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平仄是什么-(格律诗的平仄规定)
-
七律平仄是什么?
网上有关“七律平仄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格律诗的平仄规定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平仄脚
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平脚
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脚
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脚
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平仄的两个基本格式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律平仄的两个基本格式
1、五律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五律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格律诗的平仄规定
古诗格律平仄规律如下:
1.平起首句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3.仄起首句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扩展知识:
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特点是格律严整,韵律和谐,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在中国文化史上,古诗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一。
古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主要是四言诗和骚体诗两种形式。四言诗是指每句四个字的诗歌,如《诗经》中的作品;骚体诗则是一种长篇抒情诗,通常以五言或七言为主,如离骚等。到了汉代,五言诗逐渐崛起,并逐渐成为了古诗的主流形式。
古诗的格律非常严格,每首诗都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比如五言绝句,它要求每句五个字,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末一字必须押韵,而且必须用平声韵。
而七言律诗则要求每句七个字,平仄相对,韵脚相同。此外,古诗在用字和声调上也有一定的规律和技巧,比如对仗、用典、叠字等等。
古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涉及政治、历史、社会、人生、自然等多个方面。在政治方面,古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和人民的疾苦,比如杜甫的《春望》、《登高》等;在历史方面,古诗则表现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比如苏轼的《赤壁怀古》等。
在人生方面,古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体验,比如李白的《将进酒》等;在自然方面,古诗则描绘了山川河流、花鸟鱼虫等自然景观,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古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学上的成就,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神。古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通过古诗的学习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
总之,古诗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通过学习和欣赏古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律诗平仄规律
格律诗的平仄规定主要包括上仄下平、平仄相对、不能失替等。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古汉语中的平仄: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传统:
按传统的说法,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律诗平仄的基本规则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律诗平仄的基本规则可为二,记住其规则,有助于对律诗格式的记忆,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则能应对而出,勿需死记硬背。
其一为相重相间。第一是相重,诗句里除最后一个字为一个音节,其余每个节奏单位的平仄,总是相重叠的,如:平平一一仄仄,平平平一一仄仄。而且,律诗中后四句的平仄与前四句完全相同,构成回环往复的声律。第二是相间,每一诗句,平声字与仄声字总是轮流出现,交替使用。上一节奏为平,则下一节奏必为仄,反之亦然。如:平平一一仄仄一一平平一一仄,仄仄一一平平一一仄仄一一平,二、四、六字的平仄必不同。平仄的相重相间规则,使诗句的声律抑扬而不致单调。
其二是粘对。对:指平仄对立,一联诗句中,上下句同一位置的字,其平声与仄声要相对立。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即平仄一致,每两联之间,后联上句的第二字与前联下句的第二字,平仄要一致。故第三句与第二句相粘,第五句与第四句相粘,第七句与第六句相粘。对七言律诗而言,两联的第四字也要相粘。粘对规则使声调富有变化而不致板滞。若不“对”,称为“失对”,则上下两的平仄就会雷同;若不“粘”,称为“失粘”,则前后联的平仄又要雷同了。失对与失粘都是律诗的大忌。
另外,还要注意不能犯“孤平”。“孤平”是指平脚句中,除了韵脚是平声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了,这是诗家大忌。对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具体而言,五言律诗的“平平仄仄平”式,其第一字必须是平声,“仄仄仄平平”式,第四字必须是平声;七言律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式,其第三字必须是平声。
七律的平仄格律要求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我们读《全唐诗》中的五律、七律,可以看出中间两联讲对仗的占大多数;所以按照正体颔联和颈联则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绝句、排律的首联也是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须对仗,最后一联亦可对可不对。律诗的四联
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对句相对、邻句相粘:组成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与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简言之,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仄仄平平仄,下句就是:平平仄仄平。同理,如果上句是:平平平仄仄,下句就是: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七言的与此相似。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
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联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收尾,就成了: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如果对句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第一、第二联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唐以后,既讲对句相对,又讲邻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
词的平仄押韵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词,又称长短句。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杨慎在《词品》中评曰:“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七言律诗的格律
七言律诗 [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诗 [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成熟。
七言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代表作品有崔颢的《黄鹤楼》、杜甫的《登高》、李商隐《安定城楼》等。
典范诗作
崔颢《黄鹤楼》
崔颢《行经华阴》
祖咏《望蓟门》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李颀《送魏万之京》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七言律诗的平仄是怎么回事?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这种“交错”包括: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x0d\根据平仄的要求,律诗在这一方面的形式就只有固定的两种基本格式。它们是: \x0d\(一)五律: \x0d\1、仄起式 \x0d\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x0d\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x0d\2、平起式 \x0d\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x0d\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x0d\(二)七律 \x0d\1、仄起式 \x0d\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x0d\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x0d\2、平起式 \x0d\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x0d\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x0d\当然,律诗还可以由此而变化出其它诸多格式来,我们就不必要一一了解了。 \x0d\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 \x0d\第一,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x0d\第二,律诗格律中的“孤平”禁忌。孤平是律诗格律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都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那就必须采取补救(见下文)的办法。 \x0d\第三,律诗格律中的“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就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拗救”的具体方式是极其复杂的,我们无须一一了解。 \x0d\第四,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的禁忌。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关于“七律平仄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631.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 寒泉贮、绀壶渐暖,年事对、青灯惊换了
-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
- 不语含嚬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落花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