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燕歌行曹丕原文(曹丕诗歌文学成就)

燕歌行曹丕原文(曹丕诗歌文学成就)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5-02-17    点击:  118 次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燕歌行曹丕原文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曹丕诗歌文学成就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一、燕歌行曹丕原文 燕歌行全文

1、燕歌行二首·其一

作者:曹丕朝代:魏晋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2、燕歌行二首·其二

作者:曹丕朝代:魏晋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

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

涕零雨面毁形颜,谁能怀忧独不叹。

展诗清歌仰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

仰看星月观云间,飞鸽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能存。

二、曹丕诗歌文学成就

诗歌

曹丕是中国三国时代杰出的诗人。其《燕歌行》(写一个女子思念在远方作客的丈夫,是言情的名作。全诗语言清丽,情致委婉,音节和谐,把人物情感表现得缠绵绯恻,凄婉动人。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古老的完整的七言诗,虽然它句句用韵,还存在用韵单调的缺点,但是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代胡应麟说:“子桓《燕歌》二首,开千古妙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现存诗约四十首。

曹丕诗歌形式多样,而以五、七言为长,语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手法则委婉细致,回环往复,是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个中能手。代表曹丕诗歌最高成就的《燕歌行》,据考写于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三郡乌桓期间,采用乐府体裁,开创性地以句句用韵的七言诗形式写作,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从“思妇”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末年战乱流离的现状,表达出被迫分离的男女内心的怨愤和惆怅。

全诗用词不加雕琢,音节婉约,情致流转,被王夫之盛赞“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曹丕的一些为后人称道的作品都在担任五官中郎将至魏太子期间所作,他的诗歌细腻清越,缠绵悱恻。

燕歌行二首原文

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其二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

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

涕零雨面毁容颜,谁能怀忧独不叹?

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仰看星月观云间。

飞鸧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能存。

学者叶嘉莹在《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里,列举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和王夫之《姜斋诗话》对曹丕的评价。《诗品》将曹丕排在中品,认为他的诗不及弟弟曹植,原因是曹丕诗“率皆鄙直如偶语”(“偶语”,即两个普通人在讲话),反观曹植则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文心雕龙》(才略篇)说曹丕“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与曹植“思捷而才俊”不同,又谓“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世人都同情曹植的处境,曹丕是兄弟争位的胜方,人们也因此忽略他文章的美妙。明末清初,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直言:“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可谓为曹丕文学成就“平反”的宣言。叶嘉莹说,曹丕是一位“理性诗人”,有节制有反省,“以感与韵胜”。

三、曹丕的《燕歌行》内容

【原文】

秋风萧瑟天气凉,①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多思肠,②

慊慊思归恋故乡,③

君何淹留寄他方?④

贱妾茕茕守空房,⑤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⑥

援琴鸣弦发清商,⑦

短歌微吟不能长,⑧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⑨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⑩

【注释】①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②思肠:愁肠。

③慊慊(qiànqiàn):不满意。

④淹:滞留。淹留:久留。寄:寄身,旅居。

⑤茕茕(qióngqióng):孤独的样子。

⑥沾:浸湿。

⑦援:取,拿过来。鸣:拨响,使动用法。清商:琴弦有四调,即慢宫、慢角、紧羽、清商,商调清而急促,多表现幽怨之情。

⑧短歌:古以长歌、短歌表示歌声的长短。长歌高昂激烈,短歌急促低微。

⑨星汉:银河。央:尽,完了,多用于否定句中。

⑩尔:你们,指牛郎、织女。独:副词,加强诘问语气。限:阻隔。梁:桥。河梁:此处偏指“河”,即银河。

【诗大意】

秋风萧瑟,天气转凉,

草木的叶子纷纷飘落,白露已然变成寒霜,

燕子和大雁也成群结队地飞向南方。

思想你远游异乡满腹愁肠,

不愿旅居在外总想回归故乡。

那你为什么还久久地留在他方?

我孤苦寂寞独守空房,

忧上心来思念你不能忘怀,

不知不觉泪水已打湿了我的衣裳。

取过琴弹起一曲清商悲音,

伴着琴唱出的是低微的短歌,

(琴声也排遣不了我的满怀忧伤,)

陪伴我的只有床上明亮的月光。

(抬起头望星空,)

只见银河转西,长夜漫漫,

牛郎织女在两岸望眼欲穿,

——你们倒是有什么罪过呀,

为什么被分隔在银河两边!

【赏析】

曹丕,三曹之一,建安文学的重要作家,善于学习乐府民歌的表现形式,内容多抒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感情细腻,委婉缠绵,语言浅显,清丽自然。

燕歌行》为乐府旧题。燕是北方边地,历来征戍不绝,使得亲人离别,不能团聚,所以《燕歌行》大都用来写离别之情。曹丕的《燕歌行》共二首,通常指其第一首,即本诗。本诗被公认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同时,它本身就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是曹丕的代表作。

本诗写了一位思妇思念远游在外的丈夫的心理活动,委婉曲折,如泣如诉,可说是用人物自己的口吻写的一篇内心独白。全诗十五句,按其感情脉络和心理变化,可分为五个层次,即感秋——盼归——思君——遣愁——恨天。

一(1、2、3)感秋。从物候的变化写秋的来临,即分别从天气候、植物候、动物候几个方面写秋风寒霜、叶落雁归,描绘出一幅肃杀、凄清的秋景图,既点明了时令,描写了环境,又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忧郁、悲凉的感情基调。这种感物起兴的开头方式带有鲜明的民歌特点。

二(4、5、6)盼归。紧承上一层,写盼望丈夫归来的急切心情,点明抒情主题。然而不直抒胸臆,却先宕开一笔,从对方反写游子怀乡,惆怅思归。这样写,既表明思念是双方共同的心愿,丰富了诗的内容,又变换了抒情角度,使行文有了波澜。这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抒情方式,大家熟知的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二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借想象兄弟登高思念自己,实写自己“倍思亲”之情;又如柳永《八声甘州》中“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一句,设想佳人闺情,以写自己的思念。此处亦然,明写丈夫恋乡思归,实写自己一日三秋的盼归之情。末句顺势责问:“为何你滞留外乡,迟迟不归呀?”嗔怪中表达出情深意切,爱恨交集,因爱生恨,因思生怨的复杂心理。

三(7、8、9)思君。由上层写对方转写自身,极写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把忠贞不渝又百无聊赖,满腹思念却无处诉说的愁苦、凄楚、忧郁、幽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凄婉动人。其中,“空”字,当然不是说家徒四壁,而是暗示:没有心上人在,所有的一切都成了虚无,没了意义。“不觉泪下沾衣裳”是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泪”是思的外在表现,“泪下”而“不觉”,正是动情之处。“沾衣裳”则突出了相思之苦,忧愁之深。这一句活画出那种只有自悲自叹,黯然垂泪的无奈情形,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四(10、11、12)遣愁。这种悲苦的心情实在难以承受,无奈之中,拿过琴弹起一支琴曲,这不是一般欢娱时的消遣,而是极度悲愁而又无以消解时的排遣。言为心声,曲亦为心声,所以此情此境,弹唱的也只能是哀怨低回的商调短歌,而不是高昂欢畅的长歌。琴声与心声交相感应,心声即琴声,琴声亦即心声。然而遣愁的结果却是愁思难消--“明月皎皎照我床”一句营造出一片清冷、空寂的氛围,表现了思妇惆怅、寂寞的心情,既是写景,又是暗示借琴遣愁的结果。这句诗从《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化出,隐含其下句“忧愁不能寐”的意思,只是更含蓄了。

五(13、14、15)恨天。承上层,由室内月光写到室外星空,由星空写到银河,由银河自然地到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牛郎、织女彼此相爱却被分隔银河两岸,每年只能在七夕相聚一次,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浪漫而凄美的神话爱情故事。思妇借牛女以自比,只字不提自身,却处处对应自身:写牛女的钟情,就是写自己的相思;慨叹牛女不能相会,就是慨叹自己夫妇不能团聚;说牛、女无罪受罚,其实也就是控诉上天的不公和自身的不幸。这一层,综合运用类比和反诘的方式,含蓄婉曲,意味深长。

以上五个层次,张弛有致,层次分明,脉胳清晰,转接自然顺畅。全诗一再变换抒情角度,运用赋、比、兴多种表现手法,综合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等方法,从各个侧面反复渲染思妇的情绪,表达充分而不给人重复堆砌之感,不愧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精品。

好了,关于燕歌行曹丕原文和曹丕诗歌文学成就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967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