内容,体会朗读语调的轻微变化

第一段:写五柳先生的生活

——描写、陈述——舒缓陈述的语调

第二段:赞语

——评论——赞叹抒情的语调

五柳先生传文言文翻译

五柳先生传

作者:陶渊明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注音

嗜shì辄zhé吝lìn褐hè箪dān黔qián俦chóu赋fù

瓢piáo蔽bì屡lǚ晏yàn戚qī兹zī欤yú觞shāng汲jí

颇pō

注释

⒈何许何处,哪里。许,处所

⒉不详不知道。详,详细地知道

⒊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因此,就。以,把,用。为,作为。焉,语气助词

⒋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甚,深入,过分。

⒌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⒍嗜喜好。

⒎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⒏或有时。

⒐造往,到。

10.辄尽就喝个尽兴。辄,就。

11.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12.曾不吝情去留竟没有舍不得离开。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13.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空寂的样子。

14.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15.箪瓢屡空箪和瓢时常是空的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空,经常是空的。

16.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晏:安然如:的样子

17.颇"稍微",或“十分"

18.忘怀忘记。

19.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20.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今义称赞、赞美。

21.黔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

2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于,介词,由于、因为,的意思

2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辈,同类。

24.衔觞赋诗一边喝酒一边作诗。觞,酒杯。衔,含着

25.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26.志:心志。

27.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房子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天性喜欢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五柳先生喝醉了就回家去,竟没有舍不得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蔽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喝水用的瓢里经常是空的,但他依然安然自若。经常以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是能表达自己的志趣。不把自己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向感到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或葛天氏的时候的百姓吧?

环堵的诗句环堵的诗句是什么

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工夫。现在则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

(成语出处:《五柳先生传》

环堵萧然

:形容室中空无所有,极为贫困(成语出处:《五柳先生传》

安贫乐道:形容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环境。

(成语出处:《后汉书·韦彪传》

箪瓢屡空:吃的喝的匮乏。形容生活非常贫困(成语出处:《五柳先生传》

环堵的诗句有:环堵萧然一破庐,受原宪业惟环堵。

环堵的诗句有:胡然蕴环堵,只今栖栖守环堵。注音是:ㄏㄨㄢ_ㄉㄨˇ。拼音是:huándǔ。结构是:环(左右结构)堵(左右结构)。

环堵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四周环着每面一方丈的土墙。形容狭小、简陋的居室。指贫穷人家。围聚如墙。形容拥挤。

二、引证解释

⒈四周环着每面一方丈的土墙。形容狭小、简陋的居室。引《礼记·儒行》:“儒者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郑玄注:“环堵,面一堵也。五版为堵,五堵为雉。”《淮南子·原道训》:“环堵之室,茨之以生茅,蓬户瓮牖,揉桑为枢。”高诱注:“堵长一丈,高一丈,故曰环堵,言其小也。”唐杜甫《寄柏学士林居》诗:“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有环堵。”康有为《陕西第一次讲演》:“凡为家人者,处环堵之中,有父母兄弟妻子之乐,即有父母兄弟妻子之忧。”⒉指贫穷人家。引清唐甄《潜书·去奴》:“环堵之子,不可以权巨室之宜;草莽之士,不可以妄意宫中之事。”⒊围聚如墙。形容拥挤。引清吴炽昌《客窗闲话·明武宗遗事》:“值帝微行,过其肆,见观者环堵,__称羡。”

三、国语词典

四面围绕土墙的狭屋。

四、网络解释

环堵环堵,拼音huándǔ,词汇名,典出《庄子集释》卷九下〈杂篇·让王〉。只要义项有:(1).形容狭小、简陋的居室。(2).指贫穷人家。(3).围聚如墙。形容拥挤。

关于环堵的诗词

《满江红·环堵萧然》《玉漏迟·窗户明环堵》《和老杜韵·敝屋甫环堵》

关于环堵的成语

廓清环宇安堵如故环环相扣闾阎安堵观者如堵恶性循环传神阿堵环堵之室

关于环堵的词语

环堵萧然结草衔环恶性循环传神阿堵阿堵物安堵如故按堵如故观者如堵环堵之室风环雨鬓

点此查看

五柳先生传的对字翻译,作者介绍和词的含义

翻译: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为号。性情闲静,说话不多,不羡慕名利。好读书,不钻牛角尖;每有会意之处,便高兴得忘了吃饭。好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亲戚或老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约定必醉方休,要去就去要留就留,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家里四壁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缝缀补绽着;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心里很坦然。常写文章娱乐自己,显示了自己的志趣。得失完全忘怀了,并坚守这原则直到死去。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宏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的妻子有这样的话: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她就是说这一类人吧!醉酒赋诗,以娱乐自己的心志。是无怀氏之民吗?是葛天氏之民吗?赏析:《五柳先生传》总评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独开一派,散文造诣也很高。  北宋欧阳修便对他很倾倒,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其实不只《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以及《五柳先生传》等,也都是好文章。  南朝人沈约和萧统距陶渊明年代不算很远,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这话是有道理的。《五柳先生传》所写,都可以从史传和本集有关作者的记事中得到印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五柳先生传》就是作者的自画像,这是读本文首先应该把握的。  陶渊明的一生虽然主要是在田园中度过的,从同时代的人起就把他称为“幽居者”,但他却是一个有壮志和用世之心的人物。  在《杂诗》里,他自言“少壮时”,“猛志逸四海”。《饮酒》诗中又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对年近四十仍然功业无成,颇为感慨。  中年几度出仕,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又加上性情耿介,不会圆滑,难免不惹祸患,便毅然归田。他把田园看做是与腐朽现实对立的一片净土,在这里带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怡然自得地生活,傲彼浊世。他的可贵处就在于守志安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五柳先生传》正是托名五柳先生刻画出这样一个具有高风亮节的人物形象。  全文不长,不同版本文字略有出入,但都在一百七八十字之间。在这样简短的篇幅里勾画人物,却能做到形象丰满,性格鲜明,不能不佩服作者的艺术功力。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五柳先生传”的原文和翻译,谁有?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东晋)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味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为号。性情闲静,说话不多,不羡慕名利。好读书,不钻牛角尖;每有会意之处,便高兴得忘了吃饭。好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亲戚或老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约定必醉方休,要去就去要留就留,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家里四壁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缝缀补绽着;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心里很坦然。常写文章娱乐自己,显示了自己的志趣。得失完全忘怀了,并坚守这原则直到死去。

赞曰:黔娄的妻子有这样的话: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她就是说这一类人吧!醉酒赋诗,以娱乐自己的心志。是无怀氏之民吗?是葛天氏之民吗?

八年级下册语文22课《五柳先生传》的翻译,谁知道?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五柳”为号。(他)性情闲静,很少说话,不羡慕功名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计较;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便高兴得忘了吃饭。(他)生性喜欢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亲戚朋友知道他这样的情况,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醉了就回去,竟不会舍不得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的,挡不住寒风与烈日。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缝缀补绽着;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还是安然自若的样子。(他)常写文章自我消遣,稍微显示了自己的志趣。得失一点也不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有这样的话: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他)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所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是无怀氏的百姓吗?(他)是葛天氏的百姓吗?

《五柳先生传》原文及文言文翻译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五柳先生传》原文及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1)人也,亦不详(2)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4);每有会意(5),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6)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7)知其如此,或(8)置酒而招之;造(9)饮辄(zhé)尽(10),期在必醉(11)。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lìn)情去留(12)。环堵萧然(13),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14),箪(dān)瓢(piáo)屡(lǚ)空(15),晏(yàn)如(16)也。常着文章自娱,颇(pō)(17)示己志。忘怀得失(18),以此自终(19)。

 赞(20)曰:黔娄(21)(qián lóu)之妻有言:“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22)其言兹(zī)若人之俦(chóu)乎(23)衔(xián)觞(shāng)赋(24),以乐(25)其志(26)。无怀氏(27)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yú)

 注音

 嗜 shì 辄 zhé 吝 lìn 褐 hè 箪 dān 黔 qián 俦 chóu 赋 fù 瓢 piáo 蔽bì 屡 lǚ 晏yàn 戚 qī 兹 zī 欤 yú 觞 shāng 汲 jí颇 pō

 注释

 ⒈何许何处,哪里。许,处所

 ⒉不详不知道。详,详细地知道

 ⒊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因此,就。以,把,用。为,作为。焉,语气助词

 ⒋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甚,深入,过分。

 ⒌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⒍嗜喜好。

 ⒎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⒏或有时。

 ⒐造往,到。

 10辄(zhé)尽就喝个尽兴。辄,就。

 11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12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竟没舍不得离开(意思是五柳先生的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13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空寂的样子。

 14短褐(hè)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有洞与补丁。

 15箪(dān)瓢(piáo)屡空箪与瓢时常是空的(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空,经常是空的。

 16晏(yàn)如安然自若的样子。晏:安然 如:……的样子

 17颇"稍微",或“十分"

 18忘怀忘记。

 19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20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今义称赞、赞美。

 21黔(qián)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

 22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于,介词,由于、因为,的意思

 23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辈,同类。

 24衔(xián)觞(shāng)赋诗一边喝酒一边作诗。觞,酒杯。衔,含着

 25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26志:心志。

 27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房子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的,非常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天性喜欢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五柳先生(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竟没舍不得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蔽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与喝水用的瓢里经常是空的,但他依然安然自若。经常以写文章来自娱自乐,非常是能表达自己的志趣。不把自己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向感到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或葛天氏的时候的百姓吧

 点评

 这篇传的写法非常特别。正式给人立传,总要说这个人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地方人。但陶渊明笔下的主人公,既不知其名姓,也不知其来历,这就使人觉得高深莫测,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富于传奇色彩。因为他的宅边有五棵柳树,大家都叫他“五柳先生”,于是他也便把这作为自己的雅号。

 本文赞语,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话来赞扬五柳先生,说“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意谓大概这两句话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类人吧,也就是说五柳先生是黔娄一类人物。两句话非常精炼地概括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使古今两个人物相映生辉。下面“衔觞赋诗”几句,用记述与抒情再补一笔,人物的精神面貌更加突出,像是在画面上真的活动起来。虽然贫困,并不妨碍他心境的悠闲,饮酒赋诗,自有不可多得的乐趣。这几句也与前面“传”的部分相呼应。赞语以“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结束,说五柳先生虽生活在后世,但他的精神却徜徉于上古帝王无怀氏、葛天氏的淳朴时代,则其为人行事之超然绝俗也就不足为怪了。两句话用或然语气表示肯定,尤为妙绝,使全篇神韵飘然而远。

 扩展

 1宅边有五柳树

 从“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并且有5棵。

 2好读书

 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所以又写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3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

 4箪瓢屡空

 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贷的情况。

 5黔(qián)娄

 战国时齐国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辞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

 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明白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此

 古:旧交,旧友

 今:过去的,过时的

 3好读书,不求甚解

 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4造饮辄尽

 古:到,往

 今:制造

 5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有的人

 今:或者

 6因以为号焉

 古: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认为,作为

 7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

 古: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今:夸奖,夸赞

 8颇示己志:

 古:略微

 今:非常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文言文自读课文,在课文翻译上不要求做逐字逐句解释,只求意译。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人物精神境界的体会。

 基于以上要求,我把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己处理。

 文言文的读是很重要的,读通、读懂是一个循序的过程,我让学生听读、自由读、朗读、适时点评,在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语言特点,多用否定句,而且句式整齐,有的同学更己通晓了文意,这样,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就轻车熟路了。

 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提出了一系列难懂的问题,有的问题同学们通过思考能迎刃而解,而在人物形象的理解上不易懂。我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件上分析人物,“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在读书中得到的是精神愉悦;“性嗜酒”“期在必醉”写他率真放达,“环堵萧然,晏如也”他安贫乐道,“常着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他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对平平淡淡生活细节的叙述,生动地刻画了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精神风貌,我想到了多媒体,在这课的资源中,有一段视频,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悠然自适的情形,我让同学们观看,品味人物的精神境界,我由此又想到了一句话并告诉同学们:是真名世自风流,作者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活得自然,活得洒脱。

 本课学生不仅学会从课文本身理解人物,也体会到这是一种社会生活状态,是赞是否,同学看法不一,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再想到当今社会,我不知不觉对学生的人生观进行着一些渗透。

 学生需要开扩的视野,需要有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这是我在教学本课的一点粗浅认识。

关于“五柳先生传翻译”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1059.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