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陵野老的意思(“少陵诗,摩诘画,右军帖”中少陵、摩诘、右军分别指谁)
-
少陵野老的意思
网上有关“少陵野老的意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少陵诗,摩诘画,右军帖”中少陵、摩诘、右军分别指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译文:
杜甫字子美,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和颂(两种文体),于是就自己大力赞扬自己,并且说:“臣的先祖恕、预以来,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十一代,等到(祖父)审言时,凭文章显扬于中宗时。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然而衣不蔽体,常常靠人接济生活,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如果让臣继承先祖的旧业,改变地位低下的长时间的屈辱,那么臣的著述,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极为含蕴深刻、感情抑扬,切合时宜、文思敏捷,可以企望赶得上扬雄、枚皋。有这样的臣子,陛下怎能忍心舍弃呢?”
适逢安禄山叛乱,杜甫避乱奔走于泾、渭等三江流域。唐肃宗即位,杜甫疲困衰弱想要从鄜州投奔皇帝临时的临时驻地。(中途)被寇贼捉住。后来杜甫逃了出来,逃往凤翔拜谒唐肃宗,被授右拾遗的官职。杜甫和房琬是平民之交,房琬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延兰(牵累),被罢黜了宰相职务。杜甫上疏说:“罪行小,不应该罢免大臣。”唐肃宗大怒,召见三司来质问。宰相张镐说:“如果让杜甫抵罪,这是在断绝言路。”唐肃宗(怒气)才缓解。杜甫谢罪说“琬,是宰相的儿子,年轻时就建立有远大理想要成为纯儒,有大臣的体器。时人认为房琬有三公之才。陛下果然委以宰相一职。我看他深切地为陛下担忧,形色中显出大义,可是他的性情有些傲慢。我感叹他功名没成,志气被挫败,非分地希望陛下您弃小错取大德,所以冒着死罪称述,我直言激怒、违背了圣意。陛下赦免了最当白死的我,又赐我还乡,这是天下的大幸,不仅我独自蒙受圣恩。”可是皇帝从此很少罢免和录用了。
当时,杜甫所在的地方到处是盗寇抢掠,而杜甫家眷寓居于鄜州,生活终年艰难贫穷,小儿子甚至被饿死。于是杜甫亲自前往鄜州探视。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见严武,有时竟不穿衣服,而性格褊狭放诞,曾经酒醉登上严武床,瞪着眼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恨杜甫。有一天想要杀杜甫,将出去的时候,帽子被帘子的钩钩住好几次,左右的人(把这件事)告诉严武的母亲,严武的母亲跑去相救严武才作罢。严武死后,崔旰等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后来向南去,客居耒阳,一天大醉后死去,时年五十九。
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做诗歌,感伤世事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人们爱他的忠义。
“少陵诗,摩诘画,右军帖”中少陵、摩诘、右军分别指谁
少陵野老是杜甫的自号。少陵是指汉宣帝的许皇后之陵园,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杜陵东南。而野老是指杜甫自己,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城市的厌倦。这个自号也体现了杜甫的自由和不受拘束的性格。
一、杜甫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杜甫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早年曾在洛阳、长安等地游历,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加剧,杜甫的生活和思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深刻感受到了社会的苦难和人民的疾苦,这些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杜甫诗歌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1、思想深刻,哲理性强
杜甫的诗歌不仅描写了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更深入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往往能够引起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他的《登高》一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艰辛的深刻感悟。
2、观察细致,描绘生动
杜甫的诗歌创作有着极强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和场景,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他的《春望》一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感慨。
3、风格沉郁,意境深远
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意境深远。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对比和反衬来突出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疾苦。
例如,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杜甫诗歌的影响与价值
1、价值
杜甫的诗歌在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在思想、文化、历史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2、影响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这种关注和思考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他的诗歌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唐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
王维,字摩诘 ,号摩诘居士,人称诗佛;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人称“书圣”,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也被称为“王右军”、“王会稽”。
为什么杜甫号少陵野老
因杜甫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野老是指自己年龄大了却一事无成,孤苦无依。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扩展资料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少陵野老"是谁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少陵野老指的是哪位诗人
少陵野老指的是杜甫。
杜甫自称少陵,少陵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地名,就在陕西省省会西安市,也就是唐朝国都长安,源于作为杜甫代表作之一的《哀江头》,这是一首感慨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的诗。从此诗之后,“少陵野老”或“杜少陵”就成为杜甫最知名的别称之一。
人物特点
杜甫活着的时候,一直仕途不顺。至于他写的那些诗,在他活着的时候也没人欣赏。直到杜甫死后,杜甫的后人将杜甫的诗整理成诗集,拿给了另一位大诗人元稹。元稹读了杜甫的诗之后,对杜甫的诗大为赞赏。
因为元稹官位很高,后来还曾做过宰相,所以元稹推崇杜甫的诗,这才让杜甫的诗逐渐流传开来。再加上后来历代诗人,都意识到杜甫诗的价值,对杜甫的诗倍加推崇,这才让杜甫的位置越来越高,逐渐被尊为“诗圣”。
关于“少陵野老的意思”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4188.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 送客自伤身易老,不知何处待先生
- 重阳佳节意休休,与客携壶共上楼
-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