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玉屑中欧阳修以什么为乐阿(描写题壁的古诗)
-
诗人玉屑中欧阳修以什么为乐阿
网上有关“诗人玉屑中欧阳修以什么为乐阿”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描写题壁的古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共有六乐:收藏了一万多本藏书,又收集了尧舜禹三代以来一千多份碑文刻拓,还有一张琴,一局棋,经常在房间放一壶酒。于是以六一居士称呼自己,此为第六乐。
原文:欧阳修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尝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谓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君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描写题壁的古诗
下一句:归于自然之句。
出处:诗人玉屑《卷三》.《诗人玉屑》据《四库提要》说,约成于南宋度宗赵_(12651274)时,但本书卷前却有黄升作于淳佑甲辰(1244)的序,按理,没有先于成书二十年之久的序,因而,《诗人玉屑》当成于理宗淳佑年间。它评论的对象,上自《诗经》、《楚辞》,下迄南宋诸家。一至十一卷论诗艺、体裁、格律及表现方法,十二卷以后,评论两汉以下的具体作家和作品。它博采两宋诸家论诗的短札和谈片,在现在不少书已难以寻觅的情况下,《诗人玉屑》为我们保留了许多的重要资料。
《诗人玉屑》中“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的意思
描写题壁的古诗有:《题西林壁》、《反诗》、《无题诗》、《诗人玉屑》卷十、《旧唐书·柳公权传》等
1、《题西林壁》宋·苏陪哗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反诗》
宋江心在山东身在吴,芦巧行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3《无题诗》唐寒山
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
4《诗人玉屑》卷十魏庆之
山月晓仍在,林风凉不绝。殷勤如有情,惆怅令人别。
5、《旧唐书·柳公权传》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6、《狱中题壁》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宽坦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7.《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朝·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8.《题临安邸》宋朝·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9.《书湖阴先生壁》宋朝·王安石
其一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其二桑条索漠栋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10.《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朝·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1.《题岳阳楼》唐朝·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12.《醉高歌带红绣鞋·客中题壁》元朝·汤式
落花天红雨纷纷,芳草地苍烟衮衮。杜鹃啼血清明近,单注着离人断魂。深巷静,凄凉成阵;小楼空,寂寞为邻。吟对青灯几黄昏?无家常在客,有酒不论文,更想甚江东日暮云!
诗人玉屑的文章翻译
晚唐期间,湖南一位自号衡岳沙门的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诗,携去江西宜春的仰山 郑谷作品
,向诗友郑谷求教。诗中有一联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说罢就将“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听他这么一说,又见他这么一改,深为佩服,“不觉下拜”,惊叹改用“一”字之妙,即称郑谷为“一字师”。僧齐己携诗来谒,谷读至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句,乃曰:“数枝非早也。末若一枝佳”。齐己不觉拜倒曰:“我一字师也”。 从此,郑谷这个“一字师”的盛名便在士大夫中广为传扬,有关史籍也先后载入,一直流传至今。
哀江头赏析
本文翻译
欧阳修刚到滁洲做官的时候,自己叫自己“醉翁”,(此时他)年纪大了,而且身体衰弱又得了病,马上退居颖州,于是又改外号为“六一居士”。有人问他:“六一指的是什么?”他回答说:“我收藏了一万多本藏书,又收集了尧舜禹三代以来一千多份碑文刻拓,还有一张琴,一局棋,经常在房间放一壶酒。”别人说:“这才五个一啊,怎么是(六一)?”欧阳修说:“还有我这一个老头,老头在这五种器物之间,难道不能称为六一吗?”别人笑着说:“你想避世逃名吗?难怪你经常改外号,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怕影子出现而在日头正中走路,我将会看到你快跑、然后大声喘气,而被渴死。但是你的名声在外,是逃不掉的。”
欧阳修说:“我当然知道名声是逃不掉的,但也知道根本就不用逃。我以此做外号,不过闲极无聊了,既提醒自己,又图一乐耳。
分句分析全诗分为三部分。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曲江原是长安有名的游览胜地,713年——741年期间(开元年间)经过疏凿修建,亭台楼阁参差,奇花异卉争芳,一到春天,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有说不尽的烟柳繁华、富贵风流。但这已经成为历史了,以往的繁华像梦一样过去了。“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一个泣咽声堵的老人,偷偷行走在曲江的角落里,这就是曲江此时的“游人”。第一句有几层意思:行人少,一层;行人哭,二层;哭又不敢大放悲声,只能吞声而哭,三层。第二句既交代时间、地点,又写出诗人情态:在春日游览胜地不敢公然行走,却要“潜行”,而且是在冷僻无人的角落里潜行,这是十分不幸的。重复用一个“曲”字,给人一种纡曲难伸、愁肠百结的感觉。两句诗,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写出了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的心理,诗句含蕴无穷。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写诗人曲江所见。“千门”,极言宫殿之多,说明昔日的繁华。而着一“锁”字,便把昔日的繁华与眼前的萧条冷落并摆在一起,巧妙地构成了今昔对比,看似信手拈来,却极见匠心。“细柳新蒲”,景物是很美的。岸上是依依袅袅的柳丝,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一是说江山换了主人,二是说没有游人,无限伤心,无限凄凉,这些场景令诗人肝肠寸断。
“忆昔霓旌下南苑”至“一笑正坠双飞翼”是第二部分,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这里用“忆昔”二字一转,引出了一节极繁华热闹的文字。“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先总写一笔。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732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自大明宫筑复道夹城,直抵曲江芙蓉苑。玄宗和后妃公主经常通过夹城去曲江游赏。“苑中万物生颜色”一句,写出御驾游苑的豪华奢侈,明珠宝器映照得花木生辉。
然后是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同辇随君”,事出《汉书·外戚传》。汉成帝游于后宫,曾想与班婕妤同辇载。班婕妤拒绝说:“观古图画,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汉成帝想做而没有做的事,唐玄宗做出来了;被班婕妤拒绝了的事,杨贵妃正干得自鸣得意。这就清楚地说明,唐玄宗不是“贤君”,而是“末主”。笔墨之外,有深意存在。下面又通过写“才人”来写杨贵妃。“才人”是宫中的女官,她们戎装侍卫,身骑以黄金为嚼口笼头的白马,射猎禽兽。侍从们就已经像这样豪华了,那“昭阳殿里第一人”的妃子、那拥有大唐江山的帝王就更不用说了。才人们仰射高空,正好射中比翼双飞的鸟。可惜,这精湛的技艺不是去用来维护天下的太平和国家的统一,却仅仅是为了博得杨贵妃的粲然“一笑”。这些帝王后妃们没有想到,这种放纵的生活,却正是他们亲手种下的祸乱根苗。
“明眸皓齿今何在”以下八句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分为两层。第一层(“明眸皓齿今何在”至“去住彼此无消息”)直承第二部分,感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明眸皓齿”照应“一笑正坠双飞翼”的“笑”字,把杨贵妃“笑”时的情态补足,生动而自然。“今何在”三字照应第一部分“细柳新蒲为谁绿”一句,把“为谁”二字说得更具体,感情极为沉痛。“血污游魂”点出了杨贵妃遭变横死。长安失陷,身为游魂亦“归不得”,他们自作自受,结局十分凄惨。杨贵妃埋葬在渭水之滨的马嵬,唐玄宗却经由剑阁深入山路崎岖的蜀道,死生异路,彼此音容渺茫。昔日芙蓉苑里仰射比翼鸟,后来马嵬坡前生死两离分,诗人运用这鲜明而又巧妙的对照,指出了他们逸乐无度与大祸临头的因果关系,写得惊心动魄。第二层(“人生有情泪沾臆”至“欲往城南望城北”)总括全篇,写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前两句是说,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胸襟;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变化而变化,花自开谢水自流,永无尽期。这是以无情反衬有情,而更见情深。最后两句,用行为动作描写来体现他感慨的深沉和思绪的迷惘烦乱。“黄昏胡骑尘满城”一句,把高压恐怖的气氛推向顶点,使开头的“吞声哭”、“潜行”有了着落。黄昏来临,为防备人民的反抗,叛军纷纷出动,以致尘土飞扬,笼罩了整个长安城。本来就忧愤交迫的诗人,这时就更加心如火焚,他想回到长安城南的住处,却反而走向了城北。心烦意乱竟到了不辨南北的程度,充分而形象地揭示诗人内心的巨大哀恸。
意境赏析在这首诗里,诗人流露的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复杂的。当他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时候,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这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全篇表现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
“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忆昔日此地的繁华,而今却萧条零落,还是哀。进而追忆贵妃生前游幸曲江的盛事,以昔日之乐,反衬今日之哀;再转入叙述贵妃升天,玄宗逃蜀,生离死别的悲惨情景,哀之极矣。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邈。
结构分析诗的结构,从时间上说,是从眼前翻到回忆,又从回忆回到现实。从感情上说,首先写哀,触类伤情,无事不哀;哀极而乐,回忆唐玄宗、杨贵妃极度逸乐的腐朽生活;又乐极生悲,把亡国的哀恸推向高潮。这不仅写出“乐”与“哀”的因果关系,也造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以乐衬哀,今昔对照,更好地突出诗人难以抑止的哀愁,造成结构上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文笔则发敛抑扬,极开阖变化之妙,“其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四)。
初中生作文《我以挑战为乐》好词20个,好句10句
永远无法忘记,那一次狂喜。
学校召开运动会,为了填补空缺,我带头报了名。我不喜欢运
动,整天只知道埋头学习,所以这些比赛项目对我来说都难于上青
天。挑来挑去最终选定了跳远这一项目,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体育
委员一遍遍的给我示范,可我就是跳不到那个坑里去。看到别人跳
时,好像很容易,只轻轻一跃,就能跳出好远。可轮到自己时,仿
佛有一道无形的屏障阻挡着我的身体。每跳一次,我的心都在承受
着打击,而陪我训练的人的耐心也在经受考验。
“别跳了,你连坑也跳不进去,根本不记成绩。”耐心被磨光
的体委甩下这样一句话扬长而去。我孤独地站在操场上,抬头望着
灰蒙蒙的天空,泪水划过脸颊,心不再平静……
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无助的躺在床上,想到了放弃。哗…
…哗,外面下起了大雨,呼呼的风声传入耳中。走到窗边,正欲关
上窗户,却惊奇的发现,一个人正在迎风奔跑,风雨吹打着他,他
却毫不动摇。我不禁惊呆了,随即陷入了沉思,这么大的风,这么
大的雨,仍有人在奔跑。现比之下,我又有什么理由放弃呢!
人生不是快乐的晚宴,而是拼搏、拼搏、在拼搏。我决心挑战
自己。
每到放学后,我都会独自在操场上练习。虽然失败总会有,但
我不再退缩。成功是我的信念,拼搏是我的动力。在练习中,不知
摔了多少次,多少次因失败而流泪。在痛苦的过程中,却惊喜地发
现自己在进步,欣喜取代了悲痛。
每一次回家,都大汗淋漓,疲惫不已。汗水虽多,却浇不灭执
着的火焰;伤口虽疼,却磨不掉坚毅的决心。在摔倒中获得经验,
在跳远中获得喜悦。
阿!原来挑战自己很快乐啊!
运动会来临了,我不再恐惧。终于到我了,同学们为我加油,
站在起跑线上,水者稍深的响起,助跑——起跳——落。我闭上了
眼睛,欢呼声传入耳中,成功这就是我要的成功,内心的激动难以
用语言来形容。
那是怎样的一种狂喜阿!那是怎样的一种快乐阿!这一刻,我
明白挑战自己其实很快乐。
诗经中风雅颂简介
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赋比兴
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
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
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
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
“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
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
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
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
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
事,是故同称为义。”今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
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则是指它的
表现方法。
“赋、比、兴”之说提出后,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
来,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但在具体的认
识和解说上,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意见,众说不一。
汉代对赋、比、兴的解释 汉代解释“赋、比、兴”
最具有代表性,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是郑众和郑玄
两家。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
(《毛诗正义》引)他把“比兴”的手法和外在世界的
物象联系起来,认为“比”是修辞学中以此物比彼物的
比喻手法,“兴”是“起也”,即托诸“草木鸟兽以见
意”的一种手法。论述虽较简单,但总的说,是抓住了
“比兴”这一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的。郑玄的解
释则不同,他认为:“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
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毛诗正义》引)这
里,除了讲“赋”的特点是表现手法上的铺陈其事,比较
符合实际外,其他的解释则都跟政治、教化、美刺联系
起来,这就把一定的表现手法看成了某一特定文体的特
征,不免牵强附会。《毛传》、《郑笺》中对于《诗经》
的解释,常常在径情直遂的诗歌中,离开艺术形象去寻求
有关君臣父子的“微言大义”,例如把爱情诗《关雎》
说成表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和这种对于“赋、
比、兴”的穿凿曲解,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后来孔颖
达就不同意郑玄把“比兴”分属“美刺”的说法,指出:
“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毛诗正义》不过,郑
玄把“比兴”提到美刺讽谕的高度来看待,对唐代陈子
昂、白居易等所标举的“美刺比兴”说,是有启迪作用
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述“赋、
比、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挚虞、刘勰和钟嵘。挚虞继
承了郑众的观点,认为:“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
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艺文类聚》卷五
十六)他并且对汉赋的不“以情义为主”而“以事形为
本”、极尽闳奢巨丽之能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赋”
的表现手法在汉赋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
展,以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体,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
面,也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汉赋专门去铺采□文地描摹宫
室之美、田猎之盛等,以致缺乏深刻的、有意义的思想内
容。挚虞对汉赋的批评是切中其弊的。由于汉赋中大量
运用了比喻性的辞藻,容易使人误认为“赋”与“比”
有较密切的联系,和“兴”似乎无关,所以刘勰在谈到汉
赋时,称其“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结果是
“比体云构”,“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
实际上这里所说的“比”是“赋”中之“比”。由于这
一原因,同时也由于中国古代抒情诗远比叙事诗发达,所
以人们有时略“赋”而标举“比兴”,以“比兴”概括
诗的“三义”。
刘勰对“比兴”的论述,曾受到《毛传》和《郑笺》
牵强附会说诗的影响,如他说过“《关雎》有别,故后
妃方德;‘尸鸠’(指《召南·鹊巢》贞一,故夫人象
义”(《文心雕龙·比兴》)等等。但他同时又继承了郑
众的见解,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比者,附也;兴
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
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又认为“比”的要求
是“写物以附意,□言以切事”。这就概括了“比兴”
作为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他还指出“诗人比兴,
触物圆览”。即认为“比兴”的思维和手法必须建立在
对外部事物观察、感触的基础之上。这些意见,都是很
可取的。
刘勰之后,钟嵘对“赋、比、兴”的论述,有了更
多的新内容。他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
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强调“兴”
的特点是“文已尽而意有余”,应该有诗味或“滋味”
(《诗品序》),从而把艺术的特殊的感人作用与艺术
的思维表现特点联系起来,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和对传
统的突破。正是由于这一点,后来一些株守传统观念的
人对钟嵘的这一贡献不仅不予承认,而且颇加非议,如
说他“解比兴,又与诂训殊乖”(黄侃《〈文心雕龙〉
札记》);“说得不明不白”(黎锦熙《修辞学·比兴
篇》)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钟嵘还正确地指出“赋、
比、兴”“三义”各有特点,各有所长,不能割裂开来
对待和运用。他说:“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
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
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因此,他要求兼采三者之
长:“闳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
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诗品
序》即认为真正的好诗,既不能单用“比兴”以致“意
深”、晦涩,又不能单用“赋”法以致“意浅”、芜累,
只有兼采三者之长,酌情运用,才能感动人,“使味之
者无极”。钟嵘的这一见解无疑是正确的。写诗要把事
情写清楚,为读者所了解,就少不了要用“赋”的手法。
同时,诗歌要抒发情思,驰骋想象,感染读者,耐人寻
味,就又少不了要用“比兴”的手法。钟嵘的“闳斯三
义,酌而用之”以及“文已尽而意有余”的观点,是符
合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的,对后代诗论有很大的影响。
唐宋时期的论述 唐代评论家对“比兴”的论述,
又有新的发展,即不仅仅把它看作表现手法,而是赋予
了美刺讽谕的内容要求。这跟郑玄的说法,是有继承关
系的。不过,郑玄是用政教美刺去牵强附会地解释“比
兴”的本义和《诗经》的篇章;唐人则是运用“比兴”
的概念来表述自己的创作主张,强调诗歌应发挥美刺讽
谕的作用,这就不存在牵强附会的问题。刘勰、钟嵘谈
论“比兴”,有时也是涉及内容的,如刘勰所说的“诗
刺道丧,故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钟嵘
所说的“兴托不奇”、“托谕清远”(《诗品》卷中)等。
唐代评论家更进一步把“比兴”称之为“兴寄”,如陈
子昂批评齐梁诗风“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修竹
篇序》,元稹批评唐初“沈、宋之不存寄兴”(《叙诗
寄乐天书》),而认为自己的诗“稍存兴寄”(《进诗
状》)等,所说“兴寄”,也就是“比兴”。陈子昂又
说:“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着?”(《喜(嘉)马
参军相遇醉歌序》)殷□也批评齐梁诗风说:“理则不
足,言常有余,都无比兴,但贵轻艳。”(《河岳英灵
集》序)所说“比兴”,也就是“兴寄”。可见,唐人
论“比兴”,大都是从美刺讽谕着眼的。柳宗元就明确
地指出:“导扬讽谕,本乎比兴者也。”(《杨评事文
集后序》)白居易甚至还把“美刺兴比”作为一个词组
来使用,如说:“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
谓之讽谕诗。”(《与元九书》)他们标举“兴寄”或
“比兴”,强调诗歌要有社会内容,要发挥社会作用,这
对于促进唐诗的健康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宋代学者对“赋、比、兴”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欧阳修在《诗本义》中、郑樵在《诗辨妄》中,都对汉
儒解诗的穿凿附会之风提出了批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李仲蒙和朱熹,他们对“赋、比、兴”的解释,对后世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仲蒙认为:“叙物以言情谓之赋,
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
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胡寅《斐然集·与李叔易
书》引)他分别从“叙物”、“索物”、“触物”的角
度来解释“赋、比、兴”。所谓“叙物”,不仅是一个
“铺陈其事”的问题,还必须和“言情”结合起来,把作
者的情感和客观的物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这就
比传统的解释大大前进了一步,更加符合诗歌创作中对
于“赋”这一表现手法的要求,从而对后来关于“赋”
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为数不多的古代叙事诗中,
也存在着这类范例。例如长达1745字的叙事诗《孔雀东
南飞》,除了发端两句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起“兴”外,通篇全用“赋”体,而叙述惟妙惟肖、出
神入化,正如沈德潜所说:“淋淋漓漓,反反覆覆,杂
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
(《古诗源》)其后象北朝的《木兰诗》、杜甫的《石
壕吏》,白居易的《卖炭翁》等,也都具用“赋”法而
表现出类似的特点。所谓“索物”,即索取和选择物象
以寄托感情,不仅是一个运用比喻进行修辞的问题,还必
须在比喻中寄托作者深挚的感情。这样的“比”法,自
然就会具有艺术的感染力,而不会象汉赋那样成为各种
比喻性的词藻的堆砌排比。所谓“触物”,即接触外物
而引起作者主观感情的冲动,也就是梅尧臣所说的“因
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虫”
(《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由外
物的激发以兴情,又把情感浸透、寄托于所描写的物象
中。显然,李仲蒙对“赋、比、兴”的阐述,较之他以
前的许多解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的这些论点,后
来曾被南宋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明代王世贞的《艺
苑卮言》、杨慎的《升庵诗话》等辗转引载,后人的见
解也大都是对他的观点的引申和发挥,很少新的突破。
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
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
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这
和黄彻所说的“赋者,铺陈其事;比者,引物连类;兴
者,因事感发”(见《诗人玉屑》),基本是相同的。朱
熹虽然比较准确地说明了“赋、比、兴”作为表现手法
的基本特征,但他的概括不如李仲蒙的解释更切合文学
创作的实际。他的说法之所以在后世发生了较大的影响,
主要是由于他的思想学说在封建社会后期受到统治者大
力倡导的缘故。朱熹虽然也批评过汉儒解说《诗经》的
某些迂腐论点,但是,他自己论诗也不乏微言大义的迂
腐见解,如他在《诗集传》中注《关雎》一诗说:“兴
也。”“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
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是诗。言
彼关关然之雎鸠,则相与和鸣于河洲之上矣;此窈窕之
淑女,则岂非君子之善匹乎?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
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后凡言兴者,其文意皆放(□)
此云”。像这样来分析《关雎》的“兴”义,显然是受
了《诗序》、《毛传》、《郑笺》牵强附会说诗的影响。
而且他也没有象钟嵘那样注意到“三义”在创作中不可
或缺的互相作用,往往把一首诗简单地归之为“赋也”、
“比也”或“兴也”,甚至对《楚辞》也这样加以分解,
结果不能不生穿硬凿,招致后人的讥议。如陈廷焯在《白
雨斋词话》中就说:“风诗三百,……后人强事臆测,系
以比、兴、赋之名,而诗义转晦。子朱子于《楚辞》,亦
分章而系以比、兴、赋,尤属无谓。”
应当指出,这种离开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而去探求
形象以外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微言大义的做法,在宋
及宋以后仍是比较普遍的。黄庭坚就曾对宋代穿凿附会
解说杜诗的现象提出过尖锐的批评:“彼喜穿凿者,弃其
大旨,取其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虫鱼者,以为物物
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
(《大雅堂纪》)在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中,也
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不仅说诗,还有说词。如清代常
州派的词论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周济论词的某些观点
也曾因此遭到王国维的批驳。清代的统治者甚至接过这
种穿凿比附、深文周纳的方法,不止一次地大兴文字狱,
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
明清时期的研究 明清时期关于“赋、比、兴”的
研究,值得注意的有明代的李梦阳和清代的周济。明代
前七子的首领李梦阳曾引王叔武的话说:“诗有六义,比
兴要焉。夫文人学子比兴寡而直率多。何也?出于情寡
而工于词多也。夫途巷蠢蠢之夫,固无文也。乃其讴也,
□也,呻也,吟也,行□而坐歌,食咄而寤嗟,此唱而彼
和,无不有比焉、兴焉,无非其情焉,斯足以观义矣。”
(《诗集自序》)在当时缺乏真情实感的诗文普遍流行
的情况下,李梦阳虽然也提倡拟古主义,但他又指出“比
兴”出自真情,真诗乃在民间,主张正统诗文应该向民
歌学习,这一意见是正确的。清代的周济则将“比兴”
用之于词论,提出了“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的着
名论点(《介存斋论词杂着》)。“寄托”即“比兴”的
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在创作中的运用。诗词写作,既不
能没有寄托,又不能刻意追求寄托,不然的话,就会影响
作品的感染力。这意见也是比较精辟的。此外,像王夫
之所说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比亦不容雕刻”(《□斋
诗话》),强调了“比兴”的运用应当自然浑成;陈启源
所说的“故必研穷物理方可与言兴”(《毛诗稽古编》),
强调了广博的生活积累对于“比兴”运用的重要性;沈
祥龙认为“兴”是“借景以引其情”,“比”是“借物
以寓其意”,要求“比兴互陈”(《论词随笔》),则
把“比兴”和艺术描写中的情与景结合了起来。但这些
论述,大都比较零星,缺乏特别值得重视的见解。在专门
的研究着作方面,陈沆的《诗比兴笺》和姚际恒的《诗
经通论》,较有可取之处。
总之,关于“赋、比、兴”的研究,除了穿凿说诗
的消极影响外,它的积极意义是:通过长期地研究和探讨,
不仅认识到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方法各自的特
点,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且认识到
广博的生活阅历、真挚的情感、形象化的表现等等对于
它们的重要性,以及意余言外的浓郁诗味对于读者产生
强烈美感的重要性,这样,就使得关于“赋、比、兴”
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方法在理论上的认识日趋深刻和完善,
在创作中的表现和运用日趋丰富和完美。这些对于创作
规律的认识,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
语文中考精英的一篇阅读理解
中考精英总复习语文试卷
说明:1.本试卷共4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必须在答卷纸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本试卷上和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1阅读下面文字,在括号内根据注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2分)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róng( )化,草木萌( )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yùn( )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 )地落下来。 (《大自然的语言》) 2默写。(7分)
(1) ▲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2) ▲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3) ▲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的《浣溪沙》) (4)蝉则千转不穷, ▲ 。(吴均《与朱元思书》)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 (陶渊明《桃花源记》) (6)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佳句,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请写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这样的诗句: “ ▲ , ▲ 。” 3名着阅读。(4分) (1)“他们的头是一律都是歪的,不是偏右,就是歪左;眼睛是一只内翻,另一只朝上直瞪天顶。”(2分)
这是《格列佛游记》中哪个国家的人? ▲ 写出这个国家男士的一个特点。 ▲ (2)格列佛到了大人国之后,受到了一个侏儒的嫉妒,请写出侏儒陷害他的两件事情。(2分)
▲ 4阅读下面一则新闻,简要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2分) 12月22日,镇江市某小学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篮球操”。 近年来,为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该小学以篮球运动为突破点,自编了一套趣味盎然的“篮球操”,成为学生们在校每日一练的“必修课”,让孩子们在轻松和欢乐中学习。
▲ 5 下面的文字是小姚草拟的一则新闻中的片段,请选择三处用规定符号在原文上修改。(3分)。
“文心讲堂”内座无虚席,应镇江市图书馆聘请,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来镇为我市读者作“我读先秦诸子:孔子”专场。易中天为大家解读了他所理解的孔子。他认为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的主要贡献在于发现了“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什么是“仁”?孔子说是“亲亲之爱”,是爱兄弟姐妹、爱父母、爱子女,推而广之是爱世人。进而推演延伸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提出的“仁”这一思想得到逐步完善。易中天的演讲受到了市民的热烈欢迎,许多没有领到票的市民在过道中站着听到讲座结束。 6下面是网络最近流行的一个段子,请阅读后回答问题。(4分) 早起,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胺奶,吃完开锦湖轮胎的车去上班。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一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加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下班,买点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石膏豆腐,回到豆腐渣工程房,开瓶甲醇
勾兑酒,吃个增白剂加硫磺馒头。
(1)上面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2分)
▲ (2)试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2分)
▲ 二、阅读理解(共38分) (一)阅读朱自清《绿》,完成7—10题(9分)
①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②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7阅读本语段,概括作者见到梅雨潭的总体感受是什么?(2分)
▲ 8句子中加点的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分)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 9本文写梅雨潭的绿,为什么要写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和秦淮河的波?(3分)
▲ 10把梅雨潭的绿色叫作“女儿绿”,你觉得这个名字合适吗?为什么? (2分) ▲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5题。(共15分) 野菊花 陈创
①野菊花!野菊花开在山野里。 ②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
③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④几番秋风秋雨秋霜,山野早已敛去辽阔的绿氅(外套),只把灰褐的脊背袒露世间;曾经被悠逸的白云衬托得如此高远的天空,也被铅灰压缩了胸臆;紫燕和鸿雁归飞的呼唤,杳然寂
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水牛与山羊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惟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和进取,在这片天空下,这片山野上,举起开放的拓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⑤多少墨客骚人奉和酬唱,把菊魂菊意唱彻历朝历代;唱的大多是庭院、公园、花盆里的名菊。比起野菊花来,这些被驯化、供玩赏的同类,不免沾染着脂粉气、奶油味,显得矫饰和做作。宁愿入汤入药、成渣成泥,决不任人摆布、供人亵玩——这就是野菊花! ⑥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
⑦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胁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雨唤醒,就一齐把眼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白天盯住太阳,夜晚盯住星星月亮。那份野性,连日月星辰也只能轮番伺候;她把她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色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跃,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⑧她不固守现状。匍匐的枝条看似软弱,却从不攀缘依附。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冀翮(翅膀),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想往,活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含金石意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垂挂到淮河水沿。当霜雪卷藏这轴宏篇巨构,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求索”的浩歌冻结在心,待时以蹿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数丛,明年一定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集;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野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着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⑨哦,野菊花,这野性的精灵!这野性的勇敢和进取!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想在哪儿开就在哪儿开。你根本辖制不住她,她也从不约束自己。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单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纛(古代军队的大旗),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 ⑩这是一种怎样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又以其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之中,于生命的运行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叫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才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
11.①②③段是从哪些角度描绘野菊花的?请概括回答。(3分)
▲ 12.从全文看,野菊花的野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 13.第④⑤段描写描写秋后山野的灰褐、松柏的褪色、檀竹的落魄、庭院、公园、花盆里被人驯化、供人玩赏的名菊,有什么作用。(3分)
▲ 14.请从修辞、感情、作用等方面赏析以下句子。(3分)
“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举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纛,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
▲ 15.读完本文,结合你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谈谈你从野菊花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
▲ (三)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6—20题。(共14分)
甲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欧阳修谪滁州,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①以来金石②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乎?”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④吾之乐尔。” (节选自《诗人玉屑》)
注释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②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③逃名:逃避名声,不求名声。④志:记述。
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 ) (2) 欧阳修谪滁州( ▲ ) (3)山肴野蔌( ▲ ) (4) 聊以志吾之乐尔( ▲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 (2)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
▲ 18文章第二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作者各抓住了四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
答: ▲ 19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2分) 答: ▲ 20在不同时期,欧阳修分别以什么为乐?请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加以概括。(4分)
在滁州时: ▲ 在颍州时: ▲ 三、作文(共60分)
21有些时候,有些人,有些事,不该等到失去后才珍惜,请以“不该失去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填完整题目,在横线上可以填勇气、友谊、自信心、亲情、友情、爱心、谨慎、尊严、机会、同情心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3要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 4不少于600字;
关于“诗人玉屑中欧阳修以什么为乐阿”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8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