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诗经邶风击鼓》的全文与翻译(死生契阔读音)

《诗经邶风击鼓》的全文与翻译(死生契阔读音)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3-22    点击:  170 次


《诗经邶风击鼓》的全文与翻译

网上有关“《诗经邶风击鼓》的全文与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死生契阔读音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二、译文

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叫我何处去寻找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

赏析:

1、全诗共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样的诗句足矣震撼每一个人。时光飞逝,青春老去,身边却一直有一双可以握住的手,这也许是最平凡的幸福,但是,真正能得到的又有几人呢?

3、爱情誓言可以有很多种,《上邪》中的“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显得过于浪漫,《关雎》中的“君子好逑”显得有些轻浮,汉武帝的金屋藏娇有点世俗,只有《击鼓》中的誓言,纯净,真诚,难以被超越,因为它已经达到了爱情誓言的极致。

参考资料:

国风·邶风·击鼓-百度百科

死生契阔读音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思是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我与你立下誓言。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一、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二、翻译

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唯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心中郁郁忧愁不乐。

(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我与你立下誓言。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可叹如今散落天涯,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可叹如今天各一方,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邶风·击鼓》的赏析:

《邶风·击鼓》一诗反映了一个久戍不归的征夫对战争的怨恨和对家人的思念。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此诗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转写征人与家人别时信誓,不料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死生契阔读音:sǐ shēng qì kuò

契阔:离合,聚散

释义:生死离合

出处: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

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

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

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

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

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

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

心中郁郁忧愁不乐,

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

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

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

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

生生死死离离合合,

始终追求着与你志趣相同的欣喜。

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

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可叹如今散落天涯,

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

可叹如今天各一方,

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学习古诗词的意义

一、学习古诗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读古诗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以此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画面。这不仅利于诗词意境理解,也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这样的能力对促进学生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样大有助益。

二、学习古诗词,利于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古诗词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美,巧妙地融为一体,具有特殊的审美熏陶功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诗中有理,这样闪耀美的诗词不仅能引人入境,更能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操。因此,因此学习古诗的过程其实是鉴赏美的过程。



《诗经·邶风·击鼓》全文是什么意思?

《诗经·邶风·击鼓》全文意思如下:

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叫我何处去寻找?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

一、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二、赏析:

《国风·邶风·击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典型的战争诗。这是一位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乡之歌。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三、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此说由《毛诗序》首倡:“《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夏,卫联合陈、宋、蔡共同伐郑。许政伯认为是指同年秋,卫国再度伐郑,抢了郑国的庄稼。这两次战争间有兵士在陈、宋戍守(《诗探》)。另一种是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提出的“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卫穆公出兵救陈”说:“此乃卫穆公北清北之盟,求陈为宋所伐,平陈、宋之难,数兴军旅,其下怨之而作此诗也。”姚际恒以为《毛诗序》所说“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而被晋所伐之事。清代学者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是“戍卒思归不得之诗也”。今人多以为姚说较为合理。

《邶风·击鼓》之我译

原诗: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以上为程俊英、蒋见元着《诗经注析》内页。

这一首诗被誉为“征戍诗之祖”。短短几行诗,写到应征操练,出征作战,写到一场战斗后队伍被冲散,丢了战马,最后虽然归队,也找到了战马,但归期遥遥,以及由此引起的思归之情(一说战友之情)。

“击鼓其镗”的“镗”,象声词,击鼓发出的镗镗的声音,这个鼓可能是青铜的,不是后来的牛皮鼓,皮鼓擂起来声音是“咚咚”的。

“踊跃用兵”的“踊跃”不是现在表示积极、争先恐后的那个踊跃,这里是练兵的一套动作,就是跳跃的意思。流沙河先生说“踊”是向前面跳,“跃”是向上面跳(见《诗经点醒》之本诗,下同)。“用兵”是动用、操练兵器的意思。

“土国城漕”,“国”一说是国都,一说是国内;“漕”是漕邑,就是现在的滑县,当时是卫国的地盘,与齐国搭界。“土”和“城”都当动词用,“土”是干挖土挑土一类的土方工程,如挖护城河,挖筑墙的土等,“城”是筑城墙。这里是说卫国要对外用兵了,同时要做好国防,因此要加固首都的城墙,挖宽挖深护城河等,还有齐国是卫国东方的大国,要重点防御,因此要把边境地方漕的城墙也要巩固。

“我独南行”,“南行”指下文的“平陈与宋”,陈国与宋国,都是春秋时卫国南边的两个小国。“土国城漕”是劳役,做苦工,但无性命之忧,“南行”是打仗,可能一去不返,一个“独”字,忧惧与怨尤之情立现:同乡壮丁那么多,去打仗的为什么偏偏是我啊?

“从孙子仲”,“从”是跟从;“孙子仲”,一般都认为是公孙文仲,“公孙”是姓,“子”是尊称,“仲”是排行,“文”是死后的谥号。人们又据此认为“平陈与宋”是指《左传》中隐公四年时,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伐郑一战。这样的话,“平”就不是平定之义,而是流沙河先生说的拉拢、联合、统战之义。《诗经注析》所引《左传》原文也说得很清楚,对宋、陈和蔡都是游说,没有出兵,宋、陈之间也无纷争。

“不我以归”,《诗经注析》说是不让我回来。我以为不通,因为这里刚刚组建联合部队,仗还没打,当然不能让回家。因此,以流沙河先生说的“不给我们一个归期”好。

“忧心有忡”就是忧心忡忡。

“爰居爰处”,“爰”,同“于以”,在何处。据流沙河先生讲,根据《毛传》和郑玄的注解,这是问伤员安顿在何处,死者埋葬在何处。

“爰丧其马”,在何处丢失了马。流沙河先生讲,这是拉战车的马,春秋时还没有骑兵。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在哪里找到他们的?在一片树林之下。“之”,代前面居、处之人和马。那片树林可能是个野战宿营地,是这支部队的出发地或集结地。一战之后,队伍被冲散了,死的死,伤的伤,伤员都回到树林养伤,死者也埋在这里,马识归途,也自己回来了。

最后两节字面上并又难理解,但是对大意的理解有分歧。

一般都认为是诗人这个时候想起了他离家时对妻子起的誓,但现在不能实现,因此感到苦闷。

“契”,合,在一起;“阔”,分,离,别离;“子”,指诗人的妻子;“成说”,说定,立下誓言。按字面上逐字理解,第四节则是说,不论生死离合,我们俩说定了,要手拉着手,一起慢慢变老。——既是手拉手,一起慢慢变老,当然是活着,在一起,分开了就不可能手拉手一起老了,因此注家们又说,“契阔”是一个偏义复词,偏重于“契义”,于是把“死生契阔”直接译成“生和死都在一块”(余冠英《诗经选》)。有人为了能够讲得更通顺一点,还说这四句本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见百度百科)——意思就变成“我”拉着妻子的手,和她说定了,生和死都要在一起,和她一起变老。

顺着这个意思,注家们说,第五节是诗人感叹:哎呀,地方隔得太远了,使我不能回家相聚。哎呀,分别时间太久了,使我没法遵守约定。“于嗟”,吁嗟,感叹词。“阔”,远(空间,道路长远);“活”,同佸,会,相会;“洵”,也写作夐(xⅰòng),远(时间久远)。

以上是朱熹以来一直的理解,但流沙河先生说朱熹之前,有三国时王肃讲过,这是讲同性恋的诗。百度百科文讲这诗时,特别讲到钱中书《管锥编》也讲到这首诗,有一段话,其中提到王肃的话,我先照录如下:《笺》:“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志在相存救也;‘俱老’者,庶几俱免于难”;《正义》:王肃云:“言国人室家之志,欲相与从;‘生死契阔’,勤苦而不相离,相与成男女之数,相扶持俱老。’”按《笺》甚迂谬,王说是也,而于“契阔”解亦未确。盖征人别室妇之词,恐战死而不能归,故次章曰:“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流沙河先生顺着王肃的意思,认为第四章是紧接“于林之下”,一个战士对另一个战士讲的话。他说,“成说”,是诚悦——也就是真的相爱十分相爱,“子”就是你,“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就是死也好,生也好,都要相爱,契也好,阔也好,都要相爱。

然后他又讲,第五节意思是,哎哟喂,分开了,他不来跟我见面了。哎哟喂,我要去问他,为什么失信于我。这里,“不我活”是不来会我,“不我信”是不(失)信于我,与前一种理解有所不同,前面“不我活”是我不去会,“不我信”是我不守信。“洵”同询,就是问询。

诚然,流沙河先生所说或者说王肃所说也言之成理。首先,“成说”解为诚悦,可通,而且可能更合古音古韵,现在四川话的“阔”还读kuè,跟悦(yuè)正好押韵。第二,“不我活”和“不我信”,按流沙河先生的理解,更合古代汉语的习惯。第三,战场上的战友情本是生死之交,过命的交情,讲“生死契阔”等语,不过跟现代战场上讲“一定要注意安全,一个也不能少,要死一起死,我们还要一起回家乡”等话差不多。当然,若是如此,也不必坐实为同性恋。

这种理解,唯有一点,就如钱钟书先生说的那样,不能与“不我以归”照应,那个“归”明显是说回家。但是,战士长期征战,有家不能回,需要战友间相互关心,移情也是可能的。

多数派的意见,当然应该重视,但少数派的意见,不保留可能就失传了。因此我从流沙河先生,但不坐实为同性恋,只解为战场上的战友结成的生死情谊。他们在战场上相互关心,相互鼓励对方,一定要努力活下去,要终生相扶相助,但战后回到各自家乡,就再没有往来,因此动了思念之情。

我译:

战鼓擂得镗镗响,战士跳跃舞刀枪。

同乡挖土或筑墙,独我打仗去南方。

跟着公孙家老二,先后联合陈与宋。

上面不通知归期,真让我忧心忡忡。

失散战友在哪里?在哪又丢了战马?

在哪能找到他们?都在一片树林下。

不论死生与离别,我们彼此心欢悦。

紧紧拉住你的手,我们一起慢慢老。

哎呀自从离别后,你就没来过我家。

哎呀我想问问你,为啥说话不算话?

关于“《诗经邶风击鼓》的全文与翻译”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46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