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寒食古诗翻译)
-
古诗《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
网上有关“古诗《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寒食古诗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古诗《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原文如下: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全文翻译:春天的长安城里没有一处不飞舞着落花。在寒食节这天,东风把皇宫中的柳丝吹得倾斜。寒食节本应禁火,但黄昏时皇宫中却传赐蜡烛燃火,那蜡烛的轻烟飘散在近幸大臣之家。
全文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摹出寒食节时皇城的蓬勃春景和皇室的雍容富贵,不仅是节日礼俗的真切再现,更是盛世欢歌的具体刻画。这样的诗作,当然颇合封建帝王的口味,难怪它受到皇帝的直接赞赏。
“春城无处不飞花”,出语精警,景象宏丽,浓墨渲染出长安寒食日花飞满天、一派迷蒙的动人春色。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诗人以此为出发点,先摄全景,为下面逐层深入的描写做好铺垫。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实际是将节令与宫廷、景物与皇恩联结为一体。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寒食”,直接点题,并且补明首句的季节背景。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是剪取了东风吹拂、御柳摇曳的镜头。寒食日有折柳插门的习俗,所以特别写到柳。诗人用清新疏朗的笔触,勾出皇城风拂御柳的淡雅画面,不着痕迹地烘托出皇家的富贵气象。
一、二句写白昼,三、四句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在寒食那天能得到皇室赏赐的火种,是当时的一种特殊礼遇,所以接受者都引以为荣。“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内侍奉旨传送烛火的动态,而且意味着按照次第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之森严。“轻烟散入五侯家”,与上句连贯而下,由“汉宫”进而演变成为“五侯家”的特写镜头,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轻烟散入”紧扣“传蜡烛”而来,并在字面上与“飞”“斜”照应,描绘出“五侯家”烛烟轻绕、袅袅飘散的迷人景象。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足以令人想见内侍代皇帝赐火而走马传烛、逐一送到“五侯家”的生动画面,至于“五侯家”如何感激浩荡皇恩,又如何烛照如昼、富丽堂皇,都在不写之中。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诗中以汉代唐,其实是唐代诗人的惯用手法,同时也已暗寓讽喻之情。
寒食古诗翻译
《寒食》全诗的意思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内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蜡烛的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hóng)创作的一首七绝。全诗内容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的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了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寒食节相关介绍
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节。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
寒食这首诗的翻译
寒食古诗翻译如下:
春天的长安城里没有一处不飞舞着落花。在寒食节这天,东风把皇宫中的柳丝吹得倾斜。
寒食节本应禁火,但黄昏时皇宫中却传赐蜡烛燃火,那蜡烛的轻烟飘散在近幸大臣之家。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寒食节虽然禁火,但得宠的官员却可以得到皇上特赐的烛火,家里轻烟缭绕。诗中充溢着对皇城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同时暗含委婉的讽谏。全诗重在描写景物,以白描手法写实,结构严谨,蕴含多重转折,用笔含蓄,寓意深远。
作者简介: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十三载(754)进士及第。宝应中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
大历后期,先后入汴宋、宣武节度使幕府为从事。建中初,德宗赏识其《寒食》诗,任驾部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送行赠别之作,善写离人旅途景色,发调警拔,节奏琅然,但乏情思,亦无深致。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寒食的古诗翻译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率先飘进五大侯爵的宫里。
《寒食》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寒食》是一首讽刺诗,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说明了当时朝廷的腐败,体现出了诗人对当时朝廷的忧心忡忡。
寒食的诗意是什么?
古诗《寒食》的翻译:
原文: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翻译: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点蜡烛的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全诗描写了寒食日清丽的景色,记述了皇家在这个节日中“传烛示恩”的例行故事,写景省净,言情委婉。《寒食》出自《全唐诗》第三卷,他的诗多流连风景和应酬赠别之作,词采富丽委婉,笔法轻巧娴熟,在当时诗名颇著,曾被贺裳称之为柔艳之祖。
《寒食》作品赏析: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外戚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该诗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两点:一是思绪绵密,结构严谨。诗作仅四句,但多有转折。从内容看,由写景物转入咏礼俗;从空间看,由皇城转入御苑,又由皇宫转入权贵门第。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寒食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其全诗翻译及注释如下:
一、白话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点蜡烛的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二、词语注释:
(1)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2)飞花:指柳絮。
(3)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4)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5)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寒食》的创作背景:
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
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
寒食①
韩翃
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导读
韩翃(hónɡ),字君平,南阳(今河南邓州市)人,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25)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着有《韩君平集》。
寒食节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清明节前两天。按风俗这一天须家家禁火,只能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这首诗以“寒食”为题材,从侧面揭露和讽刺了唐朝日趋腐败的社会现实,是作者的代表作。
原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②。
日暮汉宫传蜡烛③,轻烟散入五侯家④。
注释
①寒食:清明节前两天为寒食节。相传是为纪念春秋时被焚的晋人介之推(一作介子推)而形成的风俗。这一天禁火,只能吃冷食。②御柳:宫廷中的柳树。③“日暮”句:因为寒食禁火,但对受皇帝宠幸的人家,却特许赐以蜡烛。汉宫:这里借指唐王朝。④五侯:泛指天子近幸之臣。《汉书·元后传》以王谭、王商兄弟五人同日封侯为“五侯”。《后汉书·宦者传》以桓帝时宦官单超、徐璜等五人同日封侯为“五侯”。
译诗
春天的长安城姹紫嫣红处处飞着落花,
寒食节里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柳树枝杈。
傍晚时分皇宫中忙着传出御赐的蜡烛,
轻轻烟雾飘入被君王宠幸的贵族人家。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长安城寒食节时的情景。
诗的首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即为绝妙之笔,生动展现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造语新颖,富于美感,不但写出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春景,而且点出了暮春季节的特点。这里不说“处处”飞花,而说“无处不飞花”,以双重否定句式表示肯定和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第一句写了长安的景致后,第二句转入专写皇城的景色。春风轻拂,柳枝摇摆,风光无限。后两句叙事,用长镜头式的写法描写皇帝传赐薪火,享有特权的王公、宠臣破例用火、点烛的景象。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似乎是在写寒食节那天长安城的景象,但仔细一读,便会发现这景象白天和日暮是有所不同的。从白天看,确实是满城春色,而晚上却大不相同:“轻烟散入五侯家”并不是“春城处处”如此,只有“五侯”之家才可见轻烟袅袅。它以明杨暗柳的写法讽刺了封建皇帝对上层贵族和近臣的偏宠,揭露了上层贵族享有特权、社会不公的现象,这正是此诗具有的思想价值。
寒食古诗原文及翻译视频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词语解释:
春城:春天的长安城。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
1、寒食:清明前一日谓之寒食,即禁烟节,汉制此日宫中钻新火燃烛以散予贵戚之臣。
2、御柳:御苑之柳,旧俗每于寒食折柳插门。
3、蜡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4、五侯:汉成帝时,封他的舅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他们被人们称为五侯。
5、斜:音“霞”。
译文: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
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率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赏析: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
寒食节那天,韩翃在长安街头漫游,被眼前的暮春景色迷住了,一直到暮色降临。晚上,皇宫里闪出一团团烛光,一片亮亮堂堂。而宫外却是一片漆黑,埋在深深的暮色里。韩翃感慨万分,想到杨贵妃和她的哥哥,倚仗皇帝的恩宠,作威作福,提笔写下《寒食》。
这首诗写了寒食节京城里的融融春意,并讽刺了皇帝的偏宠。全诗含蓄自然,富有情韵。
寒食古诗注释
《寒食》古诗注释如下:
1、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2、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3、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4、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5、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原文:
唐·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寒食》赏析
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寒食节虽然禁火,但得宠的官员却可以得到皇上特赐的烛火,家里轻烟缭绕。
诗中充溢着对皇城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同时暗含委婉的讽谏。全诗重在描写景物,以白描手法写实,结构严谨,蕴含多重转折,用笔含蓄,寓意深远。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寒食
关于“古诗《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321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 感皇恩(寿赵总管)
- 临江仙(送鄞令李易初)
- 沁园春(过天下第一江山呈何守)
- 【双调】卖花声
- 阮郎归(送别有感,因咏莺作)
- 浣溪沙(玄真子有渔父词,为添作)
- 一轮明月满乾坤(十里长亭无客走)
- 夜下征虏亭
- 点绛唇(新月娟娟)
- 齐天乐(白酒自酌有感)
热门名句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莫道蓝桥路远,行云中隔幽坊
-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