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最常考的诗句(张若虚的春花秋夜月全诗是什么-)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最常考的诗句(张若虚的春花秋夜月全诗是什么-)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09    点击:  414 次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最常考的诗句

网上有关“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最常考的诗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张若虚的春花秋夜月全诗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作者:张若虚(约647年- 约730年),字、号均不详,主要活动在公元七世纪中期至公元八世纪前期,扬州(今属江苏扬州)人。初唐诗人。以《春江花月夜》著名。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他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 写真 挚动人的离情 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张若虚的春花秋夜月全诗是什么?

导语: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下面是《春江花月夜》的原文及赏析,欢迎参考!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 一作:落花)

诗歌鉴赏

诗从被写出来的那刻起,沉淀的就是其本身写者的心情。后人,纵使有多高深的造诣或者怎样的心情的历史性重叠,都没有办法真正的解释。所以,现在我写这篇文,充其量就是挖掘一点我自己情绪的断章,凑不上什么赏析。——题记

春江花月夜的诗评泛滥,网上什么版本的都有,若是此时我再浓墨于其字词运用的引经据典,大概就逃不出捡人剩下的落魄甚至会遭蒙抄袭的`嫌疑。所以作罢,写写我的理解就够了,所谓托物言志或者抑扬顿挫之类的文字游戏还是留给有水平的大家去做吧。

春江花月夜的长度还算适中,可是为了把自己融入进里,也着实花了我不少功夫。阅诗,最忌讳的就是读,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进而不同的语调流转,都有极大的可能让诗原本的意境面目全非。人和人之间,不是这么容易便能驾驭了彼此的心情。所以我选择抄写,整整一上午高山流水地沉浮在字里行间,感情毫无预兆地就漫溢了出来。

张若虚连字号都不为人详,沧海一粟地茫然在唐朝灿如繁星的诗人堆里,却仅凭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春江花月夜归于乐府,带有乐府诗一贯的情愫,缕缕歌章唱的都是诗人曲婉的离愁,通篇白话文一般的浅显,不需要任何的注解,一个离人立于江岸的形象便跃然印入眼帘。我看见他背着双手,傲然地仰头望向无垠的汪汪白水,赞叹自然的浩淼荡漾,心意空洞眼神苍白如昼,流露出了怎样的一种哀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他站在辽阔到分不清哪里是海岸线的水边,在熏风里望见明月凄楚地随潮涌翻滚而来,好像听不见浪涛的呱噪和海鸟的悲鸣,行云流水地营造了他自己不被打扰的安静和美景。是了,春江某种程度上成了他情愫的归宿,寄托了他的情成就了他的美,顺便再给我们精彩回放了那晚的夜色妖娆。月色美,在诗人的乡思离愁里,却如蚌体内的珍珠,是凄苦的延伸和凝固。诗人看“滟滟随波千万里”,月影倒映,水波涟漪,却突然感到了心理不平衡:为什么月笼春江千万里,我却望穿了秋水也望不见家舍屋顶的袅袅炊烟!就连江边的芳甸也因为有江流不息的陪伴,惹人妒忌。

或者他突然发现月亮其实和自己一样孤独。明月爱慕着春江,却苦于时空蹁跹,一天一地,惟能只知昼夜不知岁月地映照着白水,不离不弃。就如诗人自己一样,望这长水,只期盼能望见家中玉帘后的牵挂。

又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无奈人与天的绝对力量悬殊,明月一岁一千年,看尽人情的薄凉锦暖,世人却伴月初生,望月临终,至死了也看不透自然的玄妙。可他又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类啊,年华如水去而不返却繁衍生息绵延久长,看着江月,总该有看尽的一天。诗人天真的自我安慰,“哀而不伤”,与李白的《把酒问月》大有异曲同工之妙: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诗人举目而眺,“有乘扁舟为客者,有登楼而伤别者”,更有自己不可尽言的思念。他似乎还看见了家中“妆镜台”前的同样思念他的女子,辗转反侧,苦于月色的柔情更添了她的愁思。那多情的女子,多想随明月光华一起,“逐月华流照君”,瞬思闲就能流转到意中人的身侧。可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跃深水,只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功。“;尺素在鱼肠,存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长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思念。

对于“水成文”,其实我还有别的理解。诗人的思念,望穿了秋水,也望成了幻觉,他好像看到了鱼跃激起的水纹里有远方传来的书字,一篇思愁蔓延水面,情深亦如水。

全诗到这里,我的激情大约也到了个终点。近乎审美疲劳,后面的内容,已经不足以翻起我的思绪。

月复西斜,海雾徒生,潇湘碣石,江树摇情。就以这个“摇”字作为最后的看点,“月华摇晃,树影婆娑,人心起伏,月摇,树摇,人心亦在摇”。诗人在江边站至夜深,江风骤起,他看岸上的树舞起,好像是在代替谁回应着他的思念,也好像是因为树枝沉甸甸地挂满了他的思念,于是他情不自觉地心中悸动起来,再也平静不下来。只好就此收了笔。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全诗一共句?

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帮忙鉴赏一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好有翻译与注释!谢谢

如果一个句号算一句的话,共有19句。原文如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谁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河年初照人?◆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枫浦上不胜愁。◆

游子象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送信的天鹅能够飞翔很远但不能随月光飞到您身边,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身边,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

◆昨日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解读

深夜翻看程千帆先生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解》①,见到前辈诗论家许多精彩的评解,不禁为之惊叹,深受启发。然细观之,其中虽多有珠玉之见,但仍存其弊,故冒着被人耻笑之危险,以我之浅见解读此千古绝唱,或许有一两句可取,则不废我子夜之功也。

春江花月夜

仅这五字列于此,犹如灿锦呈于眼前。春、江、花、月、夜,在中国的文学里,在中国文人的心中,无一不美妙,无一不含情。虽喻之为灿锦,但不是堆红叠艳、奢华腐靡。先想象之,看他下文能翻出什么好诗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首句即点出春、江、月,且暗藏夜。这江是与海连的,我们且不论江是何处之江,海是何处之海。江潮把江海连在一起,分不清江海,亦分不清海天。春江连海,可见气象之大。潮水起伏,明月由海潮中涌出,此情此景,非人间可见,张若虚飞入天上乎?不禁让人想到稍后的张九龄写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②,固然很好,但是没有海潮的托浮,那明月自然也就少了一层动感,少了一层意境。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滟滟何义?《应用汉语词典》解释的很好——“水的光色。③”所以苏轼曰:“水光潋滟晴方好”。“滟滟随波千万里”,什么滟滟随波?当然是明月。我们看那江波之上流动的色彩,谁能分清是水波,还是光波?这岂非天上境界,人间何有?且看这潋滟的月色,随波漂浮,三千里江山无不被笼罩在春光月色中也,又岂非张九龄讲的“天涯共此时”。此两句再次铺陈春、江、月、夜之景。

如果说张九龄的明月是人间之景,那么张若虚的明月则是天上之景,天上之于人间,更高妙矣。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篇目乃“春江花月夜”,前四句单讲春江月夜的好处,唯不见花字,岂能无花?江流宛转,绕过汀洲,月照花林,花是什么样?花如冰珠④,晶莹剔透。这花,又非普通的花,这个比喻,可谓奇绝、奇妙。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徐增曰:“春夜安得有霜?⑤”我问:春夜怎知无霜?其实,从开始到这里,诗人都在营造一种阔、大、清、冷、静、幻的境界。古谚云:“春寒料峭”,有霜不足为奇,不必臆想。霜是白的,沙是白的,因何而白?有人说霜、沙自白。我说:无月,能见霜、沙之白乎?所以诗面上虽说飞霜沙白,实写月也。这两句是暗写月。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这两句又明写月。以上十句,出现“月”字四次,然实际上句句含月。“滟滟随波千万里”,“江流宛转绕芳甸”,“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等。句中不见“明”月,实暗藏月也。“江天一色无纤尘”,唯见月也,可见月乃诗之要旨。但是,诗人却说——此月乃孤月,说月孤,实说人孤也。所以,我想诗人费了如此功夫说月,实际还是为了说人,下文必讲到人。

以上是诗歌的第一大部分。从阔大的天空、清冷的春夜、静幻的江花,写天上之月,这样把月展现在苍茫浩瀚的宇宙之中,实际上是为下文写人而铺陈。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何人初见月?何年初照人?诗人也搞不清是人见月,还是月见人了。月矣?人矣?人也,月也。此即人月合一。诗歌也由天上转向地上,进入了人间世。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祗相似。

人生代代绵延,轮回千年,何有穷尽?然江月永恒,人与江月相比,何其渺小,何其短暂!但是从人类的繁殖绵延来看,则又长也。

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短暂的人生比之于永恒的江月,欲想月华普照,更难得也。所以从江月的永恒看来,能照到何人呢?只见到大江滚滚,流水汤汤罢了。

以上六句应该说是诗歌的第二大部分。诗人把目光从苍茫浩瀚的宇宙之间转向人世间,发出人生短暂,“不知江月照何人”的感叹,但是他又看到人类的发展绵延——“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祗相似。”人生与江月似乎又都是永恒的,这种哲理性的思辩,闪现出人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光辉。这种对人生理性的思考,看似与下文的“相思情愁”主题偏离,实际是统一的,人之伟大,缘于情,从对人生的感叹过度到“相思情愁”,应该说是自然的。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引出白云作何?言白云悠悠,惟其悠悠,想起幽情,必有伤感之语。果真有“青枫浦上不胜愁。”然其因何而愁?

诗至此,又翻出一层意思,到结束是诗歌的第三大部分,这层意思就是“情”。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想那大江潮起,朗月如霜,天涯羁旅,停泊一舟,能不孤寂惆怅、愁情上涌?这“谁家”、“何处”问得好,这一问,便由江上孤舟之天涯羁旅转向那明月楼上的女人了。且看那楼上女人作何?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月徘徊?它徘徊什么?因何而徘徊?月为天涯羁旅乎?天涯羁旅幻化为月乎?不然,何为在楼上徘徊?月照妆镜台,镜中岂非更有一月?呵呵,天上的月进入镜子里了。不由我想起《红楼梦》中之“风月宝鉴”,照一照,美人凤姐招手而来也。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月,真有意思,“卷不去”,“拂还来。”是月?还是旅人之魂?以至于如此相依相恋。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我们看,“相”字终于出现了,诗人虽不点“情”字,其实一直在言情,那“卷不去”、“拂还来”的月岂非含情?月之情,即人之情也。人之情岂能落单,我想这两情相悦才是情的“相”字早晚会出现。且看“相望”与“相闻”,明月楼上的女人与扁舟子上的男人,相隔天涯,自然是相望望不见,相闻听不见了。为什么诗中说“相望不相闻”呢?为什么?关键就在这个月上。此月非彼月,此月非月。月即羁旅,羁旅即月,月是男人,男人就是月。月在天上,已入镜中,岂不可相望?其正相望也。但月无语,犹人之魂无言,故曰“相望不相闻”。

“此时相望不相闻”以上似男人语,以下就是女人的镜头了。男人在江中扁舟子上想象自己就如天上的明月进入了女人的镜台,男人望月即望人,望月若入梦,他在梦与非梦之间想象着明月楼上的女人。女人呢?女人当然也是如此,方显两情相悦之妙。所以女人说:“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然而月华似乎不随顺女人心愿,没有照见她的情郎。女人抬头望天,恰有一鸿雁单飞,她自然想请鸿雁带去对男人的深深相思情,岂知鸿雁不长飞去。女人又低头看水中鱼龙,岂知鱼龙潜跃入水底,仅留一江波纹给女人,女人痴痴地望着那水波荡漾,她的心仿佛随着水波而荡漾,她的心到哪里去了呢?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回家。

她也入梦了,岂知她不是天天都在做梦?梦中和男人会面了。但是,她昨夜的梦中花已落,女人想,我老了吗?他怎么迟迟不回来,还是根本就不愿再回来了?但是诗人却不直接说落花,而说梦中,说梦,又先说一个“闲”字。闲梦落花,把女人惧怕衰老的心态暴露于似有似无之间,恰如南唐冯正中的“闲梦鸳鸯香径里”。花已落了,春也过半了,你,你,你还不回家啊?开始再一次点花了,以下我们看诗人怎么把夜中的春、江、花、月一步步收拢。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月落复西斜。

春已过半,可恨江水不停奔流,春岂不尽也。故南唐后主李重光说:“落花流水春去也”。注意了,上面又两次点明了春字。先说春已半,又说春欲尽,可见留春之心。然而,流水无情,春留不住。花尽,春尽,再看月,月也西斜了,离落还会远吗?此时的女人,手把栏杆,望月,月遥遥欲坠,她岂是望月?实是望人!可怜这寓羁旅之魂于中的月也要离去了。唉唉!即使拍遍栏杆,又能作甚!以上又两次点到了江。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管女人怎么望月欲穿,月还是一点点地沉入海水之中,随着海潮散开。此时,女人的心岂不碎了。以上又两次点月。月沉入海底,花、春、月皆不见了。至此,随着女人付诸于精神寄托的月的沉落,女人自然会想:相会相逢的道路呢?从大海之滨到潇湘之水,“路漫漫其修远兮⑥”。月无,道路虽有是无。月啊,月啊!你们都去吧,去吧!女人不禁在心底呼喊。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落了,人未归。但心底的情却随着花落、春去、月沉而突显出来了。大江之上,无花、无春、无月,只有深深的情——在荡漾……

末尾句再次点出两月。月没了,它化为了浓浓的情。故言春、江、花、月、夜五字,最显一个月字,盖月非月,月乃人之魂也,月乃人之情也。末句说“落月摇情”不是随意之笔,蕴涵深意。花先落,春又去,月乃沉。月沉不是完结,月沉情显,此乃大意,此乃要旨。

程千帆先生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解》里列出了十九家前人的评解,各家解说都很精彩,但是惟王尧衢得其要,点出了该诗的要旨乃一“情”字。他说:“此将春江花月一齐抹倒,而单结出一情字,可见月可落,春可尽,花可无,而情不可得而没也。⑦”

其余之人,徐增、谭元春三两次提到情,但只是在解释诗句时的普通之用,并未以“情”点诗主旨。盖胡应麟、唐汝询、锺惺、谭元春、陆时雍、周珽、王夫之、徐增、吴昌祺、沈德潜、管世铭、陈兆奎、王闿运、周启升、汪道昆、蒋一葵、王世懋、黄家鼎等先生,不可谓不是诗论之大家,然于花落、春去、月沉之后得不出此诗大意乃一“情”字。此即我开篇所讲之“弊”,可见此诗之难解也。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若虚。

全诗如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全诗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赏析:

此诗题目,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整首诗由景、理、情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没有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江天”两句写月色的皎洁、玉宇的澄明。这是为了承上启下,由江天月色引发对人生的思索。这时,随时间推移,月亮已升到当空。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裴回(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不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落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遥远。“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情韵袅袅,摇曳生姿,有一种令人回味不尽的绵邈韵味。



春江花月夜和长恨歌的名句 考试要考的那种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就这样轻松地,将我们引领进了一个唯美的春江花月夜

长恨歌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的《长恨歌》——一首描写唐玄宗李隆基和杨玉环爱情故事的诗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

春江花月夜①

张若虚

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导读

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辞俊秀”而名扬于上京,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其作品多散佚,《全唐诗》仅录存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艺术上写景写情交织成文,反复咏叹,清丽婉扬,在初唐的七言古诗中非常突出,备受称颂,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原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②。

滟滟随波千万里③,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④,月照花林皆似霰⑤。

空里流霜不觉飞⑥,汀上白沙看不见⑦。

江天一色无纤尘⑧,皎皎空中孤月轮⑨。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⑩,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1,青枫浦上不胜愁○12。

谁家今夜扁舟子○13?何处相思明月楼○14?

可怜楼上月徘徊○15,应照离人妆镜台○16。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17。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18。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19。

昨夜闲潭梦落花○20,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21,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2。

不知乘月几人归○23,落月摇情满江树○24。

注释

①《春江花月夜》:乐府旧题,原为短章。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录隋炀帝《春江花月夜二首》其一云:“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②连海平:江潮浩瀚,仿佛与大海连成一片。共潮生:明月从海潮中涌动而出。③滟滟:水波动荡闪光的样子。里,一作“顷”。④芳甸:遍生花草的原野。甸:郊外之地叫甸。⑤霰(xiàn):小冰粒,俗称雪子,此形容洁白的月光映照下的花朵。⑥空里流霜:此形容月光的皎洁,古人认为霜是从空中飘落的。⑦汀(tīnɡ):水中或水边的平地,此指沙滩。⑧纤尘:细微的尘埃。⑨皎皎:洁白明亮。⑩无穷已:无穷无尽。已:止。○1悠悠:此指白云缓缓飘动的样子,形容游子像天上的云飘然而去。○12青枫浦:一名“双枫浦”,今湖南浏阳有此地名,此泛指水边。浦:水边。○13扁舟子:漂泊江湖的人,即游子。扁(piān)舟:小船。○14明月楼:月光下的闺楼,泛指思妇住处。此借指月下楼中的思妇。○15“可怜”句:化用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徘徊:指月影移动。○16离人:指思妇。妆镜台:梳妆台。此句以月照思妇妆镜台,暗示思妇望月思人,对镜伤怀。○17“玉户”二句:字面指思妇居室中的月光帘卷不去,月光照在捣衣砧上,手拂还来;实际说月光勾起思妇对游子的相思之情难以排遣。捣衣砧:捣洗衣物用的垫石,缝制衣服前,先捣洗衣料,而家中思妇常给游子缝寄新衣,故睹物易思人。○18逐:追随。○19“鸿雁”两句:鸿雁飞得很远,也不能随月光飞到游子身旁;鱼龙能潜游到远方,但也只能在水面泛起阵阵波光,无法到达游子身边。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此谓二人相去遥远,鱼雁也无法传递对游子的思念之情。度,通“渡”。文,通“纹”。○20闲潭:幽静的潭水。落花:暗示春将逝去。○21江水流春:春光随江水流逝。○2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境内。一说古代碣石山已没入海中。潇湘:原二水名,潇水源出湖南九嶷山,湘水源出广西海阳山,二水在湖南零陵县合流,称为潇湘,北入洞庭湖。这里以“碣石”指北,以“潇湘”指南。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遥远。○23乘月:乘着月色。○24“落月”句:落月的余晖仿佛带着人间的离情,洒满江边摇曳不停的树上。意思是说看到落月余辉洒满江树,不由情思牵动,心灵激荡。

译诗

春天的江潮奔涌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汪洋。

一轮明月伴随着潮水,冉冉升到浩渺的天空上。

明静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射着闪闪晃动的波浪,

春江水宛转流向天际,何处不朗照明亮的月光?

静静的江水曲曲弯弯,穿过了开满野花的原野;

银色月光洒在花林上,好似一颗颗雪珠在飞散。

空中似有浮霜在流动,却感觉不到它在哪飘飞;

小洲旁白色的沙滩上,月光照射变得一片茫茫。

江天呈现同一种颜色,洁净得没有细微的尘埃,

只见一轮皎洁的孤月,高高悬在明净的天空上。

在这明月朗照的江畔,是什么人最早见到月亮?

这江上的永恒的明月,又是哪一年照到人世上?

感叹人生代代在更迭,子子孙孙一辈一辈相传。

江上的明月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总是状态依然。

不知道这江上的月亮,在久久等待谁人的惠顾,

只见奔流不息的长江,默默地把流水送向远方。

天上的白云悠悠飘逝,勾起青枫浦游子的忧伤。

在这花好月圆的夜晚,是谁家的浪子在外飘荡?

也不知哪一家的离妇,还独自相思在明月楼上?

楼上的月光多么可爱,欲长伴离妇难耐的孤单;

婆娑朦胧的溶溶月光,也许正照在她妆镜台上。

长夜漫漫她怕见月亮,可卷起门帘卷不走月光;

来到溪边砧石上捣衣,月光又照射在她的身旁。

此时两个人不通消息,只能在月亮下遥遥相望。

多么希望能随着月光,飞到亲人身旁把他陪伴。

只可惜鸿雁虽飞得远,也追不上那飞逝的月光;

鱼龙能在水底下潜游,也只能白白地泛起纹浪。

昨夜梦里回到了故乡,梦见落花飘零在闲潭上。

可惜春天已过去一半,我仍然还不能够把家还。

春光伴江流就要逝去,江潭落月慢慢坠向西山。

浓浓的夜色沉沉的雾,渐渐吞没了西坠的月亮,

你和我只能天各一方,彼此默默思念独自忧伤。

不知今夜里有几个人,能乘着月色踏上归家路;

看落月隐没在江树中,仿佛有无限情意在荡漾。

赏析

这是一首极负盛名的七言古诗,一千多年来使无数的读者为之倾倒。它以优美的语言,精致地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绮丽的自然景色,抒发了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表达了诗人对江月长存、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感慨,传达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可以说是盛唐之音的先声。

诗篇题目首先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接着分五个部分展开全诗的内容。第一部分是绘景,开篇就题生发,逐句吐题,展现春江花月夜绮丽的自然景观,尤其注重描写了江月初升和月上中天的景致,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般的银辉色,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美妙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恬静幽美。第二部分是思索。面对这清明澄澈而美好的大自然,诗人即景生情,神思飞跃,引发对人生哲理、宇宙奥秘的思考和探索,感慨人生短暂而江月长存。“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在发出人生无常的淡淡哀伤的同时,又从“代代无穷已”的永恒中找到一种欣慰。第三部分是过渡。“白云一片”下四句由自然写到社会,由人生短暂的慨叹转入抒写人间的离愁别怨。“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两句提出抒情的对象——思妇和游子。第四部分集中写思妇的闺思、别怨、怀想和惆怅。第五部分集中写游子的别恨、相思、乡愁和慨叹。这两部分以思妇和游子为代表,写尽悲欢离合的人间真情。结尾“不知乘月几人归”一句将思念亲人、盼望团圆的美好感情扩大开来,由自身推及他人,由个人推及大众,赋予了普遍的社会意义,表达了自己不能回家,盼望别人能归家;自己不能团圆,盼望别人能团圆的博大情怀。

诗歌构思新颖,别出心裁地以春、江、花、月、夜五种时空元素构图,以月为核心、以月光为全诗之魂。所绘之景皆月下之景,所抒之情皆随月的变化而变化。结构精巧、层次清晰,运用时空交叉的手法构成众多意象。绘景丰富细腻,画意、诗情、哲理水 融,做到了景物情感化,情感诗意化,景情哲理化。加上语言精美,朗朗上口,读来美不胜收。《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以孤篇压全唐”的杰作,千百年来一直传唱不衰,不愧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语)。

请写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就这样轻松地,将我们引领进了一个唯美的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每个字都蕴含着美的遐思,每个字都浸透的美的体味。那醉人的明月,那滟滟的湖水,那洁净的天空,那汀上的白沙,诗人用唯美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卷。这一美景,不仅成为诗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也感动了千年间的一代代人,沉淀在中华文明的血液里,成为永恒的经典。

与春江花月夜有关的诗句,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1)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2), 月照花林皆似霰(3) 空里流霜(4)不觉飞, 汀(5)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6), 皎皎空中孤月轮(7)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8), 江月年年望(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9)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10), 青枫浦(11)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12)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13) 可怜楼上月徘徊(14), 应照离人妆镜台(15) 玉户(16)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17)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18), 愿(19)逐月华(20)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21) 昨夜闲潭(22)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古音xiá)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 (23)无限路(24) 不知乘月(25)几人归, 落月摇情(26)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中比较着名的诗句都是哪些?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就这样轻松地,将我们引领进了一个唯美的春江花月夜。春 江 花 月 夜,每个字都蕴含着美的遐思,每个字都浸透的美的体味。那醉人的明月,那滟滟的湖水,那洁净的天空,那汀上的白沙,诗人用唯美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卷。这一美景,不仅成为诗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也感动了千年间的一代代人,沉淀在中华文明的血液里,成为永恒的经典。“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在这个虚拟的场景,沉醉于这春江花月夜。

  

   如果诗人就此打住,仅仅将一幅图画展给世人即沉默无语。也许,这首诗也只能名噪一时,很快湮没于历史的风雨中。诗人的高明之处,更在于他没有沉迷于眼前的美景而流连忘返,而是兴起一份对人对明月,对千古宇宙的深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世代的变化无穷,正如同江中明月的千古不变。诗人的心都是晶莹剔透的,也是脆弱敏感的。他们常常易于发现美,又从美之中联想到人生的短暂,岁月的无情。想起了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潇洒飘逸的诗仙,性情狂傲不羁,面对明月面对自然时,心头也不免有些感慨与落寞;想起了苏轼的《前赤壁赋》,豪放派的代表领袖,官场的落魄者,却在人之与自然的渺小中,得到了一份释然与安慰。

关于“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最常考的诗句”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5579.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