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荀子》卷7仲尼篇诗解1霸者依术管仲成之(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的意思)

《荀子》卷7仲尼篇诗解1霸者依术管仲成之(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的意思)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3-22    点击:  465 次


《荀子》卷7仲尼篇诗解1霸者依术管仲成之

网上有关“《荀子》卷7仲尼篇诗解1霸者依术管仲成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的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荀子》卷7仲尼篇诗解1霸者依术管仲成之

题文诗:

仲尼之门,五尺竖子,羞称五霸.诚可羞称.

五霸之盛,齐桓前事,杀兄争国;内姑姊妹,

不嫁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侈,以齐之分,

奉之 不足;外事诈邾,袭莒并国;其事行也,

险污*汏,曷足称乎,大君子门.若是不亡,

乃霸者何?齐桓公有,天下大节,见管仲能,

倓然托国,天下大智.安忘其怒,出忘其雠,

立为仲父,天下大决,贵戚莫妒;与高国位,

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书社三百,富人莫拒;

贵贱长少,秩秩然焉,皆从桓公,而贵敬之.

诸侯者有,一节如是,莫之能亡;兼此数节,

桓公尽有,又何可亡.其霸宜哉,定数非幸.

数者术也,术者小义,霸者依术,术者靠策,

出谋划策,贤能管仲,用之成之,义小非久.

原文 

“仲尼之门<1>,五尺之竖子<2>,言羞称乎五伯<3>。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齐桓<4>、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5>;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汏<6>,以齐之分<7>奉之而不足;外事则诈邾、袭莒<8>,并国三十五<9>。其事行也,若是其险污*汏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 ”

〔注释〕<1>《集解》“门”下有“人”字,据《文选·陈情事表》“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注引文删。 <2>尺:战国时一尺合今?0.231?米。 <3>五伯:即五霸,指春秋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公﹑秦缪公。但又称“三代五伯”,指夏昆吾,殷大彭﹑豕韦﹑周齐桓公﹑晋文公。见《庄子.大宗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成玄英疏:“五伯者,昆吾为夏伯,大彭﹑豕韦为殷伯,齐桓﹑晋文为周伯,合为五伯。” <4>齐桓:齐桓公,姜姓,名小白,齐国国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他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5>则:表示对比的连词。杀兄而争国:公元前?686?年,齐将乱,管仲、召忽奉公子纠出奔鲁国,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出奔莒国,齐襄公被杀。次年,小白先入齐国立为桓公,大败鲁军,并命令鲁国杀死哥哥公子纠。 <6>般[pán?音盘]:大乐。?汏[tài?音太]:同“太”“泰”“汰”,过分,骄奢。<7>分,一半 <8>邾[zhū?音朱]:古国名,即“邹”,在今山东邹县一带。莒[jǔ?音举]: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一带。 袭莒:指桓公与管仲谋伐莒国之事,见《管子·小问》、《吕氏春秋·重言》、《韩诗外传》卷四。 <9>并国三十五:据《春秋》、《左传》、《公羊传》,齐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灭谭,五年<公元前?681?年>灭遂,四十三年<公元前?643?年>灭项,共侵伐他国二十余次,其余不详。这“三十五”当为虚数,非实指。《韩非子·有度》说“齐桓公并国三十”。

〔译文〕

“仲尼的门下,五尺高的童子,说起话来都以称道五霸为羞耻。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是的,因为那五霸的确不值得称道。齐桓公,是五霸中最负盛名的,但拿他过去的事情来说,便是杀了他的哥哥来争夺国家的政权;拿他在家庭内部的行为来说,姑姑、姐姐、妹妹中没出嫁的有七个,在宫门之内,他纵情作乐、奢侈放纵,用齐国税收的一半供养他还不够;拿对外事务来说,他欺骗邾国、袭击莒国,吞并国家三十五个。他的所作所为像这样的险恶肮脏、放荡奢侈,他怎么能够在伟大的孔圣人门下得到称道呢?”原文

“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于乎<1>!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2>,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雠<3>,遂立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4>,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5>;与之书社三百<6>,而富人莫之敢距也<7>;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数也。”

〔注释〕<1>於[wū?音乌>乎:同“呜呼”。 <2>倓[tàn?音淡]然:形容安然不疑。 管仲:名夷吾,字仲,是春秋初期具有法家思想的政治家,他开始侍奉公子纠出奔鲁国,公子纠争位失败被杀后,他由鲍叔牙推荐当了齐桓公的相,他辅助桓公成就了霸业,桓公尊他为“仲父”。 <3>忘其雠: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杀后,小白(齐桓公)于次年自莒回国,鲁国也派兵送公子纠回国争位,并派管仲带兵去拦击小白,管仲射中小白的带钩,小白假装死去而逃脱回国,但小白立为桓公后不记此仇,仍任用管仲为相。 <4>高、国:高氏、国氏,是齐国两大贵族,世代都是齐国的上卿,地位十分尊贵。 <5>本朝:朝廷。朝廷是立国之本,故称“本朝”。 <6>书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个里,每个里分别立社。把社内人口登录在簿册上,称为书社,因而“书社”指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与土地。 <7>距:通“拒”。

〔译文〕“像这样却没灭亡,竟然还称霸,为什么呢?”答道:“哎呀!那齐桓公掌握了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谁还能灭掉他呢?他坚定不疑地预见到管仲的才能完全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这是天下最大的明智。安定后忘掉了自己危急时的愤怒,逃出险境后就忘掉了自己对管仲的仇恨,最终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是天下最大的决断。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而国君的内外亲族没有人敢嫉妒他;给他高氏、国氏那样的尊贵地位,而朝廷上的大臣没有谁敢怨恨他;给他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和土地三百社,而富人没有谁敢与他为敌;高贵的、卑贱的、年长的、年轻的,都秩序井然地,没有谁不顺从桓公去尊敬他;这些都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诸侯只要掌握了像这样的一个关键,就没有人能灭掉他;桓公全部掌握了这几个关键,又怎么可能被灭掉呢?他称霸诸侯,是理所当然的啊!并不是侥幸,而自有其必然性。”

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的意思

Abercrombie&Fitch(阿贝克隆比 & 费奇)

旗下有Abercrombie&Fitch,abercrombie,HOLLISTER,RUEHL,Ezra Fitch五个品牌。 Abercrombie & Fitch1892年创立于美国纽约,至今已是美国本土的百年老牌 了,是美国美国休闲第一大牌,是当今年轻人最青睐的品牌,是美国大学生最 IN的品牌之一。

Abercrombie Fitch透过合身的版型线条,让休闲气味能与时髦、性感结为一体。Abercrombie Fitch走的是美国南加州风格。有很深的西部烙印。 Abercrombie Fitch的产品在100元人民币到2000元人民币不等,体恤 剪裁很好,能体现线条,牛仔裤很有西部颓废的感觉。Abercrombie Fitch在国际上属于大众品牌,但是品牌倡导的是(奢华休闲)。

由于Abercrombie Fitch很火,亚洲至尽没有Abercrombie Fitch的代理,中国也没有专卖,只能通过邮购和携带的方式弄到Abercrombie Fitch。

有人知道这种是什么鞋子吗?鞋底和鞋面是一体的橡胶,鞋上面材料有很多种,这种靴子,有谁知道叫什么吗?

“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意思是:如果主人是一位有品德的君子,那么登门拜访的客人和他所交往的朋友也会是有修养的君子。君子: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出自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该有抚琴之客了。”

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能招致君子,启迪我们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要本身正直,自然就会吸引同样正直的人。

它叫Duck Boots鸭掌靴!其实它就是加拿大人用来捕猎时穿的实用经典Outdoor户外靴。以防水橡胶为底,内有气垫夹层,非常耐磨且超级温暖舒适的踏雪靴。 广东宝元鞋业有生产过这种风格的鞋型。



《荀子》卷9王制篇诗解3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卷9王制篇诗解3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题文诗: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莫若静之;庶人骇政,

主不安位,莫若惠之选贤任良,举拔笃敬,

兴倡孝悌,收孤补贫,庶人安政,君主安位

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故君人者,欲安莫若,平政爱民;欲荣莫若,

隆礼敬士;欲立功名,尚贤使能,君主大节

三节者当,余莫不当;三节不当,余虽曲当,

犹将无益孔子有曰:大节是也,小节是也,

上君者也;大节是也,小节也者,有出有入,

中君者也;大节非也,小节虽是,无观其余

成侯嗣公,聚敛计数,未及取民;子产取民,

未及为政;管仲为政,未及修礼修礼者王,

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王者富民,

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士大夫,亡国富筐,

实其府库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

夫是之谓,上溢下漏,入不可守,出不可战,

倾覆灭亡,可立而待我聚之亡,敌得之强

聚敛财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明君不蹈

原文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1〕,收孤寡〔2〕,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注解 〔1〕弟(tì):同"悌"。〔2〕孤寡: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夫者谓之寡。

译文

驾车的马受惊狂奔,那么君子就不能稳坐车上;百姓被苛政惊扰,那么君子就不能稳坐江山。驾车的马受惊,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安静下来;百姓被苛政惊扰,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们恩惠。选用贤良之人,提拔忠厚恭谨之人,提倡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收养孤儿寡妇,资助贫穷的人,像这样,百姓就服从统治了。百姓服从统治,然后君子的统治地位才能稳固。古书上说:"君王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浮起船,也能掀翻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

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三节者当,则其余莫不当矣;三节者不当,则其余虽曲当,犹将无益也。孔子曰:"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大节是也,小节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节非也,小节虽是也,吾无观其余矣"。

译文 所以统治人民的君主,要想安定,就没有比公平执政、爱护人民更好的了,要想显荣,就没有比尊崇礼义、敬重士人更好的了,要想建立功名,就没有比推崇贤良、任用能人更好的了。这些是当君主的关键。这三个关键都做得恰当,那么其余的就没有什么不当了。这三个关键做得不恰当,那么其余的即使处处恰当也于事无补。孔子说:"大的方面对。小的方面也对,这是上等的君主;大的方面对,小的方面有些出入,这是中等的君主;大的方面错了,小的方面即使对,我不必再看其余的也知道这是下等的君主了"。

原文

成侯、嗣公〔1〕,聚敛计数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产〔2〕,取民者也,未及为政也;管仲〔3〕,为政者也,未及修礼也。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故我聚之以亡,敌得之以强。聚敛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

注解 〔1〕成侯:战国时卫国国君,名遨(或作不逝),公元前361—前333年在位。嗣公:即卫嗣君(秦贬其号曰"君"),卫国国君,卫成侯之孙,公元前324—前283年在位。〔2〕子产:姓公孙,名侨,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公元前554年为卿,公元前543年执政,在郑国实行改革,并推行法治。〔3〕管仲:春秋时齐国政治家,曾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其主要言论和思想保留在《国语·齐语》和《管子》一书中。

译文 卫成侯、卫嗣公,是搜刮民财、工于算计的国君,没能做到取得民心;子产,是取得民心的人,却没能做到刑赏治国;管仲,是做到了刑赏治国的人,但没能做到推行礼义。做到礼义的能成就帝王之业,善于刑赏治国的能使国家强大,可以取得民心的能使国家安定,搜刮民财的会使国家灭亡。称王天下的君主使民众富足,称霸诸侯的君主使武士富足,勉强维持的国家使大夫富足,亡国的君主只装满了自己的筐子、箱子和朝廷的仓库。自己的筐子、箱子和仓库塞满了,而百姓则陷入贫困,这叫做上面满溢而下面漏空。这样的国家,内不能防守,外不能出战,那么它的灭亡将立刻到来。自己搜刮民财以致灭亡,敌人得到这些财物反而富强。搜刮民财,实是招致侵略、养肥敌人、灭亡本国、危害自身的道路,所以贤明的君主是不走这条路的。

《荀子》卷7仲尼篇诗解1霸者依术管仲成之

《荀子》卷7仲尼篇诗解1霸者依术管仲成之

题文诗:

仲尼之门,五尺竖子,羞称五霸诚可羞称

五霸之盛,齐桓前事,杀兄争国;内姑姊妹,

不嫁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侈,以齐之分,

奉之 不足;外事诈邾,袭莒并国;其事行也,

险污*汏,曷足称乎,大君子门若是不亡,

乃霸者何齐桓公有,天下大节,见管仲能,

倓然托国,天下大智安忘其怒,出忘其雠,

立为仲父,天下大决,贵戚莫妒;与高国位,

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书社三百,富人莫拒;

贵贱长少,秩秩然焉,皆从桓公,而贵敬之

诸侯者有,一节如是,莫之能亡;兼此数节,

桓公尽有,又何可亡其霸宜哉,定数非幸

数者术也,术者小义,霸者依术,术者靠策,

出谋划策,贤能管仲,用之成之,义小非久

原文 

“仲尼之门<1>,五尺之竖子<2>,言羞称乎五伯<3>。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齐桓<4>、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5>;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汏<6>,以齐之分<7>奉之而不足;外事则诈邾、袭莒<8>,并国三十五<9>。其事行也,若是其险污*汏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 ”

〔注释〕<1>《集解》“门”下有“人”字,据《文选·陈情事表》“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注引文删。 <2>尺:战国时一尺合今0.231米。 <3>五伯:即五霸,指春秋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公﹑秦缪公。但又称“三代五伯”,指夏昆吾,殷大彭﹑豕韦﹑周齐桓公﹑晋文公。见《庄子.大宗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成玄英疏:“五伯者,昆吾为夏伯,大彭﹑豕韦为殷伯,齐桓﹑晋文为周伯,合为五伯。” <4>齐桓:齐桓公,姜姓,名小白,齐国国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他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5>则:表示对比的连词。杀兄而争国:公元前686年,齐将乱,管仲、召忽奉公子纠出奔鲁国,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出奔莒国,齐襄公被杀。次年,小白先入齐国立为桓公,大败鲁军,并命令鲁国杀死哥哥公子纠。 <6>般[pán音盘]:大乐。汏[tài音太]:同“太”“泰”“汰”,过分,骄奢。<7>分,一半 <8>邾[zhū音朱]:古国名,即“邹”,在今山东邹县一带。莒[jǔ音举]: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一带。 袭莒:指桓公与管仲谋伐莒国之事,见《管子·小问》、《吕氏春秋·重言》、《韩诗外传》卷四。 <9>并国三十五:据《春秋》、《左传》、《公羊传》,齐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灭谭,五年<公元前681年>灭遂,四十三年<公元前643年>灭项,共侵伐他国二十余次,其余不详。这“三十五”当为虚数,非实指。《韩非子·有度》说“齐桓公并国三十”。

〔译文〕

“仲尼的门下,五尺高的童子,说起话来都以称道五霸为羞耻。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是的,因为那五霸的确不值得称道。齐桓公,是五霸中最负盛名的,但拿他过去的事情来说,便是杀了他的哥哥来争夺国家的政权;拿他在家庭内部的行为来说,姑姑、姐姐、妹妹中没出嫁的有七个,在宫门之内,他纵情作乐、奢侈放纵,用齐国税收的一半供养他还不够;拿对外事务来说,他欺骗邾国、袭击莒国,吞并国家三十五个。他的所作所为像这样的险恶肮脏、放荡奢侈,他怎么能够在伟大的孔圣人门下得到称道呢?”  原文

“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于乎<1>!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2>,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雠<3>,遂立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4>,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5>;与之书社三百<6>,而富人莫之敢距也<7>;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数也。”

〔注释〕  <1>于[wū音乌>乎:同“呜呼”。 <2>倓[tàn音淡]然:形容安然不疑。 管仲:名夷吾,字仲,是春秋初期具有法家思想的政治家,他开始侍奉公子纠出奔鲁国,公子纠争位失败被杀后,他由鲍叔牙推荐当了齐桓公的相,他辅助桓公成就了霸业,桓公尊他为“仲父”。 <3>忘其雠: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杀后,小白(齐桓公)于次年自莒回国,鲁国也派兵送公子纠回国争位,并派管仲带兵去拦击小白,管仲射中小白的带钩,小白假装死去而逃脱回国,但小白立为桓公后不记此仇,仍任用管仲为相。 <4>高、国:高氏、国氏,是齐国两大贵族,世代都是齐国的上卿,地位十分尊贵。 <5>本朝:朝廷。朝廷是立国之本,故称“本朝”。 <6>书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个里,每个里分别立社。把社内人口登录在簿册上,称为书社,因而“书社”指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与土地。 <7>距:通“拒”。

〔译文〕“像这样却没灭亡,竟然还称霸,为什么呢?”答道:“哎呀!那齐桓公掌握了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谁还能灭掉他呢?他坚定不疑地预见到管仲的才能完全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这是天下最大的明智。安定后忘掉了自己危急时的愤怒,逃出险境后就忘掉了自己对管仲的仇恨,最终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是天下最大的决断。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而国君的内外亲族没有人敢嫉妒他;给他高氏、国氏那样的尊贵地位,而朝廷上的大臣没有谁敢怨恨他;给他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和土地三百社,而富人没有谁敢与他为敌;高贵的、卑贱的、年长的、年轻的,都秩序井然地,没有谁不顺从桓公去尊敬他;这些都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诸侯只要掌握了像这样的一个关键,就没有人能灭掉他;桓公全部掌握了这几个关键,又怎么可能被灭掉呢?他称霸诸侯,是理所当然的啊!并不是侥幸,而自有其必然性。”

《荀子》卷7仲尼篇诗解3义诚和谦好同博施题文诗:

《荀子》卷7仲尼篇诗解3义诚和谦好同博施

题文诗:

主尊贵之,恭敬而僔;主信爱之,谨慎而谦;

主专任之,拘守而详;主安近之,慎比不邪;

主疏远之,全一不倍;主损黜之,恐惧不怨

贵不为夸,信不处嫌,任重不专财利赏至,

言善不及,尽辞让义,然后将受福事若至,

则和而理;祸事若至,则静而理仕士真诚,

富则广施,贫则用节可贵可贱,可富可贫,

可杀而不,可使为奸,持宠处位,终身不厌

处士亦然,虽在贫穷,徒处之势,取象于是

是谓吉人诗经有曰:媚兹一人,应侯顺德,

永言孝思,昭哉嗣服求善处重,理任大事,

擅宠于国,无后患术:好同心德,援贤博施,

除其怨恨,无妨害人能耐任之,慎行此道;

能不耐任,且恐失宠,莫若早同,推贤让能,

安随其后有宠必荣,失宠非罪智者举事,

满则虑谦,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重其豫,

犹恐祸及,百举不陷孔子有曰:巧而好度,

必节适礼,勇而好同,知而好谦,必胜必贤

原文

 持宠处位,终身不厌之术:主尊贵之,则恭敬而僔<1>;主信爱之,则谨慎而嗛<2>;主专任之,则拘守而详:主安近之,则慎比而不邪<3>;主疏远之,则全一而不倍;主损绌之<4>,则恐惧而不怨。贵而不为夸,信而不处谦<5>,任重而不敢专。财利至,则善而不及也,必将尽辞让之义然后受。福事至则和而理,祸事至则静而理。富则广施,贫则用节。可贵可贱也,可富可贫也,可杀而不可使为奸也:是持宠处位终身不厌之术也。虽在贫穷徒处之埶,亦取象于是矣。夫是之谓吉人<6>。诗云<7>:“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8>,昭哉嗣服<9>。”此之谓也。

 〔注释〕

 <1>僔[zūn 音撙]:同“撙”,抑制。 <2>嗛:同“谦”。 <3>慎:通“顺”。 <4>损:贬损,指降职。绌:通“黜”,罢免。 <5>谦:通“嫌”。 <6>吉人:指道德高尚而有地位的君子。 <7>引诗见《诗·大雅·下武》。诗句原歌颂武王能继承先人的事业,这里引用它,是说明臣对于君,应像武王继承祖先的事业那样竭尽忠诚。 <8>言:语助词。 <9>服:事,指文王伐纣的事业。

 〔译文〕

保持尊宠、守住官位、终身不被人厌弃的方法是:君主尊敬重视你,你就恭敬而谦退;君主信任喜爱你,你就谨慎而谦虚;君主一心一意任用你,你就谨慎守职而详明法度;君主喜欢亲近你,你就依顺亲附而不邪恶;君主疏远你,你就全心全意专一于君主而不背叛;君主贬损罢免你,你就恐惧而不埋怨;地位高贵时,不奢侈过度;得到君主信任时,不忘记避嫌疑;担负重任时,不敢独断专行;财物利益来临时,而自己的善行还够不上得到它,就一定要尽到了推让的礼节后再接受;幸福之事来临时就安和地去对待它,灾祸之事来临时就冷静地去处理它;富裕了就广泛施舍,贫穷了就节约费用;能上、能下,可富、可贫,可以杀身成仁却不可以被驱使去做奸邪的事;这些就是保持尊宠、守住官位、终身不被人厌弃的方法。即使处在贫穷孤立的境况下,也能按照这种方法来立身处世,那就可称为吉祥之人。《诗》云:“可爱武王这个人,顺应祖先的德行。永远想着要孝敬,继承父业多修明!”说的就是这种人啊。

 原文

 求善处大重<1>,理任大事<2>,擅宠于万乘之国,必无后患之术,莫若好同之,援贤博施,除怨而无妨害人。能耐任之<3>,则慎行此道也;能而不耐任,且恐失宠,则莫若早同之,推贤让能,而安随其后。如是,有宠则必荣,失宠则必无罪。是事君者之宝,而必无后患之术也。故知者之举事也,满则虑嗛,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重其豫,犹恐及其祸,是以百举而不陷也。孔子曰:“巧而好度必节<4>,勇而好同必胜,知而好谦必贤。”此之谓也。

 〔注释〕

 <1>重:权,此指重要的官位。 <2>理:顺<参见《广雅·释诂》>。 <3>能耐:能够。 <4>节:即“由礼则和节”之“节”,适当、适度的意思。 

 〔译文〕

寻求妥善地身居要位、顺利地担任要职、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独自拥有君主的恩宠、一定不会有后患的方法是:最好和君主同心同德,引进贤人,广泛地施舍,打消对别人的怨恨,不去妨害别人。自己的能力能够担负起这重大的职务,那就谨慎地奉行上述这种方法;自己的能力如果不能够胜任这一职务,而且怕因此而失去君主对自己的宠爱,那就不如及早和君主同心同德,推荐贤人,把职务让给能人,而自己则心甘情愿地追随在后。像这样,拥有了君主的恩宠就一定会荣耀,失去了君主的宠爱也一定不会遭罪。这是侍奉君主者的法宝,也就是一定没有后患的方法。

所以明智的人办事的时候,圆满时考虑不足,顺利时考虑艰难,安全时考虑危险,周到地从多方面加以防范,仍然怕遭到祸害,所以办了上百件事也不会失误。孔子说:“灵巧而又爱好法度,就一定能做得恰到好处;勇敢而又喜欢和别人同心协力,就一定能胜利;聪明而又喜欢谦虚,就一定会有德才。”说的就是这种道理。

关于“《荀子》卷7仲尼篇诗解1霸者依术管仲成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437.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