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杜甫草堂的传说(杜甫草堂的诗文)
-
有关杜甫草堂的传说
网上有关“有关杜甫草堂的传说”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杜甫草堂的诗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而杜甫草堂是杜甫草堂在成都时的故居,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有关杜甫草堂的 传说 故事 ,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杜甫草堂的传说故事
杜甫草堂的门券很多也很漂亮,券面有的是草堂建筑,有的是杜甫像,有的是杜甫故事情节,令人爱不释手。杜甫草堂不单门券多,这里边的传说故事也很多呢!
杜甫的诗歌悲天悯人,诗才超群被后人称为?诗圣?。因成都有亲戚,老友高适也在四川,公元755年,杜甫这位有才华的中年诗人,携家带口,逃难至蜀都。公元759年,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近郊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于是,有了?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草堂,他在那里过了将近四年的隐居生活。草堂东边有清澈见底的浣花溪,南边有红莲放香的百花潭,西边可以远眺山颠终年积雪的西岭。更妙的是,草堂前有一株高大的楠树,据说有200多年了。
来到杜甫草堂,就见一条波光闪烁的河流从门前流过,这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说到?浣花溪?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相传唐时溪边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来一位浑身疮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远远的,唯有这位任姑娘不避让。于是那和尚脱下沾满脓血的架裟求她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时满溪泛起莲花朵朵,再看那和尚,早已不知去向。人们十分惊异,就把这条河命名为浣花溪了。
其实,浣花溪的得名与任姑娘无关。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因为当时沿溪居住的人多以造纸为业,他们取溪水来制十色彩笺,?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浣花溪在唐代江阔水深,能行大船,溪畔风光秀丽,杜甫的一首《绝句》作了生动的描绘:?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后一年的多时间,杜甫的生活是闲适的,心情是平静的。在风和日丽的季节,他常常捧着一卷书,在楠阴下,吟一会,写一会,然后倾听燕子的絮语,翠竹的和鸣。他也经常拄着一个藤杖,走到溪边江畔,看出水的红莲,逐浪的白鸥,渔人的网罟,客商的大船。他热爱大自然,不管是飞鸟的轻盈,蝴蝶的翩跹,野花的幽香,他都喜欢。他的朋友也慢慢多了起来,诗人、文人、画家、隐士、僧侣,但是最多的还是那些田父、野老、花农,以及左邻右舍。
第二年夏天的一个夜晚,狂风暴雨骤然而来,将老楠树连根拔起。诗人悲歌:?我有新诗无处呤,草堂自此无颜色。?秋天的一个下午,大风怒号,把他苦心经营的茅屋吹破,杜甫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表现的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己!当然,也不难看出这茅屋是很不结实的,后来在邻居和朋友的帮助下才重新修好。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年12月老友严武上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此前老友高适代理一段节度使)。大地回春,草堂同它的主人一样,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光彩。遗憾的是次年四月,玄宗和肃宗先后死去,代宗即位,召严武入朝,接着四川又发生了叛乱,杜甫只好赶到梓州,结束了在草堂的第一阶段的生活。
杜甫早年漫游时,曾与李白、高适两位大诗人相遇。他们一道畅游梁宋,饮酒论诗,情同,结下了真挚的友谊。杜甫流寓成都,高适也恰巧在蜀州刺史任上,便常资助杜甫。上元二年(761),高适在人日那天题诗寄赠杜甫,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大历五年(770),漂泊湖湘的杜甫一日偶翻书帙,重新读到这首诗时,高适已亡故。睹物伤情,感事怀人,杜甫遂写下《追酬故高蜀州人见寄》一诗,以寄哀思,诗云:"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这和着血泪唱出的心声,读来感人肺腑。从此,高杜"人日唱和"的故事便传为诗坛佳话。
一叶扁舟,载着这位创作了1400多首惊风雨,泣鬼神诗篇的诗人,在寂寞的湘江上凄凉北行。歌声渐渐消失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上,消失在廖廓无际的天空之中,诗人终于停止了他那感人至深的歌喉,只有青蒙蒙的群山,永远伴随着他。杜甫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把他在成都住过的地方保护修葺起来,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
关于杜甫的家世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
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 手相 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环境、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10]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 文章 :《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杜甫的个人成就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 ,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 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这样一首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极精密、考究。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
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上四句用流水对,把春雨神韵一气写下,无声无息不期然而来,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气。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社会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学习杜甫最兴盛的时代,出现了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等人也有明显的学杜倾向,也像杜甫一样用律诗反映当时的抗清斗争,慷慨激昂。
杜甫的后世影响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甫的诗兼备众体,除五古 、七古 、五律 、七律 外,还写了不少排律 、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 、元稹、白居易 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 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 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 、王安石 、苏轼 、黄庭坚 、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 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 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后的一些年,没有受到多少嘉奖和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在风格和格律上的创新所导致的,某些评论家认为其中的有些作品仍然很大胆古怪。在世时关于他的资料几乎没有,只有6名诗人共11首诗。而且这些诗关于他的影响这一方面,都没有提及他是诗歌和伦理观点的模范。
公元九世纪时他的作品开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积极评价来自白居易 ,他推广了杜甫部分作品伦理观点,尽管他只在杜甫的部分作品中找到这些观点。除了白居易,还有韩愈,他撰文以此批驳反对李杜 的声音,捍卫了他们的美学地位。同时,这两位诗人的诗文中都有杜诗的影子。杜甫就像孔庆翔 说的一样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公元十世纪初,五代前蜀诗人韦庄 找到了草堂遗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38] 。这一个时期,中国刮起了?新乐府运动?的狂潮,杜甫作为这一次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启发者备受推崇。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皮日休 、曹邺 、聂夷中 、杜荀鹤 等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到了宋朝,杜甫的声名达到了顶峰,黄庭坚 、陈师道 等,专门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诗派?,之后的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39] 而杜甫更广泛的影响是,杜甫的作品将律诗从文字上的游戏变成了抒发政治抱负的载体,
对后来的诗人政治题材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宋朝理学的发展确保了杜甫作为诗的典范和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苏轼阐释了理由:?古今诗人众吴,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他思考的能力铸就了他的影响力,出于他对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向往,他深受政治家的推崇,改革家也学习他对穷人的悲悯,文学家学习他在艺术手法上的创新。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 的《离骚 》、庄周 的《庄子 》、司马迁 的 《史记 》、施耐庵 的《水浒传 》、王实甫 的《西厢记 》,合称?六才子书 ?。在当代,杜甫对国家的忠心和对人民的关切被重新诠释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含义,而他本人因为使用?人民的语言?而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赞赏。
杜甫对后人的影响还有道德方面的。二十世纪,美国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斯认为杜甫所关心的是人跟人之间的爱,人跟人之间的宽容和同情:?我的诗歌毫无疑问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响。我认为他是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 和荷马 ,至少他更加自然和亲切?。
杜甫草堂的诗文
草堂
作者:杜甫 (唐代)
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
请陈初乱时,反复乃须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
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
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其势不两大,始闻蕃汉殊。
西卒却倒戈,贼臣互相诛。焉知肘腋祸,自及枭獍徒。
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
唱和作威福,孰肯辨无辜。眼前列杻械,背后吹笙竽。
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到今用钺地,风雨闻号呼。
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娱。国家法令在,此又足惊吁。
贱子且奔走,三年望东吴。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
不忍竟舍此,复来薙榛芜。入门四松在,步屟万竹疏。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舍喜我归,酤酒携胡芦。
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
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飘摇风尘际,何地置老夫。
于时见疣赘,骨髓幸未枯。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
带着嘉际,游杜甫草堂,感受诗情画意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降虏兼千账,居人有万家。马骄朱汉落,胡舞白题斜。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三)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防河赴沦海,奉诏发金微。(《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六)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陇右地处边塞,秦州一带胡汉杂居,处于中原文明的边缘地带,唐王朝在文化上采取的兼容开放政策,使这里成了胡汉文化交流融汇的大舞台,独特的地理环境所造就的民族浑融和文化多元的环境与不时出现的边烽紧急情势杜甫在诗中都有形象的描绘。居民之杂、物产之异、风俗之奇、地气之殊,一一可览;驿道关隘、烽燧军檄、使节边将、胡人胡物,历历在目。杜甫在寓居陇右期间,还用大量的诗篇描绘了独特的陇右自然风貌,记述了特定历史时代的人文景观,呈现出了显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写自然风光: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雨晴》)再如写名胜古迹: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二)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山寺》)又如写山川奇景: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铁堂峡》)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石龛》)乾元二年十月,杜甫离开秦州前往同谷(今甘肃成县),同年十二月一日又由同谷南下成都,前后历时三个月,这期间写了两组共二十四首纪行诗,其中陇右一段有十六首:《发秦州》、《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龕》、《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发同谷县》、《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这两组纪行诗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实录性。各组除第一首外,均以行程地名为题,突出了时空的连续性。所写的是只有在当地才能见到的山川、风土、人情,完全是实地、实景、实情的抒写,而不是象谢灵运和盛唐山水诗那种理想之境和共有之景的表述。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写出了山水的“个性”。所写峡谷、山岭、石台、古镇、崖寺、渡口,各具神态。它们无一不显示出各自特有的景致,独具的风貌,它们只属于陇右。杜甫的诗作描绘山区的自然景致,记写边城的人文景观,或清新明丽、或箫瑟疏凉、或壮阔幽远、或奇险峻峭,展现了不同于平原地区的边塞风光。让人惊心动魄,又赏心悦目,既感神奇莫测,又觉自然舒展。这类诗在陇右诗作中比比皆是。对一个地方进行如此全面而集中的记述,这是前所未有的。杜甫的诗作使历史上无人专门咏写过的陇右山川风物得到了全景式的描绘,把陇右神奇独特的风貌展示在了世人面前,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精辟地指出了杜甫的流寓及诗作对陇右扬名于世的独特贡献和重要作用。即如《山寺》一诗,是古代诗人中最早咏写麦积山的诗作,秦州胜景南郭寺则借助杜甫的诗作名扬四方,不少人就是吟诵着“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等杜甫陇右诗句了解秦州,走进陇右的。同时,我们看到,杜甫的陇右诗对陇右文化艺术的拓展、延伸提供了一个充盈丰富的“武库”。书法、绘画、音乐等诸多领域都从杜甫陇右诗中“猎宝”,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艺术价值非凡的珍品,为陇右文化增添了新的光彩。杜甫诗意画历来为画坛名家所看重,研习摩绘,源远流长。国画大师徐悲鸿在所绘的诗意画中,精心挑选了杜甫陇右诗中的《佳人》和《秦州杂诗二十首》的第五首予以描摩,对诗意画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传达的神韵,其意义甚至超出了绘画本身。被徐悲鸿题为《立马》的这幅画作,取材于《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五,原诗为:“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画中一匹骏马昂首挺立,威风凛凛,势不可挡。这幅画是1943年徐悲鸿写赠少帅张学良的,其时徐悲鸿居贵阳,张学良因“西安事变”被禁闭在贵州桐梓。款识中徐悲鸿摘录了杜甫这首诗的末二句“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落“汉卿先生教之。壬午岁尽。悲鸿贵阳客中写少陵诗。”这幅作于抗战期间的《立马》,寓意深远,耐人寻味。秦州宝马“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的英勇气概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感召力至今不衰。杜甫的陇右诗还登上了音乐殿堂,而且走出了国门。1980—1984年,原苏联作曲家捷尔尼科夫选取杜甫诗19首,谱成了两部大型合唱套曲,并于1986年由原苏联国立室内乐合唱团隆重上演。在这19首诗中,《梦李白》、《促织》等陇右诗作入列其内。透过这些诗作,异国他邦的人们也领略了杜甫的陇右情思和陇右文化的绵远意蕴,这是杜甫对陇右文学和文化的又一贡献。杜甫的陇右之行是不寻常的,他的陇右诗作也是不寻常的。陇右成就了杜甫,杜甫也成就了陇右。即如霍松林先生所说:“治中华诗歌者,无不注目唐诗;攻唐诗者,无不倾心杜甫;而读杜诗者,又无不向往秦州也。老杜倘无秦州之山川胜迹以发其才藻,固无以激扬创作之高潮;秦州倘无老杜之名章隽句以传其宰韵,又安能震荡海内外豪俊之心灵,不远千里万里,来游兹土,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乎?”[18]杜甫流寓陇右的经历及其诗作,构成了陇右文化中一道庄严、瑰丽、永久的光彩。 杜甫的一生,仕途不顺,经历坎坷。他曾做过“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称他为“杜工部”),肃宗任命他为“左拾遗”,一年后又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他在长安的十年里,亲自目睹了玄宗的荒*,肃宗的昏庸,权贵的腐败,亲身感受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榨及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苦难,写下了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是杜诗中的杰作,为历代人民所赞赏,也是后世尊他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诗圣”的基础。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为避战乱,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逃出长安,经艰苦爬涉来到了秦州东柯谷,在侄儿杜佐住所之旁结草芦以寄迹,种花木以埋踪,并将此地曾看作是理想的避乱隐居的“桃花源”。有诗为证:“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尽管生活十分困苦,然而年青时“遍游名山大川,凭吊名胜古迹”的爱好始终未减,还抽空游览了秦州名胜南郭寺、甘泉寺与麦积山等地,每走一地都有诗作留世。杜甫在秦州虽仅住了三个多月,同年冬天因饥饿所迫迁到同谷(今成县),又辗转南下,年底到了成都。然而这是他一生中最艰辛、最难忘的一段经历。诗人在秦州期间所作的诗词,有好几首是东柯谷的作品,可以说诗人来秦州的“根”在东柯。而“这些诗都达到了最高的成就”。是诗人给天水人民留下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天水人民应当继承并弘扬这些遗产。重新修缮杜甫东柯草堂,是历史赋予天水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据《元?一统志》、《古董锁记》、《雍大记》等史料记载,东柯草堂始建于北宋哲宗绍圣年间(公元1094年),距今九百多年。宋、元、明、清皆有草堂可供瞻仰,于明崇祯末年(公元1644年)毁于兵火。后经重建,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又遭兵燹,复毁殆尽(见仙哲民先生剪贴的人民政协报)。又据张忠《陇上杜祠知多少》一文载,“东柯杜甫祠为秦、陇、蜀、荆、楚、豫等所有纪念杜甫祠中修建最早的一座”。“可谓天下第一草堂”。因此宋代以后被列为天水十大名胜之一。长期以来,草堂所在地柳家河称“子美村”,学校称“子美小学”,把旁边的千年老槐——八股槐,称子美槐。当地流传至今的民谣说“九股松,八股槐,杜甫草堂,砚瓦台”。
又据一些专家学者提供的资料,在新中国建国后1959年,冯国端先生发起筹建甘泉玉兰堂及天水东柯杜甫草堂,并得到邓宝珊省长的大力支持和亲切关怀。玉兰堂如期建成,而后者因客观形势大气候的影响而被长期搁置。
时至二十一世纪九十年代,重建东柯草堂的天时、地利、人和诸条件都已具备,生活在东柯谷的离退休文教界人士县瑄、谢学义、卜愈吉、仙哲民、党博学、张效骞、贾志康等七人,酝酿发起重建“杜甫东柯草堂”。此举得到时任街子乡党委书记范具福及乡党委、乡政府的大力支持。认为这是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又具有现实意义的一件大好事。并委托笔者起草了《街子乡人民政府关于重建杜甫东柯草堂的报告》,于1993年4月报送北道区,天水市人民政府同时报送了省政府。
同年冬天,范书记告知,报告已得到各有关部门的同意,待后筹建。大家都翘首期待。1995年得到可靠消息,省有关部门已两次拔款(具体数目不详),但至1996年春毫无动静。此时街子乡领导有较大变动,无法证实。于是谢学义等七人联名致信省文化厅询问。不久得到了肯定的回复,并告知此事已转交旅游部门负责。1996年夏秋之交,街子乡政府主持在草堂原址上举行了开工仪式,开始动工修建了一圈波浪式花围墙。时隔三年,1999年10月又建起三间茅舍。虽十分简陋,毕竟搭起了架子,已多少起到了招徕游人的作用,令人欣慰。现在,前边所列七位发起人中,前四位已相继辞世,健在的三人中,有两人年届八旬,我本人也七十有三了。我衷心希望,在闭上眼睛前能看到“杜甫东柯草堂”有新的样子矗立在东柯谷中。 杜甫草堂原址在街子东柯谷八槐村柳家河。这里山青水秀,果园密布,空气清新,远离城市的喧闹,又地处麦积山风景区内及旅游公路线上,与天水名胜麦积山、仙人崖、净土寺、石门及街亭温泉相连接,建设中的天宝高速公路也从这里经过。这对创建名牌旅游景点,招徕大批中外游客观光旅游,对发展天水经济都十分有利。要充分发挥“东柯杜甫草堂”的优势,提升这一文化遗迹所蕴含的极高品位和价值。吸引四方游客,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业。
综合以上三方面的原因,衷心希望有关领导和部门,尊重历史,顺应民心,把握机遇,早下决心。但愿“天水东柯杜甫草堂”有新样,重新展现在东柯河谷的日子不会遥远。
游记?我念草堂园,我喜草堂春,我仰诗圣容,我爱工部诗。好雨知时间。踏园草堂中。草堂有花径,百花齐争妍,更喜梅花开。更喜好雨到。草堂在廓中,草堂青松在,诗圣物俱在,诗圣伫堂前,茅屋留千古。祠堂有三贤,铜铸诗圣像。忧国愁容颜。朱总司令题,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名人文豪墨,如云在堂中。真迹、瑰宝,珍藏在馆中。大廨先生容,挺身艰难际,落笔伤豺虎,孤惊薄斗牛,忽闻收蓟北,诗书喜欲狂,春夜有喜雨,春夜有春望。我注先生像,悲声泪沥沥,我读先生诗,发奋要图強。振奋树志向,足登大雅堂,堂中群仙聚,堂中诗酝酿,闻诗句句绝,闻声豪气壮。我走天府路,最绝草堂中,喜雨园中喜,千诗碑前录,行走双目望,家中梦断肠,写感发贴上,供友齐分享,若行草堂中,学诗最佳上。?
当你手头上有闲钱,其实真该买个车,会发现,它真的会提高你的生活质量。
我买车就注重几点,实用,好看,便宜,挑了一圈,嘉际入手。
这中控,是真的精致
全景天窗,看雨滴洒落,情调十足。
车身的弧度,那一条腰线,帅气
这个灯,给人的科技感十足。
侧前方看,最吸引人的应该是那个车头,动感十足
这个鲨鱼鳍,有点皮
档次感满满的。
诗圣杜甫,从小学他的诗,今日也算是前来拜会了。
就爱这种走廊的设计,古香古色
天空飘着小雪,让人思绪颇多
大雅之堂
曲径通幽处
古人的造诣,又岂是吾辈能懂
白墙,总让人觉得安静
雪花慢慢飘零,一片一片。
我需要了解有关杜甫在甘肃的详细事迹,大家帮帮忙,给我说一些吧。谢谢!
公元759年初秋,48岁的杜甫携带妻儿逃离了战乱和饥馑困扰的关中,在通往秦州(天水)的崎岖山路中艰难地行进。他想在秦州住下来,等待战乱的结束。然而,他在秦州徘徊了3个月,没有找到理想的结庐之所,又把希望寄托在同谷(成县),结果同谷也使他失望了。这年的年底,杜甫离开了甘肃到达成都,第二年春天在城西郊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于是成都杜甫草堂成了中国文化的圣地,千百年来为人们敬仰和向往。
秦州和同谷没能留住诗圣,杜甫与甘肃擦肩而过,成了陇右士人挥之不去的一件憾事。杜甫原来是真心想在秦州住下来的,他曾同赞公和尚几次前往西枝村(距天水五六十里,通往麦积山的途中),希望找到一处向阳的搭建草堂的宅地,但终究未能如愿。
我们不妨作个设想,假如当年杜甫果真找到了满意的结庐之所,将是怎样的情景,历史会改写吗?举世瞩目的杜甫草堂就坐落在了天水,而不是成都?流芳千古的诗句将把秦州人文送上中国文学史的最高殿堂?将不是丞相祠堂,而是伏羲庙堂,不是锦官城,而是“秦州城里柏森森”?有诗圣的诗句为证,不怕别人把羲皇故里抢了去。顺着这条思路畅想下去,麦积山,南郭寺,卦台山,三阳川应该早就名满天下了。试想杜甫如果在秦州听到平叛胜利的消息,那首千百年来使人们热泪盈眶的名句岂不成了“陇外忽传收蓟北”?陇原便成了人们心仪和注目的地方?
历史毕竟不能改写,一切都是自娱自乐的瞎想,可是当年杜甫为什么要离开陇右呢?为什么就住不下来呢?通常的说法是难以维持生计,而为什么难以生计呢?仅仅是陇右偏僻,贫困,少食,缺乏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迫使杜甫去采药,摘橡果吗?为什么不替杜甫设身处地想想当时的人文环境呢?
没有官员的支持是最要紧的原因。当年秦州没有慧眼识人才的严武式的官员,不能给杜甫特殊的关照。一个同谷县宰先是写信邀请杜甫去同谷安家,而去了之后又爽约变卦,使杜甫进退维谷。杜甫当时是落魄弃职的小官,诗名还不大,诗圣的名号是唐以后儒家师徒封的,想必当时陇右文化界并未看重这位日后的诗坛巨星。陇右地僻,民风闭塞,大约待人漠然、冷落了我们的诗圣。
而杜甫到了成都颇为顺利,有官员的支持,有乡绅的资助,有乡邻的友善,还有诗友的唱和捧场,草堂很快落成。杜甫的身心也舒展起来,他欣赏语燕新巢,近水沙鸥,接受故人供米,村酿老酒。在历尽困顿之后,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杜甫虽然在成都草堂只生活了4年,但这是他诗歌创作生涯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地方。他一生漂泊,居无定所,就其本意来讲,他最希望在长安天子脚下生活,以做官实现平生的理想。然而命运多舛,杜甫注定与京城和宦海无缘,却成就了他永垂史册的诗名。在成都及其后来在蜀地辗转期间,是杜甫诗歌创作走向艺术颠峰的时期,因此成都草堂就成了诗圣的象征。
陇右士人深深遗憾这历史的擦肩一过,大约是为了弥补缺憾,考证出天水曾建杜甫草堂有八九处之多。成县将杜甫住过一个月的地方扩建为杜甫祠堂,后改名杜甫草堂,作为旅游重点项目。其实杜甫在这些地方仅仅借住过三四个月,室未筑,何言堂?不过是希望诗圣能在陇右多留些遗迹吧!难舍的文化情结使甘肃文化人念念不忘杜甫的100多首陇右诗,称这是杜甫继“三吏”“三别”之后,又一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新高度,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论起杜诗,不禁使人想起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评价来,当他以政治家的角度看杜诗,曾大力推荐“北征”等反映社会状况的作品,而他以诗人的口味品唐诗时,却说杜诗少诗味,更喜欢三李,尤其是李白。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个人喜好,而当时一位顶级名人却为此写了一本扬李骂杜的书,惹出一场超出文学评论的道德人品官司,至今为学术界所不齿。总之,将杜诗作为“诗史”看的,多是史论家和政治家,尤其研究文学史和社会史的专家,认为杜甫的每一首诗都很重要。而从艺术角度来欣赏,人们更喜欢杜诗中诗味浓厚的篇章,更喜欢吟诵“润物细无声”“感时花溅泪”“不尽长江滚滚流”“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些韵味无穷的诗句。陇右诗,包括“秦州杂诗二十首”,多是记叙性的,恐怕是杜甫当年以诗为书信,告知亲友自己的经历和见闻的吧。其用来研究唐代陇右历史和社会风貌有价值,但当做文学作品欣赏,毕竟少了些诗味。
陇右没能留住诗圣的确遗憾,而遗憾的事却不仅此一桩。陇上这块地方很奇怪,能够孕育发源许多伟大的东西,但发展和辉煌却是离开了它的时候。秦人发迹于陇南,而东去关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权的中央帝国,礼县大堡子山只留下秦公残缺不全的陵园。无独有偶,建立周朝的周人先辈也是在陇东兴起的。再往前追溯,伏羲始起于陇地,而演八卦于中原;黄帝葬于桥山(即现在庆阳市正宁境内),而后来祭陵于陕西;许多历史上甘肃籍或祖籍甘肃的着名人物,飞将军李广,诗仙李白,草圣张芝,针灸创始人皇甫谧等,都是建功于别地,扬名于他方。这种现象似乎遗传了下来,凡是甘肃出生或在甘肃工作过的政界,学术界,企业界,艺术界以至新闻电视界的杰出人物,大都离开甘肃后作出非凡的业绩。难道这里缺乏人才成长和发挥的环境条件?难道这里除了贫困落后还少了些人文关怀?难道这块土地只耕耘不收获?
杜甫离陇右而去,毕竟是历史的过客。甘肃怎样寻找过去那创造性的基因,优化环境和条件,留住人才并吸引人才,是应该谋划并付诸行动的长久大计。(陈少沛)
关于杜甫草堂的描述
成都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前往此景点的交通方式:
公交
乘坐19、35、58、59、82、165、170、309、319路到杜甫草堂站下车。
旅游专线
杜甫草堂-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杜甫草堂-永陵旅游专线。
地铁
地铁四号线草堂北路站下车。
唐代着名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了上百首诗歌,这里因此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现今的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
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园内亭台林立,古木参天。从正门进入后,大廨、诗史堂、工部祠三座主要建筑物由南至北依次排列于中轴线上。工部祠的东北部,是少陵碑亭和大诗人当年的茅屋故居,茅屋以东是盆景园,往南依次是浣花祠、花径、大雅堂和靠近南门的草堂陈列室。
茅屋故居,是借鉴川西民居的特点复建的,成为了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观。茅屋东侧的盆景园内,有1999年建成的“杜诗书法木刻廊”,陈列着百余件杜诗书法木刻作品,其中有“杜诗绝唱、书法绝品、楠木绝材、刻工绝活”等四绝。
草堂有三个门,其中正门和南门都位于草堂的南部,北门位于西北部。正门和南门相距不远,游人多从这两个门出入。
除此之外,这周边也有一些景点、酒店、餐厅,比如:
景点花径 与杜甫草堂距离004km
杜诗木刻廊 与杜甫草堂距离004km
花径 与杜甫草堂距离006km
游古蜀,感受三国遗韵,这几个地方不得不去
一提到三国,大家最先想到的地方是哪里呢?有人会说,三国里面最着名的不就是赤壁之战吗?当然第一反应就应该是赤壁。但是对于我而言,我首先想到的是成都这个地方。成都,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古为蜀都,孕育地方文明。于三国而言,这里有武侯祠,刘备陵,锦里古街;于在三国多年后的大唐帝国而言,这里有“诗圣“的遗居杜甫草堂;当然还有充满客家文化的洛带古镇;更少不了充满老成都气息的宽窄巷子。
武侯祠,是中国唯一一座纪念君臣合祀的祠庙。是富有盛名的诸葛亮,刘备以及蜀汉英雄的纪念地。同时,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现在主要由文物区,三国文化体验区和锦里三部分部分组成,被冠以“三国圣地”的美誉。武侯祠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侯”而得名。武侯祠祠堂正门匾额为“汉昭烈庙”,大门浓荫丛中矗立着六通石碑,石碑的文章,书法,刻技绝佳。二门之后则是昭烈庙,气势雄伟;诸葛亮殿的西侧则是刘备墓,是诸葛亮亲自选的宝地,将刘备葬于此,始称为“惠陵”;刘备殿过后则是诸葛亮殿,象征君臣关系,后人为此题的对联用来表示对诸葛亮的赞颂;文武廊是纪念其他英雄的地方,东边是文官廊,西边是武将廊。
锦里古街是来成都不得不去的地方。锦里的建筑以清末民初的四川民居风格为基础,内容以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民俗文化为内涵。传说,锦里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以明、清风貌为外表,川西民俗,民风等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锦里古街上有茶楼,客栈,酒楼,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示了川西文化的魅力。
杜甫草堂是杜甫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经历,少了一点忧国忧民的沉重,多了一点闲适和欢乐。杜甫草堂坐落于浣花溪畔,在这里,杜甫创造了大量的诗歌。这里就好似与世隔绝,无人来打扰他的宁静。在这里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惬意。
洛带古镇也是成都的一大特色,地处于成都龙泉驿区境内。三国时期建镇,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中而得名为“洛带”。世人称洛带为“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有天下客家的美称。古镇文化底蕴非常浓厚,镇内千年老街,客家民居保存完好,老街呈“一街七巷子”的格局,街道两边商铺林立,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洛带,可以说是一部浓缩了的客家移民史。
如果想感受浓浓的老成都的气息,那么就去宽窄巷子吧。宽窄巷子是一处独具老成都民居特色的文明街。房舍大多建于民初,少数建于清末,大半是两个天井即前,后两个四合院式的平房,青瓦红檐。自北向南依次是宽巷子,窄巷子以及井巷子。宽巷子,代表了最成都、最市井的民间文化,呈现了现代人对于一个城市的记忆;窄巷子展示的是成都的院落文化;井巷子中,蕴藏着成都人的“新生活”。
当然,成都的美食也是不得不吃的。三大炮,肥肠粉,张飞牛肉,汤麻饼,糖油果子,荞麦面,钵钵鸡,麻辣火锅也是少不了的。成都有很多美食在这里也就不一一例举了。当然也少不了玩儿的地方,去锦里吃吃美食,看看手工艺人的工艺品,体验宽窄巷子老成都人的生活。
去成都走一走,感受三国的悠久历史,如果你是一个“三国迷”,那么就去武侯祠看看;如果你是一名吃货,锦里是个好地方;去洛带古镇,体验不一样的文化特色。如果你不是成都人,那么你会发现一个不同的成都;如果你是成都人,可以体验老成都的韵味。
关于“有关杜甫草堂的传说”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5841.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
-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 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
- 对秋深,离恨苦,数夜满庭风雨
- 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
-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