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寄李儋元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寄李儋元锡赏析)

寄李儋元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寄李儋元锡赏析)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05    点击:  332 次


寄李儋元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网上有关“寄李儋元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寄李儋元锡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寄李儋元锡》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投赠诗。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恩田里,邑有流亡愧俸践。?

闻道欲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开首二句即景生情,花开花落,引起对茫茫世事的感叹。接着直抒情怀,写因多病而想辞官归田,反映内心的矛盾。“邑有流亡愧俸钱”,不仅是仁人叹未能尽责,也流露进退两难的苦闷。结尾道出寄诗的用意,是极需友情的慰勉,因而望月相思,盼其访,正合投赠诗的风韵。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感怀时事(对山河不再、百姓流离失所的感慨)、思念友人的情怀。

寄李儋元锡赏析

1、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出自唐代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释义:

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只有黯然的春愁让我孤枕难眠。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与我相见,我到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

2、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出自唐代马戴的《灞上秋居》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释义:

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空园里白露频频地下滴,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

3、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释义:

这愁绪什么时候才是尽头?滴落在空空台阶上的细雨终于止住,夜晚如此清冷,正是适宜葬花的天气。你离我而去已整整三年,纵然是一场大梦,也早就应该醒来了。你一定是觉得人间没有趣味吧,不如泥土深处的黄泉,虽冷冷清清,但它能埋葬所有的愁怨。

你倒是去了那清净之地,而我们生生世世不离不弃的约定,就这样被你抛弃。如果可以寄书信到黄泉该多好,好让我知道你这些年过得怎样,是谁在身旁照顾你。夜深了,我仍然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不忍听他们的续弦之议。

让我们来生再结为知己吧,就怕真的有来生,我们两个仍然无法长相厮守。而今,我的泪水已经流尽,纸钱烧成灰,飘忽不定。

4、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出自金朝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释义:

天啊!请问世间的各位,爱情究竟是什么,竟会令这两只飞雁以生死来相对待?南飞北归遥远的路程都比翼双飞,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旧恩爱相依为命。比翼双飞虽然快乐,但离别才真的是楚痛难受。到此刻,方知这痴情的双雁竟比人间痴情儿女更加痴情!

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真情的雁儿心里应该知道,此去万里,形孤影单,前程渺渺路漫漫,每年寒暑,飞万里越千山,晨风暮雪,失去一生的至爱,形单影只,即使苟且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汉武帝巡幸游乐的地方,每当武帝出巡,总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何等热闹,而今却是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武帝已死,招魂也无济于事。女山神因之枉自悲啼,而死者却不会再归来了!

双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莺儿燕子一般,死后化为一抔尘土。将会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狂歌纵酒,寻访雁丘坟故地,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

5、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宋代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 一作:双来去 离恨苦 一作:离别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释义:

栏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好似默默饮泣。罗幕闲垂,空气微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秋风劲吹,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思念的人究竟在何处。

此诗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之后的思念。开首二句即景生情,花开花落,引起对茫茫世事的感叹。接着直抒情怀,写因多病而想辞官归田,反映内心的矛盾。“邑有流亡愧俸钱”,不仅是仁人自叹未能尽责,也流露进退两难的苦闷。结尾道出寄诗的用意,是极需友情的慰勉,渴望和友人畅叙。全诗起于分别,终于相约,体现了朋友间的深挚友谊,感情细腻动人,同时章法严密,对仗工整,用语婉转,堪为七律名篇。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

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_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

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

尾联则是说他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觉得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这种评论并不切实。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颔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融。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

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此诗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着名的诗人韦应物所作,此诗是作者在滁州上任时所作,内容叙述了与友人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

正文:

寄李儋元锡

作者: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寄李儋元锡 翻译:

去年花开的时候与你分别,今日花开的时候已是一年。

世事变幻心茫茫难以意料,心情愁苦意昏昏春日独眠。

一身全是病想念故里田园,邑有灾民惭愧领朝廷俸钱。

听说你今年还要来看望我,我天天上西楼盼望你早还。

寄李儋元锡 字词解释:

⑴李儋(dān)元锡:李儋,曾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密友;元锡,字君贶,为作者在长安鄠县时旧友。

⑵春愁: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黯黯:低沉暗淡。一作忽忽。

⑶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

⑷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

⑸问讯:探望。

寄李儋元锡 背景:

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大约作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春天。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李儋、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以答。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这就是此诗的政治背景。

寄李儋元锡 赏析:

韦应物这首诗叙述了与友人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这种评论并不切实。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颔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融。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后世评价:

《巩溪诗话》:节苏州《赠李儋》云: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郡中燕集》云: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祖,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

《韦孟全集》:简淡之怀,百世犹为兴慨。

《瀛奎律髓》:朱文公盛称此诗五、六好,以唐人仕宦多夸美州宅风土。此独谓身多疾病、邑有流亡,贤矣。

《唐音癸签》:韦左司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仁者之言也。刘辰翁谓其居官自愧,闵闵有恤人之心,正味此两语得之。若高常侍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亦似厌作官者,但语微带傲,未必真有退心如左司之一向淡耳。

作者资料:

(737~792) 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世族,自天宝十年(751)至天宝末年,入宫为三卫郎。安史之乱后,玄宗奔蜀,他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大历十三年(778)任鄂县令。建中年间出任滁州刺史。贞元元年(785)改江州刺史。贞元四年入朝为左司郎中。次年出为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寄居苏州永定寺。世称韦左司、韦苏州。韦应物青年时代侍卫玄宗,生活不拘小节,豪横放荡。中年后久历州县地方官吏,目睹百姓疾苦和社会时弊,思想渐趋成熟,成为一个清廉的地方长官。他的诗歌在唐代已有胜誉,白居易《与元 九书》云: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如《采玉行》、《夏冰歌》、 《杂体五首》等诗,揭露王侯贵族的享乐生活,反映采玉、采冰人和寒女的疾苦,可以说是元、白新乐府的新声。然而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其山水田园诗,后世将其归入山水田园诗派。其代表作如《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赋得暮雨送李胄》、《游开元精舍》等,写景优美自然,于平淡之中道出人所不易表达的感受。其山水诗中亦不乏雄豪的气势,如《西寒山》的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荡,则充分显示了大家手笔和才华,非一般田园诗人所能比。韦应物的诗歌 创作成就最高的是五言古体诗,其风格冲淡闲远,语言流畅简洁,在当时及对后世均有较大影响。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

关注公众微信号:miyu_88,精彩内容无限推送!

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里的“今日花开又一年”到底是“又”还是“已”?

“已”

寄李儋元锡①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②。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③。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④。

注释

[注释]

①李儋(dān):字元锡、武威(今属甘肃)人,曾任殿中侍御史。

②黯黯:低沉暗淡。

③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

④问讯:探望。“闻道”两句说,听说你们想来探望我,我渴望你们来,在州城西楼盼望,已经有几个月了。

赏析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感怀时事,思念友人的情怀。开头意在说明花落花开,别来不觉又是一年。中间四句触景生情,写一年来的感受。世事渺茫难料,因而愁绪满怀;从自身来讲,既多病而思归,又为没有能做好父母官而自愧。最后两句表示渴望和友人畅叙。全诗章法严密,对仗工整,用语婉转,为七律中名篇。

韦应物古诗《寄李儋元锡》原文及译文鉴赏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作者简介

韦应物 (公元737 - 约792),人称韦江州或韦苏州,唐代大历时期大诗人。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而着名,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有《韦苏州集》。

字句浅释

解题:李儋(dan),字元锡,是作者的好朋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作者分别后,曾托人问侯。次年春,作者写了这首深受后人赞美的诗答赠他。花里:指百花开放的春天里。茫茫:模糊不清。黯黯:心神沮丧的样子。思田里:想要辞官归田。邑:古代称城市或县,这里指作者(当时任滁州刺史)管辖的地方。流亡:因为贫穷而逃亡在外。俸钱:即俸禄,就是官吏的薪水。

全诗串讲

去年你我花里相逢又相别,今天花儿再开时又是一年。

时局一片迷茫让人难预料,春天里心神沮丧愁闷难眠。

一身的疾病本想辞官归田,百姓贫穷逃亡我愧对俸钱。

听说你打算来这里叙寒暖,期盼中见西楼月儿几回圆。

言外之意

作者任滁州刺史的一年里,直接从与人民的接触中了解到国弱民穷、军阀横行的时局,深自忧虑。当年冬天就发生朱泚叛乱称帝的事,唐德宗出逃。作者派人北上打听消息,到写此诗时还没有回音,可想心中焦虑之情,因此有“世事茫茫”的感觉和“难自料”的担心,以至造成“春愁黯黯独成眠”的忧郁和沮丧情绪。身 多疾病、有志难展,本来该辞官归隐,但自己治下还有百姓因贫穷而逃亡,内心深感惭愧和自责,因此不能一走了之。在此进退两难、内心矛盾的苦闷中,自然盼望 朋友早日来临,以便一叙衷肠,从友情中得到一些安慰和勉励。

后人推重此诗,主要是诗中坦然表露了一个清廉正直官吏的思想矛盾和苦闷心情: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真实感人。其中“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到宋代备受赞扬,范仲淹称为“仁者之言”,朱熹赞为“圣矣”,颇为推崇。其实,作者只是按照自己一贯的作法,把自己的内心真实的呈现于读者面前。

关于“寄李儋元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4048.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