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诗歌类型(诗歌的分类)

诗歌类型(诗歌的分类)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15    点击:  334 次


诗歌类型

网上有关“诗歌类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诗歌的分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诗的分类法。唐后诗分为:1、古体诗与 2、今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分:1、五言古诗 2、七言古诗两类。五言古诗每句五个字,全诗字数不拘多少。七言古诗每句七个字,全诗字数不拘多少。此外还有一种杂言诗,诗中夹杂着五言,七言甚至三,四,六,八,九等字句,一般也归入七言古诗一类。古体诗也叫古风。

今体诗分:1、律诗 2、排律 3、绝句三类。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类。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共八句。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排律是十句以上的律诗,多见五言排律,七言排律极少。绝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句。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共四句。

今体诗是唐代新兴的诗体,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有许多讲究,与古体诗截然不同。我们讲格律,主要是讲今体诗的格律。格律诗是诗的一种样式,要求严格按格律来写的。其发端于“永明体”,兴盛于唐,成为中华诗文化的魂宝。

2、我们学诗如何入门?学诗入门要学格律 ,一个球员不知规则不可对能成为球星,有人因一时不懂,就反对格律,是不对的。我们从律句学起,写七言律绝,在七言律绝里解决诗境的问题和章法。以后出口就合律,正如专业球员出手就正规。今天先讲平仄这个令许多人晕的东西。古来众多诗人经过研究,发现我们之语音可分为二类,一类为平,一类为不平,不平叫仄,发现平仄交错起来才好听,又实践,发现按一定规律交错起来就好听,这种规律即格律!平仄 、格、律这些就这么回事,古人已研究出了我们用便是。

大家学诗要有一个理念,就是诗不是写的,是吟出来的,是唱的。诗要吟,有了格律吟了才最好听,你不用格律如唱歌跑调。

★格律诗

格律诗有这样几种样式:

1、五律:即一句五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

2、七律:即一句七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排律:即可以是五言排律,可以是七言排律。排律至少十句以上。排律用韵必须是整数,如十韵、三十六韵等。

4、入律的绝句:可写五言律绝,可写七言律绝。四句,叶平韵。(注意:绝句分古绝、律绝二类,这里说律绝)绝句特殊,分二类,一类是用律句的律绝,一类是不用律句的古绝。用律句的律绝,划为律诗,用律句的古绝划为古体。大部份书上就叫绝句,不分律体古体的。

凡叶平声韵的,一定是律绝,凡叶仄声韵的,一定是古体。另外,一般来说,五言绝句人们喜用古体,七言绝句人们喜用律体。

★韵

1、什么是韵

中国字之音由声母、韵母组成,韵母相同的字就是同韵的字。如:妈、麻、骂,花,沙、茶,又如、阳、养、漾、等 。诗讲究音律之美、节奏之美,要好听。故中国的诗词歌赋全部要押韵,顺口溜都要押韵。如天上下雨地下流,小俩口吵架不记仇。流、仇押韵,不然不顺口。 古人没拼音,就选出代表字来代表,老四声中,古人有平声韵部、上声韵部、去声韵部、入声韵部, 每个韵部中有好多个同韵字,这就是韵书了,我们可查。注意:把同韵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在句尾,叫押韵,又叫叶韵。

2、什么是押韵

押韵又称叶韵,是把同韵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是放在句尾。中国的民歌、民谣、戏曲、诗、词等,都是叶韵的。不押韵肯定不行。

3、什么是老韵和新韵

古四声也是不断变化的,到了今天,我们都用普通话了我们现在说的老韵,指平水韵。新韵指普通话的韵,但目前有不少人反对用新韵。我个人观点是初学者先用新韵,之后慢慢老韵就懂了。

下面说几个常见问题:

第一、什么叫平水韵。人口音不停地变,故韵也不停变,变到后来变成平水韵,平水韵是离我们最近的老韵,我们说老韵就指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第二:什么叫上平下平。(参照上面)在平水韵中,其平声部有30个韵部,为了方便记忆,人为分成上平15韵、下平15韵,象一本书分为上下二册,没什么特别的。我们常见人说,限用上平第二,或说限用上平冬,就是说我们用上册的第三个韵来写诗。上册有15个,下册有15个,没什么玄的。

第三:什么叫宽韵、窄韵、险韵,一个韵部中同韵的字多叫宽韵,宽就是字多,我们用字方便,好多字可选用供选用。字少叫窄韵,路窄么就不好走。最少的叫险韵,危险,用不好就弄错了。

第四:什么叫韵头、韵尾。韵母中分韵头、韵尾,凡韵尾相同的,也是押韵的字,韵头不同无妨。

★四声和平仄的关系

笫一、今四声

今四声是普通话音,四声为一、二、三、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例如:搭、答、打、大。阴平、阳平都为平,而上声、去声为仄。搭答为平,打大为仄。即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第二、老四声

老四声为:平、上、去、入四声,平的就是平了,上去入全为仄。注意:问题在入声字上。普通话没有入声字了,古之入声字,全部划到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中了, 划到上声、去声中的好办,还是仄,但划到阴平、阳平中的就烦了。因为在老韵中它是入声字、是仄,但我们今天用普通话来读,却是一个标准的平声字, 例如: 白、屋、竹,今普通话读之是标准的平声字,但在老音中却是入声、是仄。“ 白日依山尽”一句,用普通话读之是:平仄平平仄,但因白字是入声,从古人来说是:仄仄平平仄,很工整的格式。有不少人学习平仄后说:怎么古人诗不按平仄写呀?其中原因主要是你没按古音去读(其中也有古读中用拗救法 的)。

入声字是沟通新老韵的拦路虎。怎么办?各人说法不同,个人体会是:背!把划为今天阴平阳平的入声字背一些就行了。另可参照一下用当地土语去读。如“白”我处土语就读入声,屋、竹都读入声。

这些字是入声字,但今天读音为平,要记住:

阿八擦插答搭发刮夹掐撤杀刷挖瞎鸭压扎拨郭蝈泼朴说脱托桌捉作割帖贴搁割胳嗑颏着跌接捏切缺约吃失湿只汁织逼滴积迹激击七柒戚踢息夕吸析一壹揖出惚哭扑仆秃屋曲。

拨跋察达答乏伐筏滑划夹戛侠狭狎洽呷札炸伯薄白百柏泊帛夺绎佛国活膜拙酌浊茁着作阁格合咳舌折泽窄哲宅别碟杰洁节角觉决蕨学拽拾十笛敌适集吉急及习昔惜叔俗突竹逐烛术足族局菊曲

★律诗的平仄

律诗的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诗歌的分类

古体诗、近体诗、词和曲。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题材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1976年在秦始皇陵区出土了一件钮钟,上书错金铭文:“乐府”,2000年在西安秦遗址出土“乐府承印”封泥一枚,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史实,而非始于汉武帝时期。)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从上到下,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一、从表达功能角度分类

从表当功能角度,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语言艺术的表达,有四种基本手法: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无论诗歌、散文、小说还是剧本,都是如此,其区别,在于采用哪种手法为主。

从诗歌看,叙事诗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很少使用抒情和议论,而一旦使用了抒情和议论,则必然是高潮或者点睛。构思叙事诗,应当先采用小说创作的思维方式,把故事情节、结构安排好,然后才是语言、句子、声韵问题。

中国古代的叙事诗,多用五古。汉代的叙事诗,都是五古,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羽林郎》、《董娇娆》等等;七古的也有,但少些,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吴伟业的《圆圆曲》,等等,杂言的更少,如北朝民歌《木兰诗》。

少数民族的诗歌作品,往往有不少叙事诗,如《创世纪》、《逃婚调》。外国的叙事诗也有不少名作,最知名的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

有人说,现代人用古风写现代生活没有出路。晚清黄遵宪是当是倡导世界革命的旗手,可惜当是民族危亡,没有条件凝聚更多人一路探讨。但是,黄遵宪的理论是成立的,他本人的作品也是非常出色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中国诗歌的遗产,以抒情诗为主。抒情诗,写景言情言志,一般都很短小,长的不多。一般用事不叙事,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甚至根本没有故事情节,其表现的形象画面,或者是单一的,或者是一组没有情节联系的。写景写环境写故事,都是为了烘托思想感情的。有描写,但不成系统,往往跳跃。至于议论,一般不用,即使用,也一定是起点睛作用的。

二、从题材类别角度分类

我国古代很多诗人的别集,或者多家诗人的选集,往往按照题材分类,这个方法的好处是为学习作诗的人从选题方面模仿提供参考方便。

用这种方法分类,主要包括:

边塞诗,或者用更广泛的概念,军事诗,兴盛于盛唐,著名的诗人有岑参、高适、王昌龄、李颀等,其风格特点是豪迈雄壮,表现为儒家入世思想好建功立业的情怀,充满爱国主义精神。但是我们从《诗经》也可以找到源头:《邶风 击鼓》、《秦风 无衣》,曹操的《蒿里行》、《苦寒行》也是,北朝民歌《木兰诗》也是,隋朝卢思道的《从军行》更是开盛唐边塞诗先声。但是,名作最多、影响最广泛、深远的,还是盛唐边塞诗人的作品。

山水诗,最早的大量写山水诗的诗人,是六朝的谢灵运,称老谢、谢康乐,史称山水诗之父。但总的还不够成熟,被指为“有句无篇”,他的后人谢朓,在他的基础上有发展,被成为小谢。李白特别推崇谢朓,尤其喜爱他的“落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称谢公、谢宣城。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也相当著名,但总成就不及边塞,而且,山水不及田园。山水诗的风格开阔飘逸,往往表现道家出世思想。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诗人,都有很多名作。

田园诗,最早大量写田园诗的诗人是陶渊明。田园诗往往伴随隐逸的主题思想,其风格往往淡薄超脱,往往表现佛家空灵情调。田园诗陶(渊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

咏史诗和怀古诗,最早专门以咏史为体裁写得比较多的诗人是颜延之,但是他的作品思想成就不高。唐代以咏史怀古为主题作品多、影响大的诗人是刘禹锡和杜牧。以后各朝代逐渐增多,成为很热门的题材,经久不衰,也有不少精品。

闺怨诗,闺怨诗是战争题材、山水题材、宦游题材、商旅题材、宫廷题材的侧面反映。战争使少年夫妇长期离别,青壮年女子独守空房,苦不堪言。商业的发展,使商人四处奔走,长期离家,违背了人性。科举制度中,为了追求功名,男子外出结交、应试,妻子只好在家独守。皇帝的后庭制度,“后宫佳丽三千人”能够被皇帝宠幸的寥寥无几,多数老死宫中。这些妇女正常的生理、心理需求得不到起码的满足,没有幸福可言。虽然她们多数谨守闺范,但内心情感可想而知。诗人们观察感悟到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必然会在作品中反映。从六朝以后,这种题材的作品始终占有不可忽视的数量。在乐府诗和词中更多。

咏物诗,好的咏物诗以物寓情、借物托志、状物喻理。咏物诗多用绝句。

哲理诗,哲理诗是借题发挥,着眼在阐明某种道理。

爱情诗,中国古代封建礼教森严,“男女授受不亲”,正统诗歌创作中爱情诗很少,古风、近体诗很少涉足。诗经《周南 关雎》等,在当是占有不算少的比例,南朝民歌中也比较多。晚唐李商隐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无题》,是含蓄曲折的爱情诗。词兴起后,爱情成了热门主题,婉约派作品很多都是写爱情的。

悼亡诗,狭义的悼亡诗,起自潘岳,是专指悼念亡妻的。其实生死问题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在诗歌中一定会反应。乐府诗中的《梁甫》、《蒿里》等都是专门反映追悼死者、感悟生死的。

游仙诗,游仙诗,是记梦的,诗人记述梦中神游仙境的感悟。最早的游仙诗,起自郭璞。最著名的游仙诗,是李白的代表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咏怀诗,咏怀诗是专门抒发人生感慨的作品,往往是组诗、联章。最早大量创作咏怀诗的是阮籍。

三、从格律规则角度分类

诗歌体裁划分的大概念,可以从两极来考虑:从自由诗到格律诗及中间存在的过渡形式——半自由诗。这样就构成了诗歌形式分类的基本框架。

广义的讲,诗歌都是讲究格律的,只是宽严不同罢了。按照格律要素多少,可以分为三大类:自由诗、格律诗、半自由诗。

1、自由诗

自由诗除了要求必须用韵之外,没有其它任何要求。

最早出现的诗歌都是自由诗。所谓自由诗,是说它仅仅具备诗歌与散文相区别的最基本特征,其它方面没有附加的任何艺术形式上的限制。具体地说就是,首无定句,句无定字,韵无定位,音无定则。

诗歌的所谓自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客观的自由、自发的自由,一种是主观的自由、自觉的自由。自由诗是诗歌的源头,格律诗是诗歌的流变;当一种格律被定型下来以后,人们就会寻求新的突破,产生新的形式。这种新的形式对于旧格律诗来说是自由的,而对于后世的模仿者来说,它又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格律。

中国古代的自由诗包括:

①诗歌的原始形态——民间歌谣。最早的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是朴实无华,它只具备诗歌形式的基本内涵,而在音调的模式、节奏的类型、韵律的规则等方面都没有定式,这就决定了它是最彻底的自由诗。

民间歌谣是孕育诗人和正统诗歌的摇篮。历史上一切有成就的诗人及名著,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民间歌谣汲取营养后,经过对生活实践的感受、认识、理解与思考,运用传统与创新相结合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而产生的。

民间歌谣生命力极强,至今仍然存在。民间歌谣的自由性也是相对的。如信天游,虽然没有总句数和句子总字数的限制,但却是两句一段,句句用韵,这是不能突破的。

②骚体诗也是自由诗,句无定字,首无定句,用韵自有。

骚体诗有以下两个特点:

A.用叹词“兮”连接两小句构成一个较长的句子,或者放在句子末尾,连接下一句,使诗句更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B.句式突破了四言正体,向三言小句方向(如《国殇》)和五言句型(如《东君》)、七言长句(如《橘颂》)方向变革。

③乐府民歌也是自由诗。乐府民歌与民间歌谣的不同,在于它是被官方加工和认可过的。

乐府民歌的出现有两大意义:

A.被官方采集加工过的民歌,经过了文人的加工润色,其艺术价值超过了民歌的原始状态;

B.被官方采集加工过的民歌的广泛传播,使民歌中的最新艺术成就,能够被众多的文人借鉴,使个别的艺术进步变为全社会的历史性的艺术进步。

④杂言诗是真正的自由诗。这种自由是由自发到自觉发展起来的。杂言诗在自发阶段朴实自然,还没有割断与散文之间的联系,而到了自觉阶段则生动活泼,在变化中表现音韵、节奏和句式和谐统一的规律性。自觉的杂言诗,实际上比半自由诗难作。杂言诗句式的转换,要能够于变化中存统一,于错杂中见和谐,所以它不能藏拙。中国传统诗歌中,文人的杂言诗很少,成功之作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可见高度自由的诗要作得好,甚至比严格的律诗还难。

2、半自由诗

所谓半自由诗,就是形式比自由诗固定、比格律诗灵活的诗体。具体地说就是,首无定句,句有定字,字无定声,韵有定位。半自由诗一般称为齐言诗,意思是句子整齐。半自由诗的出现,是古代诗人创作实践艺术深化的结果,它使诗歌作为与其它艺术形式相区别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了内涵更加丰富的特点,完全与散文分道扬镳,同时,也为进一步的艺术深化产生格律诗准备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①四言诗

四言诗滥觞于上古歌谣,定型于《诗经》。四言诗的定型使诗歌由自由向格律的发展迈出了一大步,其标志是:

A.在押韵的规则方面更加严格,一般要在偶数句末尾押韵;

B.在句子规模上形成了整齐划一并且篇章句数成双甚至成四的倍数的传统;

C.在节奏形式上形成了“双音步”,成为后代诗歌节奏形式的基础。

②五言诗

五言诗的定型使诗歌由自由向格律的发展又迈出了一大步,与四言诗相比其标志是:

A.在押韵的规则方面更加严格,除了首句可以变通之外要在偶数句末尾押韵,一般以不换韵为正格,但篇幅特长的叙事诗也允许换韵;

B.在句子规模上实现了拓展并且以篇章句数成双为主流;

C.在节奏形式上形成了以“双音步”为主同时缀入“单音步”的新模式,增强了语音上的流畅感;

D.以对偶、声律等手法的逐渐推广为特征,不断向更加格律化转变;

E.篇章规模极大地拓展,特别适用于叙事,产生了《孔雀东南飞》这样的鸿篇巨制。

③七言诗

七言诗脱胎于骚体,初见于西汉,发育于建安及六朝,突飞猛进于盛唐,与近体诗同时成为唐以后的主要诗歌体裁。七言诗的定型使诗歌由自由向格律的发展又迈出了一大步,其标志是:

A.在押韵的规则方面更具规律性,除了首句一般要押韵之外在偶数句末尾都要押韵,有些作品(如“柏梁体”)要求句句押韵,一般以换韵为正格,但也允许不换韵;

B.在句子规模上实现了进一步拓展,篇章句数可以成双也可以不成双;

C.在节奏形式上,在五言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双音步”,增强了语音上的流畅感;

D.句式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使语法关系更加复杂成为可能,为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开辟了广阔天地,从而使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E.篇章规模极大地拓展,既适用于抒情,也适用于叙事,产生了《长恨歌》、《琵琶行》这样的鸿篇巨制。

3、格律诗

格律诗包括近体诗和词、曲。格律诗滥觞于南朝,成熟于唐代,发展于宋元,是使中国诗歌成为在世界民族之林诗歌艺术中独具特色的瑰宝。格律诗,顾名思义就是在形式上有严格的规定性要求,具体地说其共性要素就是:

A.式有定名,即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名称;

B.首有定句,即每首的句数是固定的(排律是大体固定的);

C.句有定字,即每句的字数是固定的;

D.辞有定格,即在某些地方采用某中特定的修辞手法是固定的,如律诗第三句与第四句、第五句与第六句必须用对偶;

E.字有定声,即每句诗的每个字声律按特定的规则排列;

F.章有定律,即符合声律的句子按特定的规则组合;

G.韵有定位,即根据声律规则,某句不押韵、某句必须押韵。

外国也有格律诗,如欧洲中世纪的十四行诗。



诗歌的分类

一、从表达功能角度分类

从表当功能角度,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语言艺术的表达,有四种基本手法: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无论诗歌、散文、小说还是剧本,都是如此,其区别,在于采用哪种手法为主。

从诗歌看,叙事诗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很少使用抒情和议论,而一旦使用了抒情和议论,则必然是高潮或者点睛。构思叙事诗,应当先采用小说创作的思维方式,把故事情节、结构安排好,然后才是语言、句子、声韵问题。

中国古代的叙事诗,多用五古。汉代的叙事诗,都是五古,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羽林郎》、《董娇娆》等等;七古的也有,但少些,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吴伟业的《圆圆曲》,等等,杂言的更少,如北朝民歌《木兰诗》。

少数民族的诗歌作品,往往有不少叙事诗,如《创世纪》、《逃婚调》。外国的叙事诗也有不少名作,最知名的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

有人说,现代人用古风写现代生活没有出路。晚清黄遵宪是当是倡导世界革命的旗手,可惜当是民族危亡,没有条件凝聚更多人一路探讨。但是,黄遵宪的理论是成立的,他本人的作品也是非常出色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中国诗歌的遗产,以抒情诗为主。抒情诗,写景言情言志,一般都很短小,长的不多。一般用事不叙事,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甚至根本没有故事情节,其表现的形象画面,或者是单一的,或者是一组没有情节联系的。写景写环境写故事,都是为了烘托思想感情的。有描写,但不成系统,往往跳跃。至于议论,一般不用,即使用,也一定是起点睛作用的。

二、从题材类别角度分类

我国古代很多诗人的别集,或者多家诗人的选集,往往按照题材分类,这个方法的好处是为学习作诗的人从选题方面模仿提供参考方便。

用这种方法分类,主要包括:

边塞诗,或者用更广泛的概念,军事诗,兴盛于盛唐,着名的诗人有岑参、高适、王昌龄、李颀等,其风格特点是豪迈雄壮,表现为儒家入世思想好建功立业的情怀,充满爱国主义精神。但是我们从《诗经》也可以找到源头:《邶风 击鼓》、《秦风 无衣》,曹操的《蒿里行》、《苦寒行》也是,北朝民歌《木兰诗》也是,隋朝卢思道的《从军行》更是开盛唐边塞诗先声。但是,名作最多、影响最广泛、深远的,还是盛唐边塞诗人的作品。

山水诗,最早的大量写山水诗的诗人,是六朝的谢灵运,称老谢、谢康乐,史称山水诗之父。但总的还不够成熟,被指为“有句无篇”,他的后人谢朓,在他的基础上有发展,被成为小谢。李白特别推崇谢朓,尤其喜爱他的“落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称谢公、谢宣城。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也相当着名,但总成就不及边塞,而且,山水不及田园。山水诗的风格开阔飘逸,往往表现道家出世思想。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诗人,都有很多名作。

田园诗,最早大量写田园诗的诗人是陶渊明。田园诗往往伴随隐逸的主题思想,其风格往往淡薄超脱,往往表现佛家空灵情调。田园诗陶(渊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

咏史诗和怀古诗,最早专门以咏史为体裁写得比较多的诗人是颜延之,但是他的作品思想成就不高。唐代以咏史怀古为主题作品多、影响大的诗人是刘禹锡和杜牧。以后各朝代逐渐增多,成为很热门的题材,经久不衰,也有不少精品。

闺怨诗,闺怨诗是战争题材、山水题材、宦游题材、商旅题材、宫廷题材的侧面反映。战争使少年夫妇长期离别,青壮年女子独守空房,苦不堪言。商业的发展,使商人四处奔走,长期离家,违背了人性。科举制度中,为了追求功名,男子外出结交、应试,妻子只好在家独守。皇帝的后庭制度,“后宫佳丽三千人”能够被皇帝宠幸的寥寥无几,多数老死宫中。这些妇女正常的生理、心理需求得不到起码的满足,没有幸福可言。虽然她们多数谨守闺范,但内心情感可想而知。诗人们观察感悟到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必然会在作品中反映。从六朝以后,这种题材的作品始终占有不可忽视的数量。在乐府诗和词中更多。

咏物诗,好的咏物诗以物寓情、借物托志、状物喻理。咏物诗多用绝句。

哲理诗,哲理诗是借题发挥,着眼在阐明某种道理。

爱情诗,中国古代封建礼教森严,“男女授受不亲”,正统诗歌创作中爱情诗很少,古风、近体诗很少涉足。诗经《周南 关雎》等,在当是占有不算少的比例,南朝民歌中也比较多。晚唐李商隐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无题》,是含蓄曲折的爱情诗。词兴起后,爱情成了热门主题,婉约派作品很多都是写爱情的。

悼亡诗,狭义的悼亡诗,起自潘岳,是专指悼念亡妻的。其实生死问题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在诗歌中一定会反应。乐府诗中的《梁甫》、《蒿里》等都是专门反映追悼死者、感悟生死的。

游仙诗,游仙诗,是记梦的,诗人记述梦中神游仙境的感悟。最早的游仙诗,起自郭璞。最着名的游仙诗,是李白的代表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咏怀诗,咏怀诗是专门抒发人生感慨的作品,往往是组诗、联章。最早大量创作咏怀诗的是阮籍。

三、从格律规则角度分类

诗歌体裁划分的大概念,可以从两极来考虑:从自由诗到格律诗及中间存在的过渡形式——半自由诗。这样就构成了诗歌形式分类的基本框架。

广义的讲,诗歌都是讲究格律的,只是宽严不同罢了。按照格律要素多少,可以分为三大类:自由诗、格律诗、半自由诗。

1、自由诗

自由诗除了要求必须用韵之外,没有其它任何要求。

最早出现的诗歌都是自由诗。所谓自由诗,是说它仅仅具备诗歌与散文相区别的最基本特征,其它方面没有附加的任何艺术形式上的限制。具体地说就是,首无定句,句无定字,韵无定位,音无定则。

诗歌的所谓自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客观的自由、自发的自由,一种是主观的自由、自觉的自由。自由诗是诗歌的源头,格律诗是诗歌的流变;当一种格律被定型下来以后,人们就会寻求新的突破,产生新的形式。这种新的形式对于旧格律诗来说是自由的,而对于后世的模仿者来说,它又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格律。

中国古代的自由诗包括:

①诗歌的原始形态——民间歌谣。最早的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是朴实无华,它只具备诗歌形式的基本内涵,而在音调的模式、节奏的类型、韵律的规则等方面都没有定式,这就决定了它是最彻底的自由诗。

民间歌谣是孕育诗人和正统诗歌的摇篮。历史上一切有成就的诗人及名着,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民间歌谣汲取营养后,经过对生活实践的感受、认识、理解与思考,运用传统与创新相结合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而产生的。

民间歌谣生命力极强,至今仍然存在。民间歌谣的自由性也是相对的。如信天游,虽然没有总句数和句子总字数的限制,但却是两句一段,句句用韵,这是不能突破的。

②骚体诗也是自由诗,句无定字,首无定句,用韵自有。

骚体诗有以下两个特点:

A用叹词“兮”连接两小句构成一个较长的句子,或者放在句子末尾,连接下一句,使诗句更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B句式突破了四言正体,向三言小句方向(如《国殇》)和五言句型(如《东君》)、七言长句(如《橘颂》)方向变革。

③乐府民歌也是自由诗。乐府民歌与民间歌谣的不同,在于它是被官方加工和认可过的。

乐府民歌的出现有两大意义:

A被官方采集加工过的民歌,经过了文人的加工润色,其艺术价值超过了民歌的原始状态;

B被官方采集加工过的民歌的广泛传播,使民歌中的最新艺术成就,能够被众多的文人借鉴,使个别的艺术进步变为全社会的历史性的艺术进步。

④杂言诗是真正的自由诗。这种自由是由自发到自觉发展起来的。杂言诗在自发阶段朴实自然,还没有割断与散文之间的联系,而到了自觉阶段则生动活泼,在变化中表现音韵、节奏和句式和谐统一的规律性。自觉的杂言诗,实际上比半自由诗难作。杂言诗句式的转换,要能够于变化中存统一,于错杂中见和谐,所以它不能藏拙。中国传统诗歌中,文人的杂言诗很少,成功之作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可见高度自由的诗要作得好,甚至比严格的律诗还难。

2、半自由诗

所谓半自由诗,就是形式比自由诗固定、比格律诗灵活的诗体。具体地说就是,首无定句,句有定字,字无定声,韵有定位。半自由诗一般称为齐言诗,意思是句子整齐。半自由诗的出现,是古代诗人创作实践艺术深化的结果,它使诗歌作为与其它艺术形式相区别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了内涵更加丰富的特点,完全与散文分道扬镳,同时,也为进一步的艺术深化产生格律诗准备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①四言诗

四言诗滥觞于上古歌谣,定型于《诗经》。四言诗的定型使诗歌由自由向格律的发展迈出了一大步,其标志是:

A在押韵的规则方面更加严格,一般要在偶数句末尾押韵;

B在句子规模上形成了整齐划一并且篇章句数成双甚至成四的倍数的传统;

C在节奏形式上形成了“双音步”,成为后代诗歌节奏形式的基础。

②五言诗

五言诗的定型使诗歌由自由向格律的发展又迈出了一大步,与四言诗相比其标志是:

A在押韵的规则方面更加严格,除了首句可以变通之外要在偶数句末尾押韵,一般以不换韵为正格,但篇幅特长的叙事诗也允许换韵;

B在句子规模上实现了拓展并且以篇章句数成双为主流;

C在节奏形式上形成了以“双音步”为主同时缀入“单音步”的新模式,增强了语音上的流畅感;

D以对偶、声律等手法的逐渐推广为特征,不断向更加格律化转变;

E篇章规模极大地拓展,特别适用于叙事,产生了《孔雀东南飞》这样的鸿篇巨制。

③七言诗

七言诗脱胎于骚体,初见于西汉,发育于建安及六朝,突飞猛进于盛唐,与近体诗同时成为唐以后的主要诗歌体裁。七言诗的定型使诗歌由自由向格律的发展又迈出了一大步,其标志是:

A在押韵的规则方面更具规律性,除了首句一般要押韵之外在偶数句末尾都要押韵,有些作品(如“柏梁体”)要求句句押韵,一般以换韵为正格,但也允许不换韵;

B在句子规模上实现了进一步拓展,篇章句数可以成双也可以不成双;

C在节奏形式上,在五言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双音步”,增强了语音上的流畅感;

D句式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使语法关系更加复杂成为可能,为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开辟了广阔天地,从而使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E篇章规模极大地拓展,既适用于抒情,也适用于叙事,产生了《长恨歌》、《琵琶行》这样的鸿篇巨制。

3、格律诗

格律诗包括近体诗和词、曲。格律诗滥觞于南朝,成熟于唐代,发展于宋元,是使中国诗歌成为在世界民族之林诗歌艺术中独具特色的瑰宝。格律诗,顾名思义就是在形式上有严格的规定性要求,具体地说其共性要素就是:

A式有定名,即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名称;

B首有定句,即每首的句数是固定的(排律是大体固定的);

C句有定字,即每句的字数是固定的;

D辞有定格,即在某些地方采用某中特定的修辞手法是固定的,如律诗第三句与第四句、第五句与第六句必须用对偶;

E字有定声,即每句诗的每个字声律按特定的规则排列;

F章有定律,即符合声律的句子按特定的规则组合;

G韵有定位,即根据声律规则,某句不押韵、某句必须押韵。

外国也有格律诗,如欧洲中世纪的十四行诗。

古诗歌类型分类

关于诗的各类,问题是相当复杂的。《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现在我们试就上述三种分类再参照别的分类法加以讨论。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的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有很少见的六言诗。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一古体和近体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仿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乐府产生于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由于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于盛唐。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象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的①,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

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是押平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这可以归入近体诗②。

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处,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这是习惯上的分类法,是没有什么理论根据的。

①也有七言长律,如杜甫《清明》二首等。

②郭编杜甫诗集把多数绝句都归入近体诗。元稹所编的《白氐长庆集》索性就把这种绝句归入律诗。

常见八种诗歌体裁类型是什么?

常见八种诗歌体裁类型是:怀古诗、咏物诗、写景诗、战争诗、行旅或闺怨诗、送别诗、抒情诗、叙事诗。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现代诗的分类现代诗的分类有多种表述方式。按形式分,可分为自由诗和格律诗,目前前者占主位,但笔者更看好后者。按体裁分,可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和韵脚诗等。

按表达方式分,可分为叙事诗,说理诗和抒情诗,目前后者占主位。若按篇幅长短划分,则又可分为,微诗,小诗,短诗,长诗几大类。

相关内容

现代诗又称白话诗,发端于清末,盛行于五四以后,像中国现代社会一样,受外来文化影响颇深,推崇象征,意识流,超现实主义思潮。其与古典诗歌相比较,虽都为有感而作,但一般不拘泥于格式和韵律。

形式更加奔放自由,意涵也更加丰富跳跃,意象的经营往往重于对修辞的运用,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以及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中国现代诗又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前为中国现代诗歌,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中国当代诗歌。

关于古诗的详细分类,五言,七言,绝句,律诗等等

1、诗的分类法。唐后诗分为:1、古体诗与 2、今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分:1、五言古诗 2、七言古诗两类。五言古诗每句五个字,全诗字数不拘多少。七言古诗每句七个字,全诗字数不拘多少。此外还有一种杂言诗,诗中夹杂着五言,七言甚至三,四,六,八,九等字句,一般也归入七言古诗一类。古体诗也叫古风。

今体诗分:1、律诗 2、排律 3、绝句三类。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类。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共八句。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排律是十句以上的律诗,多见五言排律,七言排律极少。绝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句。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共四句。

今体诗是唐代新兴的诗体,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有许多讲究,与古体诗截然不同。我们讲格律,主要是讲今体诗的格律。格律诗是诗的一种样式,要求严格按格律来写的。其发端于“永明体”,兴盛于唐,成为中华诗文化的魂宝。

2、我们学诗如何入门?学诗入门要学格律 ,一个球员不知规则不可对能成为球星,有人因一时不懂,就反对格律,是不对的。我们从律句学起,写七言律绝,在七言律绝里解决诗境的问题和章法。以后出口就合律,正如专业球员出手就正规。今天先讲平仄这个令许多人晕的东西。古来众多诗人经过研究,发现我们之语音可分为二类,一类为平,一类为不平,不平叫仄,发现平仄交错起来才好听,又实践,发现按一定规律交错起来就好听,这种规律即格律!平仄 、格、律这些就这么回事,古人已研究出了我们用便是。

大家学诗要有一个理念,就是诗不是写的,是吟出来的,是唱的。诗要吟,有了格律吟了才最好听,你不用格律如唱歌跑调。

★格律诗

格律诗有这样几种样式:

1、五律:即一句五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

2、七律:即一句七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排律:即可以是五言排律,可以是七言排律。排律至少十句以上。排律用韵必须是整数,如十韵、三十六韵等。

4、入律的绝句:可写五言律绝,可写七言律绝。四句,叶平韵。(注意:绝句分古绝、律绝二类,这里说律绝)绝句特殊,分二类,一类是用律句的律绝,一类是不用律句的古绝。用律句的律绝,划为律诗,用律句的古绝划为古体。大部份书上就叫绝句,不分律体古体的。

凡叶平声韵的,一定是律绝,凡叶仄声韵的,一定是古体。另外,一般来说,五言绝句人们喜用古体,七言绝句人们喜用律体。

★韵

1、什么是韵

中国字之音由声母、韵母组成,韵母相同的字就是同韵的字。如:妈、麻、骂,花,沙、茶,又如、阳、养、漾、等 。诗讲究音律之美、节奏之美,要好听。故中国的诗词歌赋全部要押韵,顺口溜都要押韵。如天上下雨地下流,小俩口吵架不记仇。流、仇押韵,不然不顺口。 古人没拼音,就选出代表字来代表,老四声中,古人有平声韵部、上声韵部、去声韵部、入声韵部, 每个韵部中有好多个同韵字,这就是韵书了,我们可查。注意:把同韵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在句尾,叫押韵,又叫叶韵。

2、什么是押韵

押韵又称叶韵,是把同韵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是放在句尾。中国的民歌、民谣、戏曲、诗、词等,都是叶韵的。不押韵肯定不行。

3、什么是老韵和新韵

古四声也是不断变化的,到了今天,我们都用普通话了我们现在说的老韵,指平水韵。新韵指普通话的韵,但目前有不少人反对用新韵。我个人观点是初学者先用新韵,之后慢慢老韵就懂了。

下面说几个常见问题:

第一、什么叫平水韵。人口音不停地变,故韵也不停变,变到后来变成平水韵,平水韵是离我们最近的老韵,我们说老韵就指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第二:什么叫上平下平。(参照上面)在平水韵中,其平声部有30个韵部,为了方便记忆,人为分成上平15韵、下平15韵,象一本书分为上下二册,没什么特别的。我们常见人说,限用上平第二,或说限用上平冬,就是说我们用上册的第三个韵来写诗。上册有15个,下册有15个,没什么玄的。

第三:什么叫宽韵、窄韵、险韵,一个韵部中同韵的字多叫宽韵,宽就是字多,我们用字方便,好多字可选用供选用。字少叫窄韵,路窄么就不好走。最少的叫险韵,危险,用不好就弄错了。

第四:什么叫韵头、韵尾。韵母中分韵头、韵尾,凡韵尾相同的,也是押韵的字,韵头不同无妨。

★四声和平仄的关系

笫一、今四声

今四声是普通话音,四声为一、二、三、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例如:搭、答、打、大。阴平、阳平都为平,而上声、去声为仄。搭答为平,打大为仄。即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第二、老四声

老四声为:平、上、去、入四声,平的就是平了,上去入全为仄。注意:问题在入声字上。普通话没有入声字了,古之入声字,全部划到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中了, 划到上声、去声中的好办,还是仄,但划到阴平、阳平中的就烦了。因为在老韵中它是入声字、是仄,但我们今天用普通话来读,却是一个标准的平声字, 例如: 白、屋、竹,今普通话读之是标准的平声字,但在老音中却是入声、是仄。“ 白日依山尽”一句,用普通话读之是:平仄平平仄,但因白字是入声,从古人来说是:仄仄平平仄,很工整的格式。有不少人学习平仄后说:怎么古人诗不按平仄写呀?其中原因主要是你没按古音去读(其中也有古读中用拗救法 的)。

入声字是沟通新老韵的拦路虎。怎么办?各人说法不同,个人体会是:背!把划为今天阴平阳平的入声字背一些就行了。另可参照一下用当地土语去读。如“白”我处土语就读入声,屋、竹都读入声。

这些字是入声字,但今天读音为平,要记住:

阿八擦插答搭发刮夹掐撤杀刷挖瞎鸭压扎拨郭蝈泼朴说脱托桌捉作割帖贴搁割胳嗑颏着跌接捏切缺约吃失湿只汁织逼滴积迹激击七柒戚踢息夕吸析一壹揖出惚哭扑仆秃屋曲。

拨跋察达答乏伐筏滑划夹戛侠狭狎洽呷札炸伯薄白百柏泊帛夺绎佛国活膜拙酌浊茁着作阁格合咳舌折泽窄哲宅别碟杰洁节角觉决蕨学拽拾十笛敌适集吉急及习昔惜叔俗突竹逐烛术足族局菊曲

★律诗的平仄

律诗的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关于“诗歌类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827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