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听雨拼音版古诗(虞美人听雨南宋蒋捷拼音版)
-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虞美人听雨拼音版古诗,虞美人听雨南宋蒋捷拼音版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蒋捷《虞美人·听雨》
《虞美人·听雨》从少年、再到壮年、最后到晚年,以听雨为线索,作者用寥寥几笔,写出了对人生、岁月不寻常的观感。下面一起来看看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原文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注释
⑴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唐教坊曲。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⑵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⑶断雁:失群孤雁
⑷僧庐:僧寺,僧舍。
⑸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⑹无情:无动于衷。
⑺一任:听凭。
意境
原作中前两个听雨的.场景是同一个人(作者)的一种回忆。红烛昏罗帐,其中“昏”一词很好地展现了一种迷离的感觉,一种隐约的氛围,像是回忆之感。断雁叫西风的感觉也是宏大的场景,有着浓郁的个人忧伤色彩。但是最后的僧庐听雨中,完全是一种现实的描绘。“而今”一词很好的说明了现状——一种由回忆拉回现实的感受,增加了对岁月的感悟!
少年时:不识愁滋味;中年时:颠沛流离的悲凉沧桑;老年时:历尽离乱后的憔悴枯槁一生的悲欢离合谁也说不清,听那窗前的秋雨一无所动,任它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创作背景
1267年,元灭南宋。宋元之际的词人,经历了这一沧桑变故,其国破之痛、家亡之恨,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其中,蒋捷是颇有代表性的作家。蒋捷用词作来抒发黍离之悲、铜驼荆棘之感,表现悲欢离合的个人遭遇,其中《虞美人·听雨》便是这一时期创作中的代表作。
二、《虞美人·听雨》(蒋捷)原文及翻译
虞美人·听雨
蒋捷
系列:宋词三百首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
1虞美人:词牌名
2断雁:失群孤雁
3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4听雨:题目
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濛濛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意境
原作中前两个听雨的场景是同一个人(作者)的一种回忆。红烛昏罗帐,其中「昏」一词很好地展现了一种迷离的感觉,一种隐约的氛围,像是回忆之感。断雁叫西风的感觉也是宏大的场景,有着浓郁的个人忧伤色彩。但是最后的僧庐听雨中,完全是一种现实的描绘。「而今」一词很好的说明了现状——一种由回忆拉回现实的感受,增加了对岁月的感悟!
少年时:不识愁滋味;中年时:颠沛流离的悲凉沧桑;老年时:历尽离乱后的憔悴枯槁一生的悲欢离合谁也说不清,听那窗前的秋雨一无所动,任它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赏析
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灭亡。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
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著亡国愁情。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少年的心,总是放荡不羁的,年少的时候,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那时候是无忧无虑的,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心中有着豪情与壮志,就算忧愁,也只显得淡雅与悠然,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在悠闲与得意中,会为了春花与秋月而不由发出感叹: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过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孕其中了。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描写的是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嘎然而止。
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点滴到天明」亦无眠到天明,无静到天明也。
层次清楚,脉络分明,是这首词又一大特色。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按时间顺序,歌楼中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
三、虞美人◎听雨是几年级的古诗
1、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二阶段学习)>诗歌之部>第三单元>自主赏析>虞美人/李煜
2、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词别是一家>虞美人(李煜)。
3、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古典诗歌(2)>扩展阅读>18、诗词三首>虞美人(李煜)
四、虞美人听雨南宋蒋捷拼音版
虞美人听雨南宋蒋捷拼音版如下:
雨急风狂夜已深,关山难度送君尽。(Yǔ jí fēng kuáng yè yǐ shēn, guān shān nán dù sòng jūn jìn.)
尽送千里千里烟波,一江寒水几人情。(Jìn sòng qiān lǐ qiān lǐ yān bō, yī jiāng hán shuǐ jǐ rén qíng.)
翻译:雨势急,风势狂,夜已经深,关山路难以送你直到尽头。
尽力送你千里万里,千里之外是一片雨雾,一江寒水承载了几许人的情意。
这首词通过描绘雨夜中的虞美人花和词人的心情,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相融合,表达了深情的爱情之情。蒋捷以简洁的词句,将词人对虞美人花的倾慕之情与自己对离别情感的抒发相结合,创作了一首意境深远的佳作。
赏析如下:
1.自然意象的融合:词中通过描绘虞美人花在雨夜中的景象,展现了词人对自然美的敏感和独特的感悟。雨急风狂的自然现象与虞美人花的美丽相互映衬,使整首词充满了自然的生动和感染力。
2.豁达的离别情怀:"关山难度送君尽"表达了词人对离别的感慨,但在表达中不流露过多的悲伤,反而透露出一份豁达和洒脱。这种态度展示了词人对于离别的看淡,更加突出了词中的爱情情感。
3.浪漫的意象描写:"尽送千里千里烟波,一江寒水几人情"用独特的比喻手法,将千里送行和情感之意相结合,形成了美丽的画面。烟波和寒水的描写,与虞美人花的飘逸和词人的情感相呼应,为词增添了浪漫的色彩。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9759.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
- 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
-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
-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 轻阴池馆水平桥,一番弄雨花梢