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终南山在哪里呢(自古隐士为何偏爱终南山?(田园诗古诗词大全)

终南山在哪里呢(自古隐士为何偏爱终南山?(田园诗古诗词大全)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13    点击:  461 次


终南山在哪里呢(自古隐士为何偏爱终南山?

网上有关“终南山在哪里呢(自古隐士为何偏爱终南山?”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田园诗古诗词大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终南山位于秦岭中段,是道、佛文化发祥地之一,自古为道人、高僧及文人高士的隐居之所,据统计,历代有五千余人曾隐居于此。高士们为什么喜欢在终南山隐居?我感觉除了与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自然资源等因素有关外,其适宜的气候和秀丽的环境更是主要因素。下面我们就以王维《终南山》这首诗,来展开终南山这幅秀美的山水画卷。

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太乙:太乙山,又名太一山,即终南山。

到:一作“接”。

天都:天空,或指天帝所居之处。

隅:边。

青霭:山中的云雾。

分野:指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把天象中十二星辰的位置与地分野结合在一起,在天为分星,在地则为分野。这里形容终南山地域之大。

人处:有人居住的地方。

终南山高,直入云天,

山脉绵绵,接连海边。

回望来路,白云一片,

再看前面,云雾不见。

山峰中立,分界北南,

气象不同,阴晴两现。

游兴未尽,天色已晚,

遥问樵夫,何处宿餐?

赏析

这首诗应是王维隐居终南山时所作,与其说是一首山水诗,还真不如说是一幅山水画。诗人对终南山的描绘,确实能激起我们的向往。

首联描写终南山的高、远。“太乙近天都”,描写终南山的高,“连山到海隅”描写终南山的远。诗人仰望终南山,山腰白云萦绕,山顶高不可见,就像插入云天;侧望则前不见来龙,后不知去脉,感觉应入东海之中,不知其远到哪里。

这里需要说明下“天都”,有人认为指帝都长安,确实,从距离来说,终南山在长安城南五十里,说“太乙近天都”也是对的。我个人却认为不妥,原因有二:一是与诗意相悖,此诗写终南山之雄伟,诗人不会去费笔墨告诉人们一个常识,那就是终南山在长安附近;一是与诗人性格不符,王维不是走“终南捷径”之人,何必提长安?

颔联描写终南山的幽。我这里说的“幽”,有两层意思,一是静,一是玄。怎么说静?诗人去的地方少有人到,所以白云会合;玄呢?人在云中却不见云,“青霭”有色,诗人却不见,诗佛如此。

颈联写终南山的广。诗人形容终南山之广,用气候表示。“阴晴众壑殊”,这里阴雨那里晴。对于现在的我们都有气象预报,古人哪有,其实就是说终南山之广阔。

尾联抒情。我个人认为是抒情之句,虽历代对这尾联说法不一。诗人游此山,已陶醉其中,不觉已晚,隔远问樵夫。所谓“隔水”,却不一定是水,可以是距离,可以是信仰。其实就是说诗人不想回家。我们也知道王维的别业,就在南山下,他的情,我们不得而知。

无论如何,终南山是个好地方,向往,并不一定适合我们。

田园诗古诗词大全

原为: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实际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是什么意思?

一、《终南山》

1、原文: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2、译文:巍巍的终南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延伸到海边。回望山下白云滚滚连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3、作者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二、《过故人庄》

1、原文: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译文: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邀我做客到他朴实的田家。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郊外是苍翠的小山包平斜。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再一次来品尝菊花酒好啦!

3、作者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三、《积雨辋川庄作》

1、原文: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2、译文:久雨不停,林野潮湿烟火难升;烧好饭菜,送给村东耕耘的人。水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夏日浓荫,传来黄鹂宛啭啼声。山中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松下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村夫野老,已经与我没有隔阂;海鸥疑心,为何不信飞舞不停。

3、作者王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四、《终南别业》

1、原文: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2、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3、作者王维。

五、《归园田居·其一》

1、原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译文: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错误的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3、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扩展资料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陶渊明

太乙高峰邻近天都,山脉延绵,伸向那海天相接之处。回头望见云海茫茫连成一片,走近山中青青的烟雾若有若无。中峰太乙最高,划分不同分野;整个山谷气候阴晴各自悬殊。不知向何处去寻找投宿之地,隔着涧水询问樵夫。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峻伟、壮大、雄奇。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蕴。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形态。

末联写为了入山,想投宿山中人家。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处子,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壮阔中含细腻,可谓善写大景者。

全诗描绘了终南山的巍峨壮丽、白云青霭的万千气象,“隔水问樵夫”特别具有动感,乃点睛之笔。



终南山为何成为隐居圣地?

终南山是中国十分出名的地方,因为这里有很多的人在潜修,终南山也叫做太乙山或者地肺山,另外也有人称呼为中南山和周南山,这里是佛道儒都十分看重的地方,据说能够修身养性,终南山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圣地之一,隐居此处意义很大:

一、终南山位置居于中心,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最有灵气之地。

终南山无语陕西省境内,属于中国的一个中心点,所以地理位置十分的优越!古时候人们认为这里是聚集天下灵气的地方,能够帮助人长生不老,因此有无数的道家、佛家和儒家的潜修者来这里进行修行,他们认为终南山能够帮助一个人加速修炼,在这里成仙得道的机会比较大,所以大家都喜欢来这里隐居!

二、终南山有很多的传说,吸引无数修行者!

终南山跟很多仙人有直接的关系,来到终南山之后,你随随便便就会听到很多的传说,也会看到很多仙人飞升的景区!所以这些传说让人们趋之若鹜,大家都觉得在终南山隐居,很可能会成就自己的梦想。终南山不仅仅传说比较多,而且也有一些神奇的地方,所以这些事情加起来,自然引得无数人关注!

三、终南山的文化背景,吸引大家隐居!

当然在终南山隐居的人,不仅仅是求仙问道的人,也有很多文人墨客来到这里!因为终南山承载了很多的文化底蕴,所以来到这里就等于进入了一个中华文化的海洋,能够得到很多知识,所以文人墨客很喜欢在这里隐居!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终南山

终南山是古城西安的天然屏障,可以说是我们西安的父亲山。目前,足足超过5000名隐士在此地归隐,过着“开门见山”的惬意生活。隐士为什么喜欢终南山,并把这里当做圣地在此修炼,根据本人的实地考察和采访,我觉得,有三个主要原因。

其一,终南山具有源远流长的归隐文化,受传统影响的结果。

中国归隐文化源远流长,魏晋的“竹林七贤”和陶渊明可以说是代表人物。

山水诗鼻祖陶渊明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然描述的是他自己生活周围的庐山,但在这里完全可以通用,它给多少仕途失意者,现实生活失意者,打了一针强心剂,找到了一种解脱方式。

如果一个人已经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那就看得开一点,走出生活圈子,进入大自然中寻求解脱,换一种生活方式,这也是一种不错的活法。

自陶渊明后,许多文人雅士,僧人,道士,现实生活不如意者都开始效仿前辈,纷纷选择归隐生活。

自中唐,大诗人王维叶落归根,选择在终南山一带隐居,并且建了一个高大上的别墅“辋川”,成天在终南山里吟诗作画,陶醉在大自然中,让后世许多人羡慕得不得了。经过王维的身体力行般的宣扬,让终南山的归隐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再下来就要数“终南捷径”了,如果对这个成语典故了解的话,就能明白现代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去终南山了。

唐代一名叫卢藏用的人,想做官但找不到门路。于是,他一边隐居到京城长安以南几十里的终南山上,一边却随时观察着城内的动静。他故意把自己装扮成世外高人的样子,借助周边人传话,说有高人在此隐居。同时,他在山里发奋读书,写了大量诗文,委托小官送到皇上面前,以展示自己的才华。

终于有一天,他的才华打动了皇上,被请出山,如愿以偿地做了官。

从卢藏用之后,那些名气或大或少,还没有顺利进入仕途的文人,一窝蜂涌向终南山,指望他们的才华被发现。从此“终南捷径”这个典故越来越有名。

其二,终南山山大沟深,幽静湿润,植被茂密,资源丰富,好多地方都是大片大片的树林,为隐居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

隐士生活重在一个“隐”,不被人发现和打扰,可以全身心的亲近大自然,用心灵倾听大自然的宁静和纯真,是所有隐士想要的生活。终南山的自然条件正好可以满足隐士们的需求。

终南山一带,每条峪口都有一条小河蜿蜿蜒蜒,自山顶向山脚流出来。每条河水都又很多条小溪汇聚而成,清澈的河水与溪水首先能解决隐士的生活用水。如果在没有水源的地方隐居,根本不现实。

终南山上,在春夏秋等三季,有许多野果,隐士可以采摘野果吃,能给身体补充必要的维生素。更重要的是,终南山上中草药非常丰富,一些隐士懂药理,会自己采药、制药、配药,让自己免受疾病折磨。

其三,终南山上原来的村民搬走后,留下不少老房子,为隐士提供了住所。

在过去终南山一带,可以看到不少村落房屋零零散散的坐落在山上,东边几座,西边几所,人们生活非常不方便。于是,都鼓励村民搬迁到山下平坦的地方居住。

为什么隐居非要选择终南山呢?

今天和您分享的成语是“终南捷径”

出自《新唐书·卢藏用传》

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处在陕西西安的西南,属于秦岭山脉的一段。作为道教全真派的圣地,终南山素有“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历史上,终南山不仅是道士和高僧的修行之地,更是文人雅士的隐居之地,也被称为“隐士的天堂”。

这相传西周的姜子牙在出仕之前,就曾经隐居终南山,故而才有“垂钓磻(pán)溪”的典故;汉朝的开国元勋张良,在辅佐刘邦打败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功成身退,遁入终南山的南麓,紫柏山。

终南山

也由此啊,这慕名前去的隐士也就多了起来,这人一多,自有良莠不齐,也就出了真假之相。

唐朝初年,幽州有一个叫作卢藏用的书生,少有文才,十年寒窗苦读后考中了进士。但是由于得不到领导的赏识,因此为官心切的卢藏用便想到了一个旁门左道的法子。什么法子呢?那就是“隐居”。不过您要注意,这个隐居是打了双引号的,卢藏用的本意,并不是把自己真的隐居起来,说白了,他只是假扮成一个隐世的高人,为了给自己镀上一层金。

这自古以来,隐士身上大多都自然带着“大师”的光环,君王对这些隐士的偏爱那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三国演义》中,就安排诸葛亮三顾茅庐而后登场,这也是为了突出他是世外高人的气质。

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卢藏用选择了大名鼎鼎的终南山作为自己的隐居之地,这一来当然是因为终南山的名气很大,那二来呢,则是因为终南山就在长安的附近,这便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也由此可以和一些官员打打交道,引起朝廷的注意。

这卢藏用这一招还果然很灵,当他和他的哥哥卢征明一起跑到终南山去餐风饮露、装模作样地隐居之时,武则天听到了这个消息。当武则天得知,本朝的进士竟有隐居终南山的高人,于是赶忙派人请他出山,并且一下子就给他封了一个“谏议大夫”的官职。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一个进士,差不多也就最多安排一个低级的官职,如果说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等坐到谏议大夫的位置,那不知道是猴年马月的事了。所以卢藏用这一招,可谓是歪打正着。

后来唐睿宗继位时,下诏将隐居天台山的道士司马承祯请到宫中,向他求教阴阳之术。就在司马承祯离京前的一天,司马承祯遇到了已经官至尚书左丞的卢藏用。卢藏用指着终南山对司马承祯说了这样一段话:“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在远?”这意思你我都明白,那就是,隐居并不是真的隐居,这终南山不是挺好吗?

而司马承祯则是一个真正的隐士,他所追求的是精神自由。于是司马承祯带有一定讥讽的语气回答道:“以仆(pū)所见,乃仕宦捷径耳。”什么意思呢?那就是,你们所说的,那不过是沽名钓誉,一条通向仕途的捷径罢了。

成语“终南捷径”也由此而来。今天的意思呢,基本和古义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还是被引用借助求官求职的名利之道,也泛指因为某个目的而走的捷径。

在卢藏用的故事广为流传之后,到终南山隐居也就不再是文人值得炫耀的雅事了。不过,终南山的美誉却一直盛行不衰。这据说,当今在终南山隐居的隐士,还是有的,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在终南山各个山麓隐居。

由此可见,从古至今隐士之“隐”皆在心境之自由,而并非沽名钓誉之能。隐居山林也好,身居闹市也罢,能保持一颗温良仁德之心,才是最为重要的。否则,不过是流于形式的浮夸罢了。

古代名山大川那么多,隐士们为什么最后都会选择终南山?

终南山是道教全真派发祥圣地,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中的南山指的就是终南山。周代把终南山、太白山统称为太乙山。终南山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古城西安的天然屏障,可以说是西安的父亲山。目前,有超过5000名隐士在终南山隐居,过着开门见山的隐居生活

人们选择去终南山归隐大概这几个原因吧!

第一:终南山有源远流长的归隐文化,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归隐文化源远流长,如果说,儒家提倡的是一套积极入世,治世之术,出世不过是其入世受阻后设计的一条解脱之路的话,那么,道家文化则提倡了一套出世,解脱,即人的安心置身之道。这样中国文化便为原本对立观念的融合提供了根据,建立了一套狡黠,自私的生存哲学和价值伦理。

第二:终南山山大沟深,幽静湿润,植被茂密,资源丰富,好多地方都是大片大片的树林,为隐居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隐士生活重在“隐”字,不想被人发现和打扰,可以全身心的亲近自然,用心去聆听自然的宁静和纯真,是所有隐士想要的生活。终南山的自然条件完全可以满足隐士们的隐居生活。终南山一带,每个峪口都有一条小河蜿蜿蜒蜒,自山顶向山脚流下。每条河水又是由很多条小溪汇聚而成的,清澈的河水为隐士们提供了生活用水。终南山上,在春夏秋四季,都有野果可以摘着吃,为隐士们补充身体必备的维生素。

第三:终南山上原有的居民搬走后,留下了不少老房子,为隐士们提供了居住条件。终南山上气候宜人,没有严重的湿气,也不是很干燥,夏天不热但是冬天很冷。

不少个人去终南山回归自然做隐士,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人是自愿采取悠闲,自在,独立,朴素,淡静的生活方式;有的因为感情的失意,有的是因为经济的窘迫,有的则是对原本个人生活的厌倦和对生活得到深刻反思。

关于“终南山在哪里呢(自古隐士为何偏爱终南山?”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7659.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