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黄鹤楼之千年预言(李白在武汉写的诗句)
-
李白黄鹤楼之千年预言
网上有关“李白黄鹤楼之千年预言”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白在武汉写的诗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这首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李白在武汉写的诗句
由现代人借李白之名杜撰的
兰舟寺
(北)北暮苍山兰舟寺,(四)
(京)惊天落霞缀清川。 (川)
(奥)傲年夜落缘分地, (地)
(运)运水微漾人却振。(震)
一首号称为诗仙李白所作的七言诗《兰舟寺》风靡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北暮苍山兰舟寺,惊天落霞缀清川。傲年叶落缘分地,运水微漾人却振。”乍看古诗本身的遣词造句似乎毫无抢眼之处,但若是将四句诗的首字和尾字分别连读,则是:北惊(京)傲(奥)运,寺(四)川地振(震)。果真千年以前的诗人已经预知了中国现今的大事?这是巧合还是故意恶搞?这首流传甚广的《兰舟寺》是否真实存在?为此记者专程采访了山东大学文学院专攻古代文学研究的王平教授。
这首诗是否由李白所作?王教授一口否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查阅一下《全唐诗》,据记载,李白从未创作过一首名为《兰舟寺》的诗,这很显然是后来人杜撰的,只不过冒用李白的名号。而且这杜撰的水平也不怎么样,从诗词研究角度看,这首诗本身的押韵和平仄都有问题,诗仙李白怎么可能作出这样的诗。”
留心关注,近段时间像“《兰舟寺》”这种“拿古诗说事”的现象并不少见,对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王平教授认为,要从深层次和人的心理上进行分析。“一个原因是由于这些事件的始作俑者认为借助古诗来传递自己的看法、达到目的,似乎显得自身很文雅,很有文化,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第二是这种传递的认同性比较高,也许有很多人不清楚李白的诗,但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李白这个人;再者就是用这种比较新鲜的方式满足了很多人心中的好奇感,民众由于一种类似猎奇的心理传递了这个消息。”
对于这种现象,王平教授认为不宜提倡,甚至还要严厉批评,“今年算得上多事之秋了,一些无聊之人却还在这里唯恐天下不乱,这是十分不可取的。我们应当坚强面对灾难和困境,多做一些理智的和有意义的工作。认为这样的大事是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被人预言好的,明显带有一种消极的态度,这对整个社会来讲有很不好的影响。”
1. 李白关于武汉的诗句预言
李白关于武汉的诗句预言 1.李白写武汉的诗有哪些
李白写武汉的诗有: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望黄鹤楼》: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醉后黄鹤楼》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武汉的诗》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凤无琅□实,何以赠远游。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2.李白全部的预言诗有哪些
北暮苍山兰舟四,
京无落霞缀清川。
奥年叶落缘分地,
运水微漾人却震。
前四个字---北京奥运
后四个字---四川地震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3.急
尽管传说中的李白搁笔长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并无史料实据可考。而今重建于黄鹤楼东侧的那座“搁笔亭”,亦不过是清朝康熙年间,曾任国子监博士的戏剧大家孔尚任倡议所命。但李白一生中却至少三登黄鹤楼(有诗为证: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15次吟诵黄鹤楼。是对黄鹤楼情有独钟,还是对崔氏的黄鹤楼》耿耿于怀?
窃以为,二者兼而有之。
作为一代“诗仙”的李白,一生中先后15次吟诵同一座楼,这可能在中国历代诗人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李白有关黄鹤楼的诗篇中,不乏经典佳作。唐玄宗开元年间,风流倜傥的青年诗人李白,踌躇满志地来到江城,在黄鹤楼下送别友人、诗人孟浩然,写下了《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以其开阔的意境和隽永的笔触流传千古。从中,我们仿佛看到年轻的李白,凝视春江中渐远的飞帆,动了离情;船上的孟浩然,回望云水间的江楼,亦如看见依依不去的李白。这留在诗史上的平仄,足以让今人穿越时空的隧道,静立于古黄鹤楼畔,伴“诗仙”共送那远去的孤帆。它不仅堪称送别友人的佳作,也为这座江南名楼增添了诗情画意般的诱人姿色。其中的“烟花”一词,则可能引自崔诗中的“烟花江上使人愁”。
李白写武汉的名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五月自然也没有梅花可落,《梅花落》是古代一名曲。
李白遭贬谪后,又作《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一句“江城五月落梅花”,使武汉从此有了“江城”之别号。需要说明的是“落梅花”其实是笛曲名“梅花落”之倒置,否则无法解释五月江城何以“落梅花”。
4.描写武汉的诗句
武汉有许多景点如黄鹤楼,汉阳树,鹦鹉洲,长江汉水等等。
1.《黄鹤楼》:作者:崔颢 (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首诗吧武汉首次称为江城
4.《水调歌头》作者: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5.关于武汉的诗句
武汉有黄鹤楼,汉阳树,鹦鹉洲,长江汉水,长春观,首义街,珞珈山,东湖,磨山。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另一首为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首诗吧武汉首次称为江城
徒步武汉长江大桥
刘开添作
万里长江第一桥 两岸融云天际消
龟蛇对望长虹色 茫茫人海任逍遥
孤身徒步如仙梦 万马奔腾似战巢
长江滚滚东流去 铁龙高驾傲今朝
巨轮不畏高水浪 火车何惧空折腰
汉口江滩无限美 惊涛拍岸竞比高
深思秦汉商贾客 乘舟危渡骨晃摇
桥头横卧武昌镇 桥尾栖身汉阳滨
人到桥心疑是岸 人临桥岸以为心
夜色照人讥亦饱 武昌汉口汉阳情
览尽长江看汉江 一波一浪尽水兵
黄鹤飞过长江顶 谁道大桥非雄鹰
千年无鹰立江上 一九五七诞生情
中华儿女多壮志 热血浑浑满江城
晚斋时刻早过时 不堪回首心何悲
高叹高呼高喝啸 流下多少风尘泪
真欲夜宿桥杆侧 只是无闲需暂歇
此生曾做逍遥子 不立雄心誓不回
滥竽充数几词句 化作飓风壮我威
浩浩长江观不尽 挺挺大桥吟不得
水调歌头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6.李白的预言诗句
例如皇马对阵拜仁,比赛结果刚刚出来,有网友立即兴冲冲拿出李白诗词,力证李白预言帝之准确:
皇城西山客,
马蹄声语迟。
四月清风来,
比翼云中枝。
零落故园意,
胜景新人诗。
拜谒此山景,
仁义天下知。
“地震预测”诗是这样写的:
北暮苍山兰舟四,
京无落霞缀清川。
奥年叶落缘分地,
运水微漾人却震。
“日本去死”诗:
日暮苍山兰舟小,
本无落霞缀清泉。
去年叶落缘分定,
死水微漾人却亡。
7.关于“武汉”的诗句有哪些
1、《江夏行》李白
忆昔娇小姿,春心亦自持。为言嫁夫婿,得免长相思。
谁知嫁商贾,令人却愁苦。自从为夫妻,何曾在乡土。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使妾肠欲断,恨君情悠悠。
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未知行李游何方,
作个音书能断绝。适来往南浦,欲问西江船。
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一种为人妻,独自多悲凄。
对镜便垂泪,逢人只欲啼。不如轻薄儿,旦暮长相随。
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如今正好同欢乐,
君去容华谁得知。
2、《江夏送友人》李白(唐代)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裴回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3、《江夏寄汉阳辅录事》李白(唐代)
谁道此水广,狭如一匹练。江夏黄鹤楼,青山汉阳县。
大语犹可闻,故人难可见。君草陈琳檄,我书鲁连箭。
报国有壮心,龙颜不回眷。西飞精卫鸟,东海何由填。
鼓角徒悲鸣,楼船习征战。抽剑步霜月,夜行空庭遍。
长呼结浮云,埋没顾荣扇。他日观军容,投壶接高宴。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唐代)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唐代)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8.李白的诗预言
不是比如 《念家》预言黄海波嫖娼被抓 黄泥直下无青天, 海上云尽月苍苍。
波涛塞川如叠坂, 嫖姚家宴敌吴王。 娼楼两岸临水栅, 被发奔流竟何如, 抓花百树障去路。
实际上是 黄泥直下无青天,出自王建《相和歌辞·公无渡河》; 海上云尽月苍苍,出自王适《早上江上有怀》; 波涛塞川如叠坂,出自《箜篌引》; 嫖姚家宴敌吴王,出自薛能《子夜》; 娼楼两岸临水栅,出自张籍《江南行》; 被发奔流竟何如,出自李贺《相和歌辞·箜篌引》; 抓花百树障去路,与李隆基的《春日出苑游瞩(太子时作)》近似,原诗是:三阳丽景早芳辰,四序佳园物候新。梅花百树障去路,垂柳千条暗回津。
鸟飞直为惊风叶,鱼没都由怯岸人。惟愿圣主南山寿,何愁不赏万年春。
9.李白全部的预言诗有哪些
北暮苍山兰舟四, 京无落霞缀清川。
奥年叶落缘分地, 运水微漾人却震。 前四个字---北京奥运 后四个字---四川地震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意思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这首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李白有没有一首诗叫长江沉沦
李白的藏头诗《长江沉沦》火爆微信圈。 查看了5个公众号,发现这条“李白太牛,早就预言东方之星出事”的阅读量,超过1700万人次。原诗如下:
二龙闹江风卷云,
零乱残余生死魂,
一阵狂旋船翻身,
五体投地乱打滚,
六旬花甲遵天命,
月下江水难浮萍,
一度朝夕叹一生,
日落子夜灾注定,
东西南北皆浪平,
方知遭遇龙旋风,
之江中游起雷鸣,
星夜月缺无长空,
沉沦沧桑江之中,
没错此行数百命。
长眠沉沙使人清,
江流入海泪悲空。
这首诗的首字相连,便是“二零一五六月一日东方之星沉没长江”。除此之外,网上李白的藏头预言诗还真不少,如预言马航失事的《腾云》、预言日本地震的《征帆》、预言北京申奥成功的《长岛》、预言腾讯胜360的《桑上泱》,简直神乎其神。难道李白真是“预言帝”?
“李白写过这些诗吗?”昨天,记者首先请教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长贺云翱。“你问巧了。”正在编写《李白吟金陵》一书的贺教授说,“我马上查《全唐诗》,两个小时后答复你。”
记者随后拨通研究李白诗的南师大文学院教授郦波手机。正在央视录节目的他告诉记者,经常看到所谓李白预言诗广为流传,很让人担心。首先,这些诗不是李白的风格和水准,仅类似于打油诗。其次,李白从来不是预言家,他连自己的生死沉浮都无法知晓,怎能预测1253年后东方之星的沉沦?如果他能预测到永王李璘与唐肃宗兄弟反目、进而被杀,就不会加入李璘幕府,进而受牵连获罪下狱,更不致于61岁便魂断安徽当涂。
“一些公众号惟眼球效应,或扯政治,或恶搞文化名人,目的都是追求点击率。”他认为,“诗仙”李白之所以屡屡“中枪”,主要因为他为人为文仙风道骨,“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加上他不畏权势的故事流传甚广。因此,民间因为喜欢他而故意“消费”他。
这时,贺云翱教授来电告知查阅结果,“粗查李白1000多首诗,这些藏头诗题名均不存在,只出现过‘征帆’‘腾云’等词汇,其他藏头诗的整句也没检索到。这些诗显然都是伪作。”他说,即便今后李白诗同某个事件吻合,也不是预言,仅仅是文字排列巧合而已。
同郦波一样,他也十分担心“文化戏说”之类借助互联网娱乐化传播,让青少年莫衷一是,拉低传统文化品位,消解主流文化魅力。
那么,是谁为李白写“预言诗”?写藏头诗真有软件工具吗?记者昨天辗转联系到苏州水天一色软件公司,业务员小张告诉记者,他们开发的好运来藏头诗生成器,既可免费下载,也可花30元购买软件。前者词库有限,自动生成的藏头诗质量不高;而后者词库丰富,选择余地大,有25种藏头、藏中、藏尾的藏头模式,还能自动选择押韵方式。他确认,“李白这首《长江沉沦》诗,以人工创作为主,软件生成为辅。如把名字换成杜甫、白居易照样行,但大伙已经习惯了李白。”
他说,公司每月能卖出藏头诗生成软件30多个,不图赚钱,只图好玩。“你问会不会误导青少年?那是老板的事!”他称。
李白 七字诗
由现代人借李白之名杜撰的
兰舟寺
(北)北暮苍山兰舟寺,(四)
(京)惊天落霞缀清川。 (川)
(奥)傲年夜落缘分地, (地)
(运)运水微漾人却振。(震)
一首号称为诗仙李白所作的七言诗《兰舟寺》风靡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北暮苍山兰舟寺,惊天落霞缀清川。傲年叶落缘分地,运水微漾人却振。”乍看古诗本身的遣词造句似乎毫无抢眼之处,但若是将四句诗的首字和尾字分别连读,则是:北惊(京)傲(奥)运,寺(四)川地振(震)。果真千年以前的诗人已经预知了中国现今的大事?这是巧合还是故意恶搞?这首流传甚广的《兰舟寺》是否真实存在?为此记者专程采访了山东大学文学院专攻古代文学研究的王平教授。
这首诗是否由李白所作?王教授一口否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查阅一下《全唐诗》,据记载,李白从未创作过一首名为《兰舟寺》的诗,这很显然是后来人杜撰的,只不过冒用李白的名号。而且这杜撰的水平也不怎么样,从诗词研究角度看,这首诗本身的押韵和平仄都有问题,诗仙李白怎么可能作出这样的诗。”
留心关注,近段时间像“《兰舟寺》”这种“拿古诗说事”的现象并不少见,对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王平教授认为,要从深层次和人的心理上进行分析。“一个原因是由于这些事件的始作俑者认为借助古诗来传递自己的看法、达到目的,似乎显得自身很文雅,很有文化,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第二是这种传递的认同性比较高,也许有很多人不清楚李白的诗,但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李白这个人;再者就是用这种比较新鲜的方式满足了很多人心中的好奇感,民众由于一种类似猎奇的心理传递了这个消息。”
对于这种现象,王平教授认为不宜提倡,甚至还要严厉批评,“今年算得上多事之秋了,一些无聊之人却还在这里唯恐天下不乱,这是十分不可取的。我们应当坚强面对灾难和困境,多做一些理智的和有意义的工作。认为这样的大事是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被人预言好的,明显带有一种消极的态度,这对整个社会来讲有很不好的影响。”
关于“李白黄鹤楼之千年预言”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621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岭南能有几多花,寒食临之扫春迹
-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 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
-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 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
- 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
-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