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是什么意思(老子的“无为” 是什么意思?)
-
无为是什么意思
网上有关“无为是什么意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老子的“无为” 是什么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无为的意思:任其自然发展,不必有所作为,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指君主不与民争。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道家所宣扬的“无为”无不为,不争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而是指君主不与民争。
《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南华经》中有六十八处提到无为。《庄子·应帝王》称“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
道家的无为是指要君主不与民争,顺应民众,不妄为的意思。杜光庭《道德经注疏》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并非要君主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君主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君主违反“天时、地性、人心”,不能仅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无为的积极意义
道家并不是出世的,也不是消极的。它里面产生了许多积极入世有所作为的人物,而且也有鼓励人们张扬个性大有作为的精神。只不过人们对其充满了道听途说的认识和想当然的理解,所以才让道家背负了“消极”的坏名声。
历史上的许多道家人物并非消极无为,而是大有作为,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历史关头,他们的作用更为明显,只不过他们功成而不居,躲在巨人的影子下面,因此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什么显赫的名字,或者是留下了名字,但由于其功业的神奇,在民间就有了种种传说。
但道家无为却被“有心”的儒家学者、佛教徒以及某些受佛教影响的道教徒解释得面目全非;无为被僵化为“什么都不做”;道家所包含的科学精神和思维方法完全被视而不见;道家的积极思想没有得到更多的张扬,而消极思想却在滋生蔓延。
老子的“无为” 是什么意思?
老子所说的“无为”是指一种超脱世俗杂念、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
1、无为的出处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意思是说,侯王如果能够按照“无为”的原则去治理国家,那么百姓们将会自然而然地趋于安定和富裕。
“无为”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和强制,让事物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
2、无为的思想
对于当今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在经济上,“无为”可以理解为不要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是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个人生活中,“无为”可以理解为不要过度追求物质利益和名利,而是要注重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无为的态度
1、无为是一种不妄为、不乱为的态度
老子认为,人类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导致不良后果。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这种行为损害了自然界的平衡,老子提倡“无为”,就是要人们不要妄自作为,不要违背自然规律,要保持一种平和、自然的态度。
2、无为是一种追求和谐的态度
老子认为,自然界的和谐是最重要的,人类的行为要符合这个原则。主张人们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避免过度追求物质利益和权力欲望,从而破坏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4、无为是一种超越世俗价值观的态度。
老子认为,世俗的价值观往往追求名利、权力、物质利益,这种追求会让人失去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而“无为”则是超越这种世俗价值观,追求一种内在的平静和自由,这种态度可以让人摆脱物质的束缚,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无为什么意思
“无为”思想是老子思想的重要代表,古来评价不一,有谓之睿智,有谓之无奈,“无为”确为何解,准确的内涵是什么,今怀忐忑窃浅谈小论。
“无为”一词在《老子》中共出现了七次,每次的内涵不完全相同,但异曲同工,大道相通。“无”字在《老子》中有两解,一作否定副词,即不的含意;一作依照自然规律,不外施妄为。《老子》第一章中“无,名天地之始”,可见老子把“无”作为天地的原始和道的本象,下文有“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无”字在《老子》中有道的原始内涵,所以“无为”的全解应该是依道而为,循自然规律而为,不妄为。
《老子》中第一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无为”第一次出现,开宗明义,无为即是依道而为,绝不是不为,既有“处、行”二字,何以说是不为呢?老子的“无为”主张本质上是有为,是依道而有为。所以说“无为”不是消极的,无奈的,而是从更高思想智慧出发的依道而为。老子的思想本质不是出世,而是入世,否则何以西出关外留下五千真言而言道德之意呢?
《老子》中第二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此句中有两个“无”字,第一个无字即道和自然规律,第二个无字是否定副词,即不的意思。此句意为按照道和自然规律而为,则没有不能治理的(天下大治)。无为的思想体系,是要与自然规律相结合而自我约束,相生相长,循自然规律就是无为。
《老子》中第三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无以为”,意为品德高尚的人无所作为,无心去作为,“以”是用的意思,无以为即无所为,没有企图。老子第一次提出了“无为无以为”的观点,阐明了无为是依道而为,没有人为的企图,说明了道的客观性。帝王君临天下,常施德于民,实际上是使民歌功颂德受其爱戴而已,是利用之求,交易之道,非真德也。只有“无为无以为”才是上德,才是天道,正所谓“天道无为无以为”。“无为无以为”是老子无为思想体系的又一重要体现。
《老子》中第四次出现“无为”是在第四十三章“君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水和空气都是至柔之物,然偏能穿石运物,化铁蚀金,这就是“无为之有益”,老子用无为之有益,阐述了柔能克刚,守柔才是常胜之道的道理。
《老子》中第五次出现“无为”是在第四十八章“无为而无不为”, 是老子无为思想体系的又一重要体现。汉·刘安:“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上行无为,则民亦自正,亦各安其业,故无不为也,‘无为’者,言其因,‘无不为’者,言其果。”老子又一次揭示了“无为”与“无不为”的因果关系,指出了“无不为”的效果正是由于“无为”产生的。
《老子》中第六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此“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皆“无为”之本。
《老子》中第七次出现“无为”是在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古人注: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故圣人不妄为,常为于无为;不生事,而常事于无事;不耽味,而常味于无味也。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即此“为无为”之义。
“无为”虽然在《老子》中出现了七次,但“无为”的思想却纵贯始末,形成了系统丰富的思想体系。几千年来,无为思想影响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邦平天下而立汉室,治天下就用“无为”思想,轻法刑,薄徭役,让人民休养生息,从而才医治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给人民和社会造成的创伤,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帝、景帝继续采用高祖之略,历史上出现了有名的“文景之治”,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封建社会的繁荣盛世。
由老子“无为”思想产生的崇简尚朴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审美观,中国书画等艺术无不从之。中国书画讲求笔简意赅,重写意不写实,常常计白以黑,无画处皆成妙境,只有懂得了老子的“无为”思想才能欣赏到中国书画的妙处。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正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客观上也是“无为无不为”的思想体现,我们按照市场和经济规律办事,政府逐渐从经济工作中退了出来,宏观加强对市场的管理,维护市场秩序,正是政府的“无为”才能“无不为”,二十年来,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们也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变“权力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变“有 为”政府为“无为”政府,我们的国家正在走着一条“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科学管理之路。
小到一个国家,大到全人类和整个自然界,“无为”思想都有正确的实际意义,人类步入现代社会以来,工业文明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人类拥有的核武器足以毁灭地球多少次,人类的“有为”违背了“无为”的自然规律,必然要遭到自然界的惩罚,面对人类和自然界的矛盾关系,我们不止一次地想到了几千年前的老子那双睿智的眼睛和充满智慧的思想。
“无为”和“有为”是相对的,关键要正确认知客观世界,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三国鼎立,蜀国初定,诸葛亮在《答法正书》中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论断驳斥了蜀中政客法正的主张。法正主张蜀初定,应效仿刘邦轻法刑、施德政的主张。诸葛亮驳斥法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末汉初,由于秦的暴行,刑法残酷,民皆恶之,加之战乱,民不聊生,所以高祖刘邦轻法刑、施德政,天下大治。今蜀刘璋暗弱,法令不行,蜀地吏民,专权放纵,所以必须严法刑,赏罚分明,以法立信诚,国家才能大治。法正只知其一,诸葛亮不仅知其一,而且知其二,正确把握了“无为”和“有为”的度,根据客观规律制定了正确的治国方针,建立了名垂青史的功业。
学习研究老子道家文化,要正确把握老子“无为”思想的正确内涵,把握“无为无以为”和“无为无不为”的辩证关系,学习吸取老子思想中的精髓,古为今用,学为今用。
“无为”是什么意思?
“无为”一词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因为在《道德经》中没有对这个词的明确定义。
“无为”一词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而且限于篇幅,老子对很多问题没有展开论述。而且这个词如果用现代汉语习惯从字面理解的话容易产生歧义,所以“无为”一词自从出现后,对它的解释有很多,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解释清楚“无为”的意思,对真正理解《道德经》和老子的思想有重要的作用。虽然《道德经》版本较多,但是不管哪个版本,里面皆有“无为”一词,前后都有出现,而且频率较高,由此可见“无为”思想是贯穿于整部《道德经》的,也可见它在老子整体思想中的重要性。
另外,《庄子》、《列子》、《亢桑子》、《尹文子》等著作皆有关于“无为”的语句,但是其中也没有非常明确的关于“无为”的定义或论述。要理解“无为”的真正意思,必须认真研究《文子》中的这几段话。
首先,从反面加以澄清,来说明“无为”不是什么:
“自天子至于庶人,四体不勤,思虑不困,于事求赡者,未之有闻也。”老子说,古代自天子以至普通老百姓,都要具备勤劳的美德,如果四体不勤,思虑不疲,却想求得事情的圆满成功,这种事从未听过。并且列举了神农、尧、舜、禹等许多古代圣人是如何操劳奔波一心为民的例子。这都表明,一切成功与福利,皆来自勤劳所得,“无为”是离不开勤劳的。
这段话说明,“无为”绝对不是有人所说的“不作为”的意思。以“无为”就是“不作为”的误解作为论据,来批评老子思想消极,是站不住脚的。
老子的“无为”究竟是什么意思
“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老子还曾谈道,“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因此,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的,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无为”追求的是奉献,“无为”的结果,恰恰也成为“有所作为”(有奉献)。
“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又反对“以智治国”,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太仓之粟陈陈相因。汉朝初年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乱以及秦朝的横征暴敛,唯有在上者无为,所以人民才能自化。《老子》第五十七章中“自化”,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自三代以下者,“自三代以下者,加以运用才能达到的,百姓新免毒蠡,死者过半,也就是说。汉初的黄老之学吸取了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非君子之器”、“为而不争”。鉴于阴氏的专横,靠的就是清心寡欲,它最终的关怀是个人的修养以及成为一个有德之人,如果我们对于其中任何一个事件或任何一个对象拘执不放?乃者我使谏君也!陛下不知其驽下。阴阳并毗、放任而非命令式的秩序;六亲不和。”
无为是什么意思?
无为指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即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为做作,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是中国先秦时期道家思想术语。根据处理问题不同,“无为”的态度即可用于政治的政策方针,政府无为,百姓自治;也可以用于修身养性。 无为谓之一人正而化天下正。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不做无效的工作。不该干的不能干,该干的必须干,不能反着来;不然就是违背了道啊。《说苑·君道篇》载师旷言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
有为和无为的含义,区别分别是什么?
一、汉语词典中,有为通常解释为有所作为的意思。
有为即庄子说的有所待,待就是依赖于条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缘和合而成。无为即庄子说的无所待,不依赖任何条件,无所依、无所附,自本自根,自为主宰,不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永恒真实,圆满逍遥。因为一切都可以超越。 超越了一切, 才叫无可待!
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不做无效的工作。不该干的不能干,该干的必须干,不能反着来,不然就是违背了道。
无为作为中国道家文化核心思想有五层重要哲学意义:
1、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不争,即是无为。所以老子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原来要百姓休养生息,让百姓填满肚子,强壮骨骼,专心做事,能够不争安乐啊。
3、无是甲骨象形字与大篆金文中的“乐舞”,为是研究学习。要人们学而知其乐。
4、道家主张“顺其自然”,认为法律(法和法律有不同;法好比物理,而法律则是人为)是对人类的束缚,要全部舍弃;法家则主张要用法律去惩治人,认为人类本性顽劣,要用权威去治天下。
5、无为,道家的核心概念之一。道家自然分“创造自然的自然”和“被自然所创造的自然”,前者比后者更高,是后者的否定,因为它用“人为”否定了“自然”。
但它也是同一个自然的“自否定”,因为“人为”、“创造”也是自然,而且更加是自然,所以它是自然的“本质”、也是真正的自然。道家的“自然”概念中的两个层次,即“无为”层次和“有为”层次。
只有自然无为的自然才是最自然的,因为只有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才是道家所提倡的道常无为法自然。
佛教中,凡各种条件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都叫有为法。本来就是这样,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叫无为法。真如、实相、法性、圆觉都是无为法。但无为对有为而说,如果执取“无为”,取相分别,又成“有为”了。
无为什么意思
“无为”一词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因为在《道德经》中没有对这个词的明确定义。
“无为”一词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而且限于篇幅,老子对很多问题没有展开论述。而且这个词如果用现代汉语习惯从字面理解的话容易产生歧义,所以“无为”一词自从出现后,对它的解释有很多,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解释清楚“无为”的意思,对真正理解《道德经》和老子的思想有重要的作用。虽然《道德经》版本较多,但是不管哪个版本,里面皆有“无为”一词,前后都有出现,而且频率较高,由此可见“无为”思想是贯穿于整部《道德经》的,也可见它在老子整体思想中的重要性。
另外,《庄子》、《列子》、《亢桑子》、《尹文子》等着作皆有关于“无为”的语句,但是其中也没有非常明确的关于“无为”的定义或论述。要理解“无为”的真正意思,必须认真研究《文子》中的这几段话。
首先,从反面加以澄清,来说明“无为”不是什么:
“自天子至于庶人,四体不勤,思虑不困,于事求赡者,未之有闻也。”老子说,古代自天子以至普通老百姓,都要具备勤劳的美德,如果四体不勤,思虑不疲,却想求得事情的圆满成功,这种事从未听过。并且列举了神农、尧、舜、禹等许多古代圣人是如何操劳奔波一心为民的例子。这都表明,一切成功与福利,皆来自勤劳所得,“无为”是离不开勤劳的。
这段话说明,“无为”绝对不是有人所说的“不作为”的意思。以“无为”就是“不作为”的误解作为论据,来批评老子思想消极,是站不住脚的。
关于“无为是什么意思”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368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
- 灼灼野花香,依依金柳黄
- 坠粉飘香,日日唤愁生
-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君知否,是山西将种,曾系诗盟
-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 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
- 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
-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