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田园杂兴其七的原诗(田园诗,教育诗 ——《夏日田园杂兴》赏析)
-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的原诗
网上有关“夏日田园杂兴其七的原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田园诗,教育诗 ——《夏日田园杂兴》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原诗: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宋代: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译文: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3、注释:
耘田: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未解:不懂。供:从事,参加。傍:靠近。
4、诗意:
清晨,天刚亮,就要下田耕种了,晚上回到家里,还要对着灯火搓麻线。村庄里的人们各自安居乐业,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那些尚未成年的孩子们,既不会耕田,又不会织布,却也不闲着。他们就呆在桑树的树荫下面,跟着父辈兄长们学习种瓜。
这首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
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
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创作背景:
作者范成大为南宋名臣,曾出任礼部尚书、参知政事(宰相),辞官还乡(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石湖)后,范成大在家乡度过了长达十年较为闲适优裕的晚年生活,并写下了我国田园诗的旷世名作《四时田园杂兴60首》。
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了这组田园诗集,以上是其中一首。全诗从生活的细节出发,描写了农村中村民的日常生活,却生动地表现了农村儿童们的天真活泼,和村民生活的安逸。字里行间都带着欣赏和赞叹的语调,表现了农村男女热爱劳动、辛勤耕作的美德,以及作者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四时田园杂兴
田园诗,教育诗 ——《夏日田园杂兴》赏析
昼出耘田夜绩麻的耘田相关的农具是:锄头
耘田的意思是除草,除草所用的农具就是锄头。
昼出耘田夜绩麻。出处《夏日田园杂兴》夏日田园杂兴
作者:范成大?(宋)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的大意是: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微的描绘,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前两句写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后两句生动地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景,流露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诗中描写的儿童形象,天真纯朴,令人喜爱。
全诗有概述,有特写,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乡村男女老少参加劳动的情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田园诗,教育诗
——《夏日田园杂兴》赏析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一、诗意
《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六十一岁在石湖养病时写的一组田园诗,此诗选自“夏日”一组。这首诗描写农村男女老幼从白天到晚上,参加劳动生产的繁忙景象。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四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这些幼小的孩子,虽然“未解供耕织”,但他们都模仿大人们的劳动姿态,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这一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懂事体贴和天真情趣。
二、回忆
我读起这首诗时,总会勾起很多小时候的回忆。那时,家在农村,每天耳濡目染的也是很多农业劳动方面的事情。每天早出晚归,最能体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就是那时的农民了。早上,,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村里的公鸡还在喔喔地唱歌,就有很多勤快的农人起床劳动了。多数是应着农时在田里辛勤地劳作:春天播种,夏季除草,秋天收获。对于我来说,记忆最深刻的也是夏天。大人们总是很早就下田劳动,往往我睡一觉醒来,大人已经从田里回来了。白天,劳累了一天以后,吃过晚饭,很多人会出来乘凉,院子里、大树下,总是坐满了人,聊天,说话。而这时,勤快的人们手里也不会闲着,记得当时很多人手里在编辫子?——一种用麦秆编织的东西,到一定长度后可以卖钱。耳濡目染,农村的孩子们也会很多农活,我们很多小孩子,男孩跟着大人下田除草,女孩就跟着做饭,反正也不闲着。虽然干的活计不一样,可那种忙碌、欢乐、融洽的情景是多么相似啊!
三、也谈潜移默化
人们都说教育是在生活中进行的,还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读罢这首诗,更体会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辛勤的父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每天忙忙碌碌,为家庭操劳着。这种勤劳的品质,已经在不经意间感染了孩子,不用说“你去学什么,你去做什么”,孩子们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那自己在桑树阴下种瓜种的小孩子,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我忽然觉得,这首诗不光是一首田园诗,也是一首蕴含着深刻教育思想的教育诗。
2019.4.7
夏日田园杂兴的千古名句
名句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朝代:宋代
作者:范成大
原文: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注释
耘田: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四时田园杂兴中的童孙与清平乐村居中的哪个儿子最相似?为什么
1、简述:
跟《清平乐·村居》中的小儿子最相似,因为《四时田园杂兴》中的“童孙”还不懂得“供耕织”,所以只是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而《清平乐·村居》中的大儿子和中儿已经知道帮父母分忧,一个锄草,一个织鸡笼,已经懂得“耕织”,只有小儿子太小,躺在溪头剥莲蓬。
2、原诗: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翻译: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4、原词: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5、翻译: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关于“夏日田园杂兴其七的原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3774.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
-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 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