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卖炭翁》古诗带拼音(请问卖炭翁的全诗?)

《卖炭翁》古诗带拼音(请问卖炭翁的全诗?)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3-20    点击:  115 次


《卖炭翁》古诗带拼音

网上有关“《卖炭翁》古诗带拼音”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请问卖炭翁的全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卖炭翁》古诗带拼音如下:

mài tàn wēng,fá xīn shāo tàn nán shān zhōng。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mǎn miàn chén huī yān huǒ sè,liǎng bìn cāng cāng shí zhǐ hēi。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bàn pǐ hóng shā yì zhàng líng,xì xiàng niú tóu chōng tàn zhí。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

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

《卖炭翁》赏析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

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卖炭翁》

请问卖炭翁的全诗?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篇咏史长篇散文,原文如下:

九华山下采茶去,绿阴幽径踏遍。兔爷不怕人轻蹑,庙子衙前老翁卖炭。点茶夫子休看烦,黄茅翁来扫地稀。井边女郎红掌拨,炭引乌鸢出远媒。凿茶曲罢鞭何急,时见长者掇萝卜。

翻译:

我去九华山的下面采茶,踏过了幽深、荫翳的小路。害怕别人的兔子自由自在地跳跃着,庙前和衙前都有一个老翁卖炭。当我无聊时,我会和点茶的人聊天,或者看着金**的农夫带着茅草来清理地面。在井边,一个女孩用她的红色手掌捕捉嗷嗷叫的小鸟。勾起乌鸦,让它带着树枝去做个远程的媒介。新茶挖完后,我有时会遇到一个卖萝卜的老人。

历史背景: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于公元808年。

当时,唐朝正处于盛世,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然而,这一时期也存在着一些社会问题。例如,由于农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兴盛,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滥伐导致了一些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水土流枯者带失和山林减少等。

白居易在此背景下创作了《卖炭翁》,以此表现自己对没芦山林自然之美的热爱,呼吁人们关注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作品中,卖炭嫌清翁是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代表,他从事采炭工作,但却精心保护山林,避免破坏自然环境。

因此,这篇作品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一部分现实问题,以及白居易对此的深刻认识和思考。

《卖炭翁》全文及意思是什么?他的价值在哪里啊?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简析:

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一共五十首。这一组诗,绝大部分是唐宪宗元和四年(809)他担任左拾遗时作的。《卖炭翁》是这组诗当中的一首。它通过一个卖炭翁的不幸遭遇,揭露唐代“宫市”的罪恶,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所谓“宫市”,就是官吏强买人民的货物。

《卖炭翁》是通过卖炭翁这一人物形象来揭露社会现实的。它和《轻肥》、《买花》两诗以一批权责为描写题材的稍有不同。作者对这老翁的刻画,先写他的外貌,次写他的思想活动,再次就写他赶车的行动及其不幸的遭遇。不管是对外貌的描写,心理的刻画,或是环境的渲染,都颇见功夫。比如,“满面”二句,仅仅十四个字就把卖炭老翁的外貌特征勾画出来了,既体现了烧炭劳动的特点,又体现了人物的年龄、体质。“夜来”二句,写出了北方天寒地冻的景象,也体现了冰天雪地的赶车之苦。特别是对心理矛盾的刻画,更有其独到之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种不愿而又不能不愿的心理矛盾有力地反衬出卖炭翁生活的极端困苦。借助于这一矛盾来揭露封建社会生活本质,既深刻,又显得新鲜动人,不落旧套。至于诗的结尾,也有别于其他诗篇,作者没有在诗末发议论,而是在叙述事实中结束,让事实本身来说话,这就显得更含蓄,更发人深思。

杜甫 卖炭翁 翻译

卖炭翁

作者: 白居易

张卓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赦,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作品注释 (1)卖炭翁: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

(2)伐:砍伐。

薪:柴。

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

(3)苍苍:灰白色。

(4)得:得到。

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

(5)辗(niǎn):同“碾”,轧的意思。

辙:车轮辗出的痕迹。

(6)困:困倦,疲乏。

(7)市:集市。

(8)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骑(jì):骑马的人。

(9)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0)把:拿。

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11)回:调转。

叱:吆喝。

牵向北:唐代皇帝的宫殿在长安的北边,牵向北,指把炭车赶向皇宫。

(12)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多。

(13)驱将:赶着走。将,没有实在意义,助词。

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

(14)绡(xiāo):生丝。

绫: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

(15)系:挂。

直:同“值”,价值。[1]

有位卖炭的老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两位骑马的人轻快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穿黄衣服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钱。

[编辑本段]

作品赏析

句意讲解

《卖炭翁》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读者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衣服单薄本该盼望天气暖和,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寒冷的天气果然来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车,踏着冰冻的道路,去到长安市上卖炭。从终南山到长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什么,诗人没有告诉读者;但是读者可以看出他一定是满怀着希望,因为这一车炭直接关系着他今后的生活。诗句写到这里,拉近了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使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车炭究竟能不能卖掉,能不能卖上一个公道的价钱。可是诗人并没有马上告诉读者结果,他让卖炭翁歇下来,喘一口气,也让读者稍微平静一下,然后写道:“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来的人一个是穿黄衣的太监,一个是穿白衫的太监的爪牙。他们装模作样,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来采办货物,也不管卖炭翁同意不同意,赶上炭车往北就走。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赶车的又是宫里的太监,一个卖炭的老人肯定是没有什么办法去对付的。“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几千斤柴才烧得出,而这几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来;而为了把柴烧成炭,这孤苦的老人又要在尘灰里、在烟火旁边受多少熬煎。可是拿这一切却没有换到什么,“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连纱带绫合起来不过三丈,远远抵不上老人许多天的辛勤劳动,这些宫使不是在买东西,而是在赤裸裸地进行掠夺。他们夺走的不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足以激起读者的愤怒,并使读者担忧,老人仅凭这点报酬,难以捱过严寒的冬天。

艺术手法

《卖炭翁》的艺术性是很高的。诗人在开头八句里,先对卖炭翁做了一番总的介绍,介绍得那样亲切、自然,就像介绍诗人自己家里的人一样。“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然而深情的十四个字,就活生生地勾画出老人的外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同样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深刻地刻画了他的内心活动。这番介绍就好像一串**画面,从南山的远景开始,镜头平稳地拉近,然后就接连几个大特写:两鬓、十指、灰尘满面、衣衫褴褛,使人触目惊心。

这样介绍了以后,诗人就拣取卖炭翁的一次遭遇,来加以具体描写。白居易有意把他放在一个大雪天里,这雪,虽然使他的身体格外寒冷,但却点燃了他心头的希望;虽然增加了赶车的困难,但也给了他力量,使他一口气就赶到了目的地。这种描写十分富于戏剧性。卖炭翁满怀希望地赶到市上,却不急着马上把炭卖掉,而是停下来歇息。但是,他的内心并不像外表一样平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如同一场悲剧在发生以前的短暂的沉默,这两句诗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

接下去,诗人掉转笔锋,使故事急转直下,突然出现了两个宫使。白居易再次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写他们骑着马远远而来,样子很威风,衣着很神气,这与卖炭翁歇在泥中的样子,形成强烈的对照。卖炭翁还来不及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已经把车牵向北去了。写到这里,诗人不忍心再写下去了,他简短地交代了事情的结果。作者没有像《新乐府》中的其它诗那样出面来发表议论,但正是这简短的结尾,才更含蓄、更有力、更能发人深思。

现实意义

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派人去市场上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这首诗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着这首诗,读者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还能看到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2]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 《问刘十九》《买花》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作品注释 (1)卖炭翁: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

(2)伐:砍伐。

薪:柴。

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

(3)苍苍:灰白色。

(4)得:得到。

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

(5)辗(niǎn):同“碾”,轧的意思。

辙:车轮辗出的痕迹。

(6)困:困倦,疲乏。

(7)市:集市。

(8)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骑(jì):骑马的人。

(9)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0)把:拿。

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11)回:调转。

叱:吆喝。

牵向北:唐代皇帝的宫殿在长安的北边,牵向北,指把炭车赶向皇宫。

(12)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多。

(13)驱将:赶着走。将,没有实在意义,助词。

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

(14)绡(xiāo):生丝。

绫: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

(15)系:挂。

直:同“值”,价值。[1]

有位卖炭的老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两位骑马的人轻快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穿黄衣服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钱。

[编辑本段]

作品赏析

句意讲解

《卖炭翁》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读者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衣服单薄本该盼望天气暖和,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寒冷的天气果然来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车,踏着冰冻的道路,去到长安市上卖炭。从终南山到长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什么,诗人没有告诉读者;但是读者可以看出他一定是满怀着希望,因为这一车炭直接关系着他今后的生活。诗句写到这里,拉近了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使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车炭究竟能不能卖掉,能不能卖上一个公道的价钱。可是诗人并没有马上告诉读者结果,他让卖炭翁歇下来,喘一口气,也让读者稍微平静一下,然后写道:“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来的人一个是穿黄衣的太监,一个是穿白衫的太监的爪牙。他们装模作样,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来采办货物,也不管卖炭翁同意不同意,赶上炭车往北就走。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赶车的又是宫里的太监,一个卖炭的老人肯定是没有什么办法去对付的。“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几千斤柴才烧得出,而这几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来;而为了把柴烧成炭,这孤苦的老人又要在尘灰里、在烟火旁边受多少熬煎。可是拿这一切却没有换到什么,“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连纱带绫合起来不过三丈,远远抵不上老人许多天的辛勤劳动,这些宫使不是在买东西,而是在赤裸裸地进行掠夺。他们夺走的不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足以激起读者的愤怒,并使读者担忧,老人仅凭这点报酬,难以捱过严寒的冬天。

艺术手法

《卖炭翁》的艺术性是很高的。诗人在开头八句里,先对卖炭翁做了一番总的介绍,介绍得那样亲切、自然,就像介绍诗人自己家里的人一样。“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然而深情的十四个字,就活生生地勾画出老人的外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同样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深刻地刻画了他的内心活动。这番介绍就好像一串**画面,从南山的远景开始,镜头平稳地拉近,然后就接连几个大特写:两鬓、十指、灰尘满面、衣衫褴褛,使人触目惊心。

这样介绍了以后,诗人就拣取卖炭翁的一次遭遇,来加以具体描写。白居易有意把他放在一个大雪天里,这雪,虽然使他的身体格外寒冷,但却点燃了他心头的希望;虽然增加了赶车的困难,但也给了他力量,使他一口气就赶到了目的地。这种描写十分富于戏剧性。卖炭翁满怀希望地赶到市上,却不急着马上把炭卖掉,而是停下来歇息。但是,他的内心并不像外表一样平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如同一场悲剧在发生以前的短暂的沉默,这两句诗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

接下去,诗人掉转笔锋,使故事急转直下,突然出现了两个宫使。白居易再次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写他们骑着马远远而来,样子很威风,衣着很神气,这与卖炭翁歇在泥中的样子,形成强烈的对照。卖炭翁还来不及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已经把车牵向北去了。写到这里,诗人不忍心再写下去了,他简短地交代了事情的结果。作者没有像《新乐府》中的其它诗那样出面来发表议论,但正是这简短的结尾,才更含蓄、更有力、更能发人深思。

现实意义

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派人去市场上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这首诗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着这首诗,读者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还能看到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2]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 《问刘十九》《买花》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两上骑马的人轻快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穿黄衣服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钱。



卖炭翁 拼音版

卖炭翁拼音版正版如下:

卖炭翁,màitànwēng,伐薪烧炭南山中。fáxīnshāotànnánshānzhōng。

满面尘灰烟火色,mǎnmiànchénhuīyānhuǒsè,两鬓苍苍十指黑。liǎngbìncāngcāngshízhǐhēi。

卖炭得钱何所营?màitàndéqiánhésuǒyíng?身上衣裳口中食。shēnshàngyīshangkǒuzhōngshí

可怜身上衣正单,kěliánshēnshàngyīzhèngdān,心忧炭贱愿天寒。xīnyōutànjiànyuàntiānhán。

夜来城外一尺雪,yèláichéngwàiyìchǐxuě,晓驾炭车辗冰辙。xiǎojiàtànchēniǎnbīngzhé。

牛困人饥日已高,niúkùnrénjīrìyǐgāo,市南门外泥中歇。shìnánménwàinízhōngxiē。

翩翩两骑来是谁? piānpiānliǎngjìláishìshuí?黄衣使者白衫儿。huángyīshǐzhěbáishānér。

手把文书口称敕,shǒubǎwénshūkǒuchēngchì,回车叱牛牵向北。huíchēchìniúqiānxiàngběi。

一车炭,千余斤, yìchētàn,qiānyújīn,宫使驱将惜不得。gōngshǐqūjiāngxībúdé。

半匹红绡一丈绫,bànpǐhóngxiāoyízhànglíng,系向牛头充炭直。jìxiàngniútóuchōngtànzhí。

卖炭翁的拼音版

卖炭翁拼音版正版如下:

卖炭翁,màitànwēng,伐薪烧炭南山中。fáxīnshāotànnánshānzhōng。

满面尘灰烟火色,mǎnmiànchénhuīyānhuǒsè,两鬓苍苍十指黑。liǎngbìncāngcāngshízhǐhēi。

卖炭得钱何所营?màitàndéqiánhésuǒyíng?身上衣裳口中食。shēnshàngyīshangkǒuzhōngshí

可怜身上衣正单,kěliánshēnshàngyīzhèngdān,心忧炭贱愿天寒。xīnyōutànjiànyuàntiānhán。

夜来城外一尺雪,yèláichéngwàiyìchǐxuě,晓驾炭车辗冰辙。xiǎojiàtànchēniǎnbīngzhé。

牛困人饥日已高,niúkùnrénjīrìyǐgāo,市南门外泥中歇。shìnánménwàinízhōngxiē。

翩翩两骑来是谁? piānpiānliǎngjìláishìshuí?黄衣使者白衫儿。huángyīshǐzhěbáishānér。

手把文书口称敕,shǒubǎwénshūkǒuchēngchì,回车叱牛牵向北。huíchēchìniúqiānxiàngběi。

一车炭,千余斤, yìchētàn,qiānyújīn,宫使驱将惜不得。gōngshǐqūjiāngxībúdé。

半匹红绡一丈绫,bànpǐhóngxiāoyízhànglíng,系向牛头充炭直。jìxiàngniútóuchōngtànzhí。

《卖炭翁》全文以及注音、解词、翻译、选自?

《卖炭翁》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概述诗意画来源[1])

卖炭翁⑴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⑵。

满面尘灰烟火色⑶,两鬓苍苍十指黑⑷。

卖炭得钱何所营⑸?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⑹,心忧炭贱愿天寒⑺。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⑻。

牛困人饥日已高⑼,市南门外泥中歇⑽。

翩翩两骑来是谁⑾?黄衣使者白衫儿⑿。

手把文书口称敕⒀,回车叱牛牵向北⒁。

一车炭,千余斤⒂,宫使驱将惜不得⒃。

半匹红绡一丈绫⒄,系向牛头充炭直⒅。[2-3]

⑴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⑵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⑶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⑷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⑸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⑹可怜:使人怜悯。

⑺愿:希望。

⑻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⑼困:困倦,疲乏。

⑽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⑾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

⑿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⒀把:拿。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⒁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⒂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⒃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⒄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⒅系(j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3][4][5]

白话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4][6-7]

卖炭翁拼音 卖炭翁的原文

1、卖炭翁拼音:[mài tàn wēng]

2、卖炭翁的释义:诗篇名。唐代白居易作。写卖炭翁辛苦烧炭却被太监强行贱价收购的经过,揭露当时“宫市”的黑暗横暴,抨击统治者及其爪牙肆意掠夺的罪行。诗中人物心理刻画细致,善用比衬手法。

3、卖炭翁

苦宫市也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关于“《卖炭翁》古诗带拼音”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229.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