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左思《三都赋》(左思是什么时期的诗人)
-
洛阳纸贵:左思《三都赋》
网上有关“洛阳纸贵:左思《三都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左思是什么时期的诗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它由来于哪里呢?原来,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他还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人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人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人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我们可以看到,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人区别,可是更重要人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青蛙小牛鸭子鹦鹉狐狸灰狼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
左思是什么时期的诗人
洛阳纸贵与《三都赋》有关。
今人傅璇琮考证,《三都赋》成于太康元年(280年)灭吴之前。姜亮夫认为《三都赋》作于291年。白居易《和酬郑侍御东阳春闷见寄》:一缄疏入掩谷永,三都赋成排左思。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予以高度评价,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今人傅璇琮考证,《三都赋》成于太康元年(280年)灭吴之前。姜亮夫认为《三都赋》作于291年。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就是因为当时人们竞相抄写三都赋的内容,而造成纸张供不应求,纸价上涨的情形。陆机原本打算写《三都赋》,因为左思已经写的很好了,就放弃这个念头。
《三都赋》作者
《三都赋》作者是左思,左思家世儒学,其父左熹,字彦雍,起于小吏,曾任武帝朝殿中侍御史、太原相、弋阳太守等。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
泰始八年(272年)前后,因其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元康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
齐鲁文化·文学与书画·诗人左思与书圣王羲之
左思(约公元250 ~约305年),西晋诗人。 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出身儒学 世家。晋武帝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前后, 以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移居洛阳,官秘书郎, 列入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左思因为貌丑口讷,不好交游,而被很 多人看不起。但他并不气馁,反而潜心十年, 写就了描写三国都城风貌的《三都赋》。
西晋太康年间左思的《三都赋》内容是什么?(必须完整,准确)
齐鲁文化·文学与书画·诗人左思与书圣王羲之
建安之后,太康文学兴旺一时,作家作品众多。其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齐国临淄人左思。
左思的作品留存下来的仅有赋三篇、诗十四首,《三都赋》和《咏史诗》是其代表作。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评论说:“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三都赋》是左思刻苦努力、呕心沥血的结晶。在故乡临淄时,他就开始构思赞颂三国都城的《三都赋》,公元272年,其妹左芬被选入晋武帝后宫,全家随着搬入洛阳。左思不顾当时社会名流的非难和讥笑,利用任秘书郎的有利条件,继续广泛进行社会调查,尽可能大量搜集关于三国都城繁盛的材料,然后闭门谢客,进行构思和创作。经过十年努力,终于完成了《三都赋》。他又去拜访西北名士皇甫谧,皇甫谧为之写了序言,当时的名人张载、刘逵为之作注,卫瓘作略解。由于《三都赋》文字精彩,轰动一时,出现了“豪贵之家,竟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晋书·左思传》)的盛况。
《三都赋》的成功,使左思跻身于太康文坛,而使他从太康文坛中脱颖而出的却是他的八首《咏史诗》。左思出身寒门,又不善言谈和交游,他虽立下“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的壮志,但门阀制度却使他的良图难以实现。心志高傲、地位卑微的左思只好把深受压抑和排挤的不平凝聚到他的诗作里。他对咏史诗进行发展创造,将咏史变为述怀的“咏怀诗”,如“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里,他把自己比作涧底郁郁挺拔的青松,士族子弟好比是柔弱的小苗,像青松一样高大的人才却受到如小苗一般柔弱的人的遮蔽,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地势使之然”,即由士族制度造成的。他还抨击了当时重门第不重德才的社会制度,如“铅刀贵一割,梦想聘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捐归回庐。”铅刀虽然不锋利,但有一割之用也好;自己虽然才能不高,却有一展抱负的愿望。诗中不仅抒发了作者建功立业的壮志和不慕权贵、功成身退的崇高理想,也表现了对怀才不遇的愤慨。
左思的《咏史诗》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在诗坛偏重词藻的时期是难能可贵的。由于他的《咏史诗》感情激烈,格调高亢,笔力矫健,独树一帜,形成了与“汉魏风骨”一脉相承的“左思风力”(钟嵘《诗品》),因而被清人沈德潜《古诗源》称为“千秋绝唱”,体现了左思在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两晋时期,随着儒学的动摇和玄学的产生,建安时期的慷慨豪爽之风转变为玄学的崇自然、好清谈。当时,“人各有一种风骨,不拘泥于一格也”,这便是有名的魏晋风度。玄学的兴起被认为“是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哲学和美学的重大突破,必然引发文化艺术的大繁荣、大发展,因此,书法艺术中出现了神韵异常、风度翩翩的行书字体,出现了王羲之这样人品字品极妙的“书圣”。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后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王氏为当时的最大世族之一,王羲之本人亦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为“王右军”。他入仕不迷仕,后称病辞官,着意于书法、诗赋和散文。王羲之幼承家学,七岁学书,十二岁看“笔论”,经父亲指点,大有长进。初拜师于卫夫人,后学张芝草书、钟繇正书。他博采众家之长,而又最大限度地突破和完善诸家,使之脱胎换骨,清新入体,开辟新的意境。终于使他的行书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王羲之生性坦率,不拘礼节。他年轻时,太尉郗鉴想与王氏大族联姻,派门生到王导家挑选女婿,王导子侄都集中到东厢房让来人挑选。门生回去后告诉郗鉴,说王家子弟都不错,听说要相女婿,都表现出端庄严肃的样子。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坦腹吃东西,好像什么事也没听到。郗鉴一听,高兴地说此人正是要选的好女婿。后来查实,那人正是王羲之。晋人崇尚自然,不喜欢矫柔造作,王羲之也是典型之一,《金陵王氏族谱》上有一段王羲之的画像赞语,便显示了他的奕奕神采、翩翩风度,《世说新语·容止》篇称他“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更是晋人品评人物的最高境界。他的外表与心灵和谐统一,在书法上体现得比较充分。他既工草、楷,又把“行笔放体,雨疾风驰;绮靡婉婉,纵横流离”的行书发挥得淋漓尽致。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上巳日(三月三日),王羲之又一次与同志好友爱子等四十二人宴集会稽山阴之兰亭,行传统的修禊之礼。良辰佳节,山水美景,拨动了他们的心弦,纯朴静远的大自然同智者心灵融为一体,他们惊叹留连,饮酒赋诗,尽情欢娱,最后公推王羲之为诗集作序。羲之乘兴,思逸突发,腕底似有神助,蚕茧纸,鼠须笔,一挥而就,写下了文书俱绝的《兰亭序》。《兰亭序》被后人誉为“神品”,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了王氏的家传法书,受到后人喜爱。
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倍受珍视。相传山阴有一道士极想得到王羲之墨迹,又怕遭到拒绝。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费尽心思养了一群。一次,王羲之路过,看到这群鹅羽毛洁白,体态轻盈,神情悠然地在水中嬉戏,非常喜欢,很想买下来。道士说只要王羲之写本《道德经》就可换这群白鹅。羲之写后换回白鹅,这就是“以书换鹅”的故事。又有一次,王羲之遇见一位卖竹扇的老妇人,那妇人好久也没卖出去一把扇子。王羲之在她的每把扇子上写了五个字,老妇人声张开去,结果每把卖百文钱,一会儿就被抢购一空。
王羲之以后,他的儿子王献之又把书法推上一个高峰。献之在书法上继承父风,而能超越创新,别树一帜。他工草、隶,在英俊豪迈之中,又有秀媚之气,对后世也影响很大。后世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并称为“二王”。
《三都赋》是西晋文学家左思所作,其内容为以洛阳、寿春、京师(长安)三都为中心,描述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地理等各方面的状况。全文由序、洛阳赋、寿春赋、京师赋、杂记四部分组成。序言中,左思描绘了这三个城市的位置和重要性,并表达了其对故乡之思的感慨。洛阳赋中,作者介绍了洛阳的地理位置、历史、街道、商业、名胜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谈及了当时朝政及军事状况。寿春赋主要描写了寿春的美景、民俗和历史文化,以及盛产丝绸等特产的商业状况。同时,左思也对寿春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名人进行了论述。京师赋中,左思则着重描绘了当时长安的盛况,包括宫殿、街道、民居、名胜、文物等方面,同时也对当时的经济、文化、礼仪等作了比较详尽的描述。杂记部分则是对当时各种传说和异闻奇闻的记载。整篇《三都赋》不仅描绘了三个城市的美景和文化,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作品形式新颖、文辞清丽自然,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篇重要的辞赋佳作。
洛阳纸贵的意思和典故
洛阳纸贵的意思是:比喻着作有价值,流传广。洛阳纸贵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出自:唐代房玄龄等人合着《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洛阳纸贵的典故: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在他小的时候很顽皮、不爱读书,其父亲认为他没有多大出息,小左思听到这话非常难过,于是暗下决心、勤奋向学。后来,他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用了整整十年时间,写成《三都赋》。一时间豪门贵族之家争相传阅抄写,竟然导致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一、洛阳纸贵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晋书·左思传》。“洛阳纸贵”原义是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之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因此都涨价了;后比喻着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定语、补语;多含褒义。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唐·房玄龄等《晋书·左思传》)
二、左思是西晋时期着名的文学家,家族世代学习儒学。左思小时候并不出众,曾学习书法、琴艺,都没有学成。而且他其貌不扬、身材矮小,也不善言辞,连左思的父亲都说他:“左思根本没法儿和我小时候相比。”左思听到父亲的话非常难过,于是发奋读书,就算有时间也不出去玩,只是在家里专心学习。
三、左思长大后,文才渐渐显现出来。他的文章辞藻华丽,曾用一年时间写了一篇《齐都赋》。他还想写一篇《三都赋》,正好这时他们全家搬到了都城洛阳,左思就去拜访当时的着作郎张载,向他讨教。他又四处收集资料,精心构思,将全部心思都放在《三都赋》的创作上。
俗话说“洛阳纸贵”,那么洛阳的纸究竟有多贵?
“洛阳纸贵”一词来自于《晋书·文苑·左思传》,里面的一句话,缘由是左思的《三都赋》而来,他创造了一本好书,众多人都买来阅读,引起了书贵,而后纸也跟着贵了起来。
《晋书·文苑·左思传》,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说:“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意思是贵族豪门都互相传播书写,洛阳的纸就是因为这个而贵了起来。就把当时纸张价格上涨的时说了几千年。而这句话来源于左思传,相比左思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左思打小就被父亲嫌弃,而他不在乎这些,他深受《西都府》和《两京赋》的影响,下定决心要写出他们一样优秀的文章。据说左思为了创作《三都赋》,他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各方面资料,闭门创作,十分努力。用了十年的时间,写成了《三都赋》。
虽然他写成了书,但是谁也瞧不起他,于是他找到了着名文学家张华,张华对此书评价很高,左思还让一位叫皇甫谧的过了眼。这位皇甫谧看了《三都赋》以后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还提笔序言,左思非常感动。于是左思就这样火了,他的《三都赋》火了,卖书的也火了,卖纸的也火了起来。
“洛阳纸贵”一词就是这么由来的,因为左思的一本书,纸也跟着贵了起来,经济发展带来的连锁效应是不容小觑的。一个行业带动着另一个行业的快速发展,环环相扣。
关于“洛阳纸贵:左思《三都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6781.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
-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 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
- 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
- 恨身翻不作车尘,万里得随君
- 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
-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 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
-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